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是一篇成功的教育案例。父亲借品尝花生教育孩子,要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人,不要做华而不实、高傲自大的人。品味父亲的施教方法,有诸多收获。  相似文献   

2.
1.她是多才多艺的"小公主",是家族中的第七代教授。她从小受到"千万别只做一个女人"的教育,57岁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她就是美国物理学家玛利亚·梅耶。2.1906年6月28日,玛利亚生于德国的卡托维茨(现属波兰)。她天生身体孱弱,父亲经常带她爬树。那时,他就故意引开孩子的母亲,给玛利亚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不让她有依赖感。3.父亲常带玛利亚进行"科学散步",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日落日出。当罕见的日食来临时,他还为女儿做了一副黑色镜片。这样,玛利亚对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3.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父亲在家庭教养中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在其成长期乃至一生的发展中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阐述了父亲参与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着重论述了父亲参与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行为以及同伴交往行为这三个方面的独特而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注重父亲自身的特点、儿童自身的特征、母亲的调节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社会氖围等方式,来促进儿童社会性行为的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万迈 《青年科学》2014,(1):60-61
2013年11月的一天,沈阳某医院外,一辆白色轿车停在车位内,副驾驶位置车门垂直留下长长一条血迹。该知情者介绍,下午1时许,小强的爸爸带着孩子外出办事,将孩子独自留在车内。等父亲办完事再回来,发现孩子的身体在车内,头却从车窗伸到外面,由于车窗卡住脖子而奄奄一息。孩子被父亲送到医院后,已经来不及救治,停止了呼吸。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我国城乡部分儿童自我概念及其父亲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探讨我国目前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其自我概念和父亲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T检验.结论:父亲教...  相似文献   

7.
余平 《创新科技》2007,(2):39-39
<正>他13岁时,被父亲送到美国加州读书,父亲希望他与同样在美国读书的哥哥有个照应。但他到了美国后不但与兄长很少来往,还故意不用父亲在银行为他存的生活费,而是靠自己打工赚钱。他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由于当球童要背高尔夫球棒,以致弄伤了肩膀,直至现在,伤患还会时常发作。尽管他在美国生活拮据,却还把自己赚来的辛苦钱用来资助经济更困难的同学,这令大洋彼岸的父亲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8.
追求忘我     
《当代地方科技》2010,(3):96-96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9.
<正>19世纪初期,法国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从乡下流浪到巴黎,希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工作。"精通数学吗?"父亲的朋友问道,青年羞涩地摇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又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那  相似文献   

10.
以田中禾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为例,分析其"边缘化"身份处境和后现代创作特征,开掘隐藏于中国知识分子骨子中精神恐惧的根源,再现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发展史,对于总结新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不无裨益。此外,作品中运用独特的叙述模式和叙事格局,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学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亲子距离包括亲子空间距离和亲子心理距离.研究发现:母子之间有了空间距离的农村孩子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最严重;亲子之间没有空间距离的其次;父子之间有了空间距离的最轻.但不能就此得出结论:母亲不应该离家出外打工 ;父亲则最好远离孩子,免得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因为这是就事论事,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实质是"过分严厉、简单粗暴、不近人情"的管教态度.建议设法改变农村家庭的父亲普遍具有的这种管教态度.  相似文献   

12.
徐元绍 《科技信息》2007,(23):248-248
一般言之,"父亲"在家族小说中是权威和传统的象征。然而在20世纪的家族小说中,"父亲"形象则经历了一个由"被告"、"败者"到"对话者"的嬗变过程。这一嬗变过程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亦具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国外教育     
英国的孩子如今有了一门新课程,那就是学习如何当父母。课程包括如何应付婚姻冲突、如何适当地“惩罚”孩子,这是为将来真正当父母作准备。这门课程现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国家教育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应对家庭生活的实用技巧,比如孩子在超市发脾气怎么处理等等。上课时,男孩、女孩分别扮演父亲、母亲,还要考“家长们”带孩子的技巧和花费。据称,之所以要设置这门课程,目的是要让孩子在真正结婚做父母前多一些实践活动,免得到时措手不及。如何当父母丹麦的中小学生背的书包又大又沉,可里面装的却不是繁多的教科书和作业…  相似文献   

