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透明超微粒子氧化铝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三氯化铝为原料,制备水合氧化铝水溶胶,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将其转变成疏不性胶粒,用有机溶剂萃取使其成为有机溶胶,除去有机溶剂,经热处理生成覆盖有表面活性剂的氧化铝超微粒子,这种超微粒子在许多有机溶剂及合成树脂中易分散呈透明状态。  相似文献   

2.
采用简单的两步法合成了直径范围从50~200nm的单分散的ZnO微球:在第一步反应中制备了ZnO纳米粒子的乙醇分散液;然后在第二步反应中加入适量的ZnO纳米粒子的乙醇分散液,从而合成出单分散的ZnO微球.通过改变第二步反应中所加入的ZnO纳米粒子的乙醇分散液的量,可以改变制备的单分散ZnO微球的直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可以得知,ZnO微球是由ZnO纳米粒子聚集而成.不论ZnO微球的直径是多少,其多分散指数均小于1,并且当ZnO微球的直径为150nm时,其多分散指数仅为0.16.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合成超微粒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简述了超微粒子的主要品种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用金属蒸气的低温基质隔离法制备了分散在松节油中的金超微粒子。它对松节油有催化氧化作用,使α-蒎烯和β-蒎烯氧化成马鞭草烯醇、马鞭草烯酮、桃金娘烯醇、桃金娘烯醛和松香芹醇。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353.15 K下多个氟化的硫醇烷烃钝化的Au纳米粒子在超临界CO2中的分散行为。结果表明:在单分子自组装层的钝化下,Au纳米粒子在超临界CO2溶剂中可以得到稳定分散。通过对径向分布函数、有效平均力势能、渗透压第二维里系数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超临界流体中,自组装单分子保护层(SAM)的存在可以有效阻止纳米粒子间的团聚,增加溶剂密度和链长,可以提高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从而有利于纳米粒子的分散。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保护银超微粒子分散液的制备及其导电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题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保护的银超微粒子分散液的导电性与反应温度、保护剂用量、还原剂种类及其用量、反应介质、银浓度、溶剂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实验范围内(银粒子直径15~400nm),银溶胶中银粒子平均大小不是影响导电性的关键因素。加入NaOH以及控制反应温度,是控制银粒子平均粒径大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感应电流加热蒸发了Pb-Sb,Fe-Cu和Al-Sn三种有限固溶合金系的母合金,制备出的超微粉末的粒度为纳米级,研究了超微粉末中的相生成规律和粉末颗粒的形貌及组织特征,得到如下结论:在制备的超微粒子中,组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遵循其在普通状态下的合金化原则,即若组元间在普通状态下不发生固溶或化合反应,则在超微粒子中也不会生成固溶体相或化合物相,制得的超微粉末为纯金属的混合物,但各个相的相对含量则随母合金成分的变化而改变。三种合金的超微粒子的形貌与其作为其组元的纯金属的超微粒子的形貌显著不同,存在不同衬度组织的粒子为两种纯金属相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8.
用膜乳化法制备了单分散 O/W乳状液 ,讨论了乳化剂的种类与浓度对粒子界面状态的影响。当乳化剂的浓度增加时 ,乳化剂分子组成的粒子界面水合层变厚 ,粒子间距离变大。沉降速度减慢。粒子间距离除了水合层 ,还受乳液粒子界面电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超微粒子。内容包括制备方法,粒度大小的测定方法,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在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尖端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今后优先考虑的课题:(1)从国外引进的感光材料、电子元件材料等的生产变成国内生产; (2)精密陶瓷; (3)传感器; (4)超微粒子在光化学,激光化学的应用; (5)超微粒子在分子电子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二元合金超微粉末中化合物相生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感应加热式的气相蒸发法制备了 Mg- Sb,Bi- Mg,Pb- Mg,Mg- Zn和 Sb- Zn五种合金的超微粉末 ,研究了超微粉末中的相生成规律及粉末粒子的形貌和组织特征 .在 5种合金的超微粉末中均未出现在其合金相图上不存在的化合物相或固溶体相 .在 Mg- Sb合金超微粉末中生成了β-Mg3Sb2 高温相 ,在 Bi- Mg合金超微粉末中生成了 γ- Mg3Bi相 ,在 Mg- Zn合金超微粉末中生成了ε- Mg Zn2相 ,在 Sb- Zn合金超微粉末中生成了 Sb Zn,Sb3Zn4 和 Zn3Sb2 化合物相 ;对于在相图上同时存在固溶体相和化合物相的 Pb- Mg合金 ,超微粉末中只生成了β- Mg2 Pb相 ,未发现固溶体相 .各种合金超微粉末粒子的形貌与相应的纯金属超微粉末的形貌不同 ,形状不规则 ,表面粗糙 ,含有化合物相的粒子衬度不均匀 ,为复相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11.
