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5 毫秒
1.
用I-(5-甲基异(口恶)唑-3-甲酰基)-4-芳酰基氨基硫脲I在酸或碱催化下合成8种2-芳酰氨基-5-(5-甲基异(口恶)唑-3-基)-1,3,4-噻二唑类衍生物Ⅱ(1—8)和8种3-(5-甲基异(口恶)唑-3-基)-4-芳酰基1.2.4-三唑啉-5-硫酮衍生物Ⅲ(1—8).Ⅱ和Ⅲ均经元素分析,IR,H-NMR和MS分析确定其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 N-(5-甲基异噁唑-3-甲酰基)-N′-芳酰基肼(Ⅱ)在三氯氧磷的催化作用下,脱水制备2-芳基-5-(5-甲基异噁唑-3-基)-1,3,4-噁二唑(Ⅲ)的反应.实验中发现当(Ⅱ)中 N′取代基为对碘和邻碘苯甲酰基以及2-萘甲酰基时,得2,5-二芳基-1,3,4-噁唑(Ⅵ).预期的产物未得到.N′-为其它芳甲酰取代基时,得预期的产物(Ⅱ).初步筛选了化合物Ⅱ、Ⅲ中代表物对小麦芽鞘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 -H -苯并三唑 - 1-乙酰肼在CS2 /KOH作用下环化得到 5- ( 1‘ -H -苯并三唑 - 1‘ -甲撑 ) - 1,3,4 -口恶二唑 - 2 -硫酮 ,经Mannich反应合成得到标题化合物 3-苯胺甲基 - 5- ( 1’ -H-苯并三唑 - 1’ -甲撑 ) - 1,3,4 -恶二唑 - 2 -硫酮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三种含异(口恶)唑二芳基乙烯光致变色化合物{1-(3,5-二甲基异(口恶)唑-4-基),2-[2-甲基-5-(2-甲氧基苯基)噻吩-3-基])全氟环戊烯(1o),{1-(3,5-二甲基异(口恶)唑-4-基),2-[2-甲基-5-(3-甲氧基苯基)噻吩-3-基]}全氟环戊烯(2o)和{1-(3,5-二甲基异(口恶)唑-4-基),2-[2-甲基-5-(4-甲氧基苯基)噻吩-3-基]}全氟环戊烯(3o),研究了取代基位置对三种化合物的UV/Vis光谱和荧光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 3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质和荧光性质;取代基的位置对化合物的性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3-(5-甲基异噁唑-3)-4-芳基-1、2、4、三唑啉-5-硫酮为原料,合成6种-4-芳基-5-(5′-甲基异噁唑-3′)-1、2、4-三唑-5-硫代乙酸3af,8种4-芳基-5-(5′-甲基异噁唑-3′)-3-甲硫基-1、2、3-三唑4a-h 和八种双〔3-(5′-甲基异噁唑-3′)-4-芳基-1、2、4-三唑-5)-二硫化物5a-h.其结构分别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进行了鉴定。有关生物活性实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1,3,4-(口恶)二唑类化合物因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光电性能而被广泛研究,在医药、有机电子和发光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引入多个1,3,4-(口恶)二唑结构单元,常常可以进一步提高此类化合物的功效性.通过将苯甲醛类化合物上的醛基转化为氰基后,再转化为四唑基,然后由苯四唑类化合物和对甲酰基苯甲酰氯反应生成1,3,4-嗯二唑类化合物,此化合物保留了对甲酰基苯甲酰氯带入的醛基,可以进一步地采用相同方法循环反应下去,从而可以得到含有多个1,3,4-(口恶)二唑-苯结构单元的系列链状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测绘了新合成的14个2-(2-取代乙烯基)-5-联苯基(口恶)唑及中间体2-甲基-5-联苯基(口恶)唑的核磁共振谱图,对这些谱图进行了分析。确定图中各峰的归属;通过双键上二个氢偶合常数的研究。确认这些化合物具有反式结构;并对这些化合物的 UV,FL 产生的原理进行阐述。解释了此化合物 FL 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在Hg(OAc)_2催化下,4-(α-萘乙酰基)-4-芳酰基氨基硫脲(1)环化为新的2-(α-萘甲基)-5-芳酰氨基-1,3,4-(口恶)二唑(2).化合物(2)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IR,H-NMR和MS裂解碎片分析鉴定其结构.  相似文献   

9.
根据分子设计的原理,以2-喹啉甲酰肼为起始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了1个新的三取代-1,2,4-三氮唑配体3-对甲基苯基-4-氨基-5-(2-喹啉基)-1,2,4-三氮唑(L),产率为74.7%,配体L经熔点、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电喷雾质谱(ESI-MS)和元素分析表征。用配体L与Fe(Ⅱ)离子反应,制备了配合物[FeL2(NCS)2](1),对其进行了红外和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10.
