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事营养与健康科研工作已经30载有余,近10年来也致力于营养科学普及,曾于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如同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一样,“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设立让我倍感鼓舞。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就要到了,我对“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的活动主题非常赞同,也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2.
 一天中午,校园的商品街上有个店主和一个博士生在吵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个博士生拿着体重秤要换纽扣电池,店主找出合适的电池,博士生拆开包装,把电池装在体重秤上,然后才问:“多少钱?”当得知需要5元时,博士生说:“淘宝网上5个这样的电池也不需要5元!”店主说:“我们这里不是淘宝网,再说你都已经拆封了。”博士生说:“你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我有权不买!”店主说:“你走,我不卖给你了!”他们一直从店门口吵到了马路当中。见有很多人围观,博士生说:“我给你10 元钱好了,但道理我是要说清楚的!”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认死理”。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强调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对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弘扬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理念,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奋斗之我主动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老龄友好”到“积极老龄”,意味着老年人不仅能够便捷享受各种社会资源,更是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实现“老有所为”。在多学科协同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过程中,需要从“需求为基础”转向“权利为基础”,在社会各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和参与的最大机会。  相似文献   

5.
 人才是立国和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同时,他也明确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因此,如何培养、引进以及用好人才,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能力发挥的科研环境和氛围,事关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和科学发展,而人才资助计划是其中一根主要的“指挥棒”。  相似文献   

6.
 带研究生是科研工作者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上两期分别介绍了“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和“如何指导研究生撰写科研论文”。内容源于我2016年12月15日在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沙龙”上作的报告。本期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介绍我如何与研究生打交道,内容取自于当时和听众的现场交流。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十八反”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提出下一步开展“十八反”研究的建议, 回顾了“相反”理论的提出、“十八反”歌诀的出现、目前药典对“十八反”的相关规定。从文献记载、临床报道、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十八反”的宜忌争论。分析整理文献、总结“十八反”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 可以看出临床方面的研究多是从文献的角度, 进行回顾性总结, 从中挖掘整理“十八反”反药组合的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配伍应用规律。而关于“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则主要从化学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8.
 2020年的春节必然是难忘的,因为在这个中国人民最期待的节日,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人们所有的期待。它在蓝天下猖狂,它在空气中肆虐,它给所有人的快乐笼罩上阴影。为此,数以万计的医护工作者主动请缨奔赴抗“疫”前线,无数志愿者们也“逆行而上”为工作在前线的医务人员提供最有力的后援,所有无法“逆行”的人们居家隔离以避免病毒交叉传播,所有人齐心协力,共战“疫”情。但是,任何一场战役都会有困难,我们正经历的这场战“疫”也不例外,例如防护物资的紧缺、难以确认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以及在这场突发危机之下产生的应激情绪。值得欣慰的是,物资在加紧配送、科学难题也正一个个被攻破。目前,要确保这场战“疫”胜利的另一关键因素便是加强心理防护。无论是居家隔离的群众、主动请缨加入战“疫”的志愿者,还是奋斗在前线的白衣战士,在保护自身不被病毒感染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确保能够身心健康地与疫情抗争到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有应激情绪是正常的,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9.
 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主题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共同繁荣”,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主题为“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毕业典礼上,导师对我说“在我的实验室,你不算聪明,但却是最努力的一个,也是最靠谱的一个”。听到这样的评价,回想起4 年“悲催”、“辛酸”的博士研究生光景,我泪如泉涌。对于我这样一个外校生,而立之年进入北大攻读博士,期间的种种辛劳付出,遭受的失败与嘲笑,郁结于心中,久久不能释怀,伴随着导师给予的肯定,那一刻所有情绪全部释放。4 年博士学习生活,最大的收获是:做科研如同做人,要靠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会计要素经济价值的变动状况和价值的决定因素,指出“历史性”在一个价格不断变动的经济体系中,不能带来真正的“真实性”.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要素的涵义作了新的阐释,指出其共同的本质在于“未来性”.为兼顾会计要素价值评估的“决策有用性”和便于运用的“成本效益原则”,指出“现实性”是沟通“历史性”与“未来性”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本来想写“ 博士生缺乏创新该赖谁?”,因为觉得有些博士生在担忧自己能否通过答辩时,“杠杆”通常是“创新”,导师总是拿“创新”要求博士生和他的博士论文,博士生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论文穿上“创新”这件外衣,有时候,你会发现这中间有些博士生其实还不明白什么叫“创新”。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概述了李四光作为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分别分析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家”“科技帅才”与“战略家”的战略科学家特征,为发掘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得知您生病时,“老师病危”,简短的四个字让我一颤,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相信坚强的您一定会挺过来。我时刻关注着来自北京的消息,“控制住了,但情况不好”“老师可能扛不过去了”,消息越来越短,情况越来越糟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功能逐渐从“基础教育”转变为“研究型培养”,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力倡导“产-学-研”与“科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从自然界“聚集”现象出发,通过分析“聚集”的目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在3个城市中的科教园区为例,提出了以师法自然和中国传统工艺生产的“模件化”为“聚集”策略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规划与设计中结构秩序的重要性,以典型模件单元的建构作为设计组织的起点,将模件单元在结构秩序基础上形成同构异型的多样化组合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尺度层级;展示了“模件化聚集”方法在创造“科学共同体”上的优势,3个案例也呈现出该设计方法历时性的传承、延续和演变。  相似文献   

16.
 时间和空间存在,尺度存在,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本体论意义上的,又叫“本征尺度”)也存在。对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认识的基本原则是让“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操作尺度”(方法论意义上的,又叫“表征尺度”)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相契合(认识论意义上的)。这是生态学实验时空尺度关联实在论。在具体的生态学实验过程中,有些生态学家或坚持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不存在,或坚持其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认识,从而走向工具论和经验建构论(反实在论)。这种立场与生态学认识的基本宗旨--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违背,应该抛弃。而且,某些生态学家或出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本身认识的困难,或出于“不发表便出局”及其他原因,一是将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之时空简化为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没有考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普里戈金的“内时间”乃至引伸出来的“内空间”时空观,以及莱布尼兹的关系“空间观”乃至引伸出来的关系“时间观”,二是没有选择恰当的“粒度”和“幅度”进行实验,造成“用度失当”之误,三是没有进行充分的多尺度分析,造成“聚集偏差”,四是没有建构合适的模型,造成“鼠夹捕象”现象,五是没有正确识别“特征尺度”,造成“生态学谬误”。生态学实验者应针对上述不足,坚持正确的时空观,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对生态学实验对象尺度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14年4月21日,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一项“石头剪刀布”游戏作为研究模型的研究论文“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社会循环和条件反射”发表在电子预印本文献库(arXiv.org)中。论文中称所发现的“赢家留,输家变”的策略,可以带来更多人类决策模式的研究。科学网、果壳网、人民网以及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媒体均报道了此项研究。随后不少网友暗讽其为“无用”科研:“这项研究没有任何价值”、“科研人员不应做如此‘无厘头’的研究”,更有网友提出这是在“浪费国家科研经费,涉嫌学术腐败”等。但科学界对此项研究的价值却持肯定态度,并指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一项看似“简单而有趣”研究,由此引起不小争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正大力实施“2011”计划,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期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注重原始创新,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如何搞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现在普遍关心和重点研究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发挥好“协同创新”中心领军人物及其重要课题组PI(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藉由“自白书”,我并不是想“唱”科研的高调,只是借此真实反映我的科研生活,希望大家通过我的感悟与思考,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得到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当“原初引力波”、“量子力学突破”等也能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时,科学事业就会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