Hg2+、DBS对浮萍的伤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 Hg2 + 、DBS胁迫下 ,浮萍 (Lemna minor L.)植株的枯死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植株的枯死率随 Hg2 +、DBS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随 Hg2 +和 DBS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 Hg Cl2 、DBS浓度分别为 6mg/L、1 2 mg/L时 ,约 70 %的浮萍 1 0 d内仍存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BS在光氧化过程中,光强度、光照射间、催化剂用量、pH等因素对分解速度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DBS处于嫩江自然水环境中,于阳光照射下分解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共享单车骑行影响因素分析中对微观建成环境因素探讨的不足,以北京市五环内及附近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多源数据,从公共交通设施、土地利用、人口经济属性、空间设计及道路环境五方面提取宏微观建成环境因素,并构建全局回归模型(global Regression, G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GWR),对共享单车骑行密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GWR模型有更好的回归效果,调整拟合优度R2高达0.91;共享单车骑行密度空间上呈现“高-高”及“低-低”聚类两级分化现象;地铁站点密度为局部影响因素,公交线路密度及隔离护栏出现率为区域影响因素,其他建成环境变量为全局尺度;骑行密度显著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较为平稳,单一变量的空间影响关系均为正向或负向影响;微观建成环境中,绿视率、交通信号出现率为正向影响,色彩丰富性及路灯出现率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中阴离子对表面活性剂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存在于水环境中的若干重要阴离子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光催化降解速率的影响,通过投加各种阴离的钠盐进行实验,结果表明:Cl^1,SO^2-4,NO^-3,HCO^-3有减低其光催化降速率的作用;H2PO^-4有加速 低 度时使光催化降解速率增加,而在高浓度时使其减缓 。在实际研究基础上,对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埋藏式深部脑刺激器(DBS)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是影响我国中老年群体生存质量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国际公认深部脑刺激(DBS)是控制帕金森病的最好方法,设计了一种无内置电源的深部脑刺激器,给出了总体设计方案和电路原理,通过实验给出了刺激脉冲波形。  相似文献   

16.
径向线缝隙天线(简称RLSA)是Ku波段卫星直播电视(DBS)地面接收天线,RLSA天线的高增益、高效率、小口径、厚度薄的平板型紧凑式结构,代表了DBS地面接收天线的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RLSA天线的结构特点,技术进展,并对口面场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数据库系统中,能提高数据库系统效率,有利于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重点介绍了数据仓库的概念、相关技术,并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学管理系统,提出引入数据仓库的教学评价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深度脑刺激(DBS)是治疗帕金森症和癫痫等神经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其开环控制的缺点,以MorrisLecar神经元为节点模拟病态同步神经元网络,提出了基于H∞变论域模糊的DBS闭环控制方法,实现了神经元网络的精确去同步控制.采用变论域模糊逼近神经元非线性动态和H∞抑制逼近误差,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及鲁棒性,该方法可作为由病态同步引起的神经疾病的一种潜在电刺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结合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的网络化升级问题,分析了为较大尺度地学研究对象建立网络数据库的必要性;结合具体研究内容和当前数据库技术,提出了黄河流域网络数据库建设的策略和实现方法,主要强调了由集中式数据库向网络化数据库升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直播卫星采用的技术体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构成及设备安装调试方法,探讨了安装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