合成5-甲基-4-异噁唑水杨醛甲酰腙与Cu(CH3COO)2.H2O,ZnSO4的配合物,对其进行了IR、UV和热重-差热等表征,并讨论了配合物的配位方式和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1-(3,4,5-三甲氧基苯甲酰基)-4-芳酰基氨基硫脲(Ⅰ)在2mol/L NaOH溶液中以较好的收率环化为新的3-(3,4,5-三甲氧基苯基)-4-芳酰基-1,2,4-三唑啉-5-硫酮(Ⅱ).环化产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H-NMR和MS分析确认,根据环化产物的MS裂解碎片确认了Ⅰ的环化反应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3-[5-(α-萘)-2H-四唑-2-亚甲基]-4-芳酰基-1.2.4-三唑啉-5-硫酮为原料合成了10个新的3-[5-(α-萘)-2H-四唑2-亚甲基]-4-芳酰基-1,2.4-三唑-5-巯基乙酸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经元素分析,部分化合物经IR,~1H-NMR以及MS裂解碎片分析确定了其结构.观察了这类化合物对小麦胚芽生长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乙醛酸乙酯、芳香胺及杂环胺和巯基乙酸为起始原料,利用微波促进多组分一锅法合成了系列新型噻唑烷酮衍生物(4),进一步经NaBH4还原得到新的2-羟甲基-3-芳基-1,3-噻唑烷-4-酮化合物(5).目标化合物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MS等方法确定,并初步测试了化合物对糖苷酶(α-淀粉酶,α-和β-葡萄糖苷酶)及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双(1-甲酰胺基-3-芳酰基硫脲)甲烷(简称为I)在碱催化条件下的环化反应.结果表明,Ⅰ类化合物均被环化为双(3-基-4-芳酰基-1,2,4-三唑啉-5-硫酮)甲烷类化合物(简称为Ⅱ).所有化合物Ⅱ均经元素分析,代表化合物经质谱裂解碎片、~1H NMR和IR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3-甲氧基苯酚、4-酮-3-甲酸甲酯哌啶盐酸盐和对羟基苯甲醛为原料,通过分子间环加成反应和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潜在的多巴胺D4受体拮抗剂3-(4-羟基苄基)-8-甲氧基-1,2,3,4-四氢苯并吡喃[3,4-c]吡啶-5-酮。采用红外光谱、质谱、氢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中间体及产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子间环加成反应中,当反应物3-甲氧基苯酚、4-酮-3-甲酸甲酯哌啶盐酸盐与硫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1:30、反应时间为48 h时,最高收率为49.2%;在N-烷基化反应中,当反应物8-甲氧基-1,2,3,4-四氢苯并吡喃[3,4-c]吡啶-5-酮、4-羟基苯甲醛与三乙酸基硼氢化钠的物质的量比为2:4:5、反应时间为20 h时,最高收率为51.8%。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芳基吡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能,以2,6-二氯-4-三氟甲基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环化缩合制得了3种5-氨基-3-氰基-1-(2,6-二氯-4-三氟甲苯基)吡唑(NH2APC)衍生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FT-IR、NMR、MS和元素分析等表征,并测试了化合物的紫外、荧光光谱,探讨了其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改进NH2APC的合成方法,降低了合成各步反应成本且收率高,目标化合物光物理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以发酵法制酒精所得付产物杂醇为原料,经脱水、蒸馏后,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与邻苯二甲酸酐反应,成功制备了高分子材料用增塑剂邻苯二甲酸双C_(3-5)酯(DC_(3-5)P)。测定了该产物的沸程、密度、折光指数、粘度等物化常数和酸值,提出了较适宜的反应条件、通过红外光谱确定了产物的结构。经测试,该增塑剂的主要使用性能均优于国内产量最高、广泛使用的增塑剂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部份指标明显优于国内外公认的标准增塑剂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本文对DC_(3-5)的增塑机理进行了探讨,从增塑理论上解释了此增塑剂性能优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GdCl3/KI催化的aza-Diels—Alder反应合成了5-(2-呋喃基)-3,4,40,5,6,10b-六氢-2H-吡喃并[3,2-c]喹啉的一对顺反异构产物并进行了表征.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首次测定了顺式产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常数a=0.9595(2)nm,b=0.9558(2)nm,c=1.4164(3)nm,β=95.692(4)°,V=1.2926(5)nm^3,Z=4,F(000)=544,M=255.31,D=1.312g/cm^3,p(MoKa)=0.086mm^-1.最终偏离因子R=0.0560。wR=0.1134.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4,4'-二环己二酮单缩酮与季戊四醇反应,分别制得化合物3,15-双{8-(1,4-二氧杂螺[4.5]癸烷基)}-7,11,18,21-四氧杂三螺[5.2.2.5.2.2]二十一烷(1)和3,15-聚{7,11,18,21-四氧杂三螺[5.2.2.5.2.2]二十一烷}(2),对其^1H—NMR的特征进行了讨论.发现三螺环中(B,C)原季戊四醇中的cH:不裂分,是个单峰;而A、D环上的CH2(H1,H5,H13,H17)受手性轴的影响而裂分成多重峰(如无手性轴的影响应为三峰).表明手性轴对手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轴的外侧,对中心影响较小.所获结论对不对称合成中进行手性催化剂和手性固定相的设计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