14.
钱派 《世界博览》2013,(15):68-69
一种日益普遍的家庭形态一说起单亲家庭,人们反映到脑海中的往往都是母亲带着孩子生活的景象,但是现在情况却在悄然改变。周末,就如同大多数的父亲一样,乌戈·施威茨带四岁的女儿埃洛伊丝去看电影。影院中坐满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施威茨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家长大多都是男性。也就是说偌大的影院里,带着孩子来看电影的大多是父亲,夫妇或者母亲与孩子同行的都很少。施威茨所看到的情景其实在美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系统式执行技能训练中父亲参与的现况和影响因素,选取参与ADHD系统式执行技能训练的9个家庭,通过半定式访谈评估父亲参与的现况和影响因素,结合治疗前后ADHD评定量表以及父母养育量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参与态度包含动机和期待2个维度,动机维度包括内部动机(需要学习育儿方法)和外部动机(症状影响学业,父母教育观念分歧,不良亲子关系),期待维度包括希望缓解ADHD症状、改善儿童情绪;父亲参与行动包括既往求助(包括学习相关知识、陪同就诊咨询),和当前参与治疗(参与度中位数90.7%)。父亲参与的影响因素包括启动因素和维持因素,其中启动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父亲的精神状况、对疾病的认知、责任感),家庭因素(母亲的要求),社会因素(机构专业性、专业人员的建议、学校及他人的建议),维持因素包括治疗效果和治疗形式。  相似文献   

16.
安全课     
一场主题为《成长的代价》的安全专题讲座正在进行,讲台上那个头戴一顶旧毡帽、裹着厚厚棉大衣,围脖围得严严实实,脸色乌黑的中年讲师表情沉静、神色专注. 三岁时,他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抢小熊饼干,因为没抢到,生气的他一口咬在小朋友手臂上,留下了红红的牙印.小朋友大哭.幼儿园园长打电话叫来双方父母,他母亲一口咬定:我家孩子向来老实,从不咬人!一准是你们家孩子欺负他了!受伤孩子的父母急得要报警.他父亲才极不情愿地从口袋里掏出两百元扔给对方做赔偿,嘴里还不服气:"不就要钱吗?早说啊!"气得孩子家长把两百元钱扔在地上,抱起孩子就走.  相似文献   

17.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很少有父亲出现。文章通过对出现在村上春树后期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与《1Q84》两部作品的父亲形象进行解析后认为,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父亲是日本社会"恶"的象征。与恶抗争表明了村上春树对抗日本社会体制的姿态,而村上对父亲的怀念实则为《1Q84》中塑造天吾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以现当代文学中父亲形象书写的两种修辞变换为切入点,考察"父亲"形象的文学叙事如何与社会现实、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互动、同构及其间所存在的复杂语义关联,以此说明作为"象征性行为"的文学叙事与现代国家政治伦理建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各国做母亲的管教孩子都有一套法宝。我小的时候,如果顽皮得不肯听话,或吵闹得无法无天,母亲惯喜用“老虎来了”这句话来制服我。听说有些母亲也有用“鬼”来吓唬孩子的。日本的母亲有四种法宝可以用来制服孩子:一是“地震”、二是“起火”、三是“打雷”、四是“父亲”。听说对日本孩子们最有效的往往还是第四种。这其间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家长制一直是日本封建制度的基础,而父亲就是家里的“天皇”。孩子们的知识有限,还不懂得天皇是什么,于是就轮到“父亲”威风了。在日本做一个家长确实有些神气活现。出门的时候,家里的人往往要伏在草席或地板上很恭敬地说  相似文献   

20.
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的任务指定给一个孩子去干。要知道,大多数孩子难于去完成需要一个多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去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最没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和家人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吩咐他们做家务。作为家长,应该使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称赞只是适于孩子的一种鼓励方式,家长还要经常告诉孩子,对他们的帮助多么感激。这种真诚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