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探究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觅食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并分析其食物特征,以觅食的钳嘴鹳个体为中心设置1 m×1 m的方格作为觅食样方,累计测量了96个觅食样方和80个对照样方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觅食样方的水面积、最大水深和可见水生动物的平均值均大于对照样方的平均值;而最高植物高度对照样方大于觅食样方.对钳嘴鹳觅食生境的12个因子的特征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钳嘴鹳偏爱在植被低矮、食物丰富的湿地生境中与其他水鸟混群觅食.在钳嘴鹳觅食区域内、外分别采集长、宽、高均为10 cm的泥块作为样方泥块和对照泥块,累计记录了70个样方泥块和26个对照泥块中的水生动物,样方泥块水生动物的种类平均值与对照泥块水生动物的种类平均值无显著差异,但样方泥块水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泥块水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值.样方泥块水生动物体长(s)在s5 mm和5 mm≤s10 mm水平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泥块水生动物的数量,水生动物其他体长水平在两类泥块之间数量上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对钳嘴鹳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型哺乳动物的最大持续能量摄入(sustained energy intake)和消耗可能受到其生理方面的限制。研究测定了哺乳期大绒鼠在运动和非运动条件下的体重、静止代谢率、食物摄入量、胎仔数和胎仔重。结果表明:运动显著降低大绒鼠的体重;但是显著增加大绒鼠的静止代谢率和食物摄入量。两组动物的胎仔数变化差异不显著;但胎仔重运动组显著于非运动组。结果说明哺乳期的大绒鼠运动条件下主要通过增加食物摄入量来弥补能量支出的需要,而投入后代的能量较少,支持热散失假说。  相似文献   

3.
人为干扰对两种鸻形目鸟类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3月至6月,通过野外观察和人为干扰实验,研究了人为干扰对分布于曲阜市大沂河流域的两种鸻形目鸟类金斑鸻(Pluvialis dominica)和青脚鹬(Calidris temminckii)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斑鸻的觅食频率显著低于青脚鹬的觅食频率,金斑鸻和青脚鹬的觅食频率均随干扰程度的增加而下降.金斑鸻的觅食时间高于青脚鹬,但金斑鸻和青脚鹬的觅食时间仅在3级干扰水平以上具有显著差异.金斑鸻和青脚鹬在一人行干扰条件下的惊飞距离均显著小于其在二人行干扰条件下的惊飞距离.这说明,两种鸟类对人数较多的干扰类型更为敏感.在一人行干扰条件下和二人行干扰条件下,金斑鸻的惊飞距离均显著小于青脚鹬的惊飞距离.这说明青脚鹬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比金斑鸻更为敏感,这可能与二者的觅食策略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4.
探究种类和饥饿对不同生境和集群特征鱼类的群体觅食行为的影响。选取群体互动特征不同、生境和食物资源状况迥异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慈鲷科(Cichlidae)鱼类斑马拟丽鱼(Pseudotropheus zebra)(后简称慈鲷)幼鱼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六臂迷宫来设置觅食情景,分析比较了前期经历饥饿或维持日粮摄食(对照组)鱼群的探索强度、凝聚力指标(IC)、首次到达食物臂速度、食物臂时间占比等行为学参数。与中华倒刺鲃相比,慈鲷有更高的探索强度和更低的IC值。饥饿导致慈鲷探索强度下降、首次到达食物臂速度加快和食物臂时间占比上升;中华倒刺鲃经历饥饿后食物臂时间占比略有下降。慈鲷和中华倒刺鲃群体觅食行为存在种间差异,且仅有慈鲷在群体觅食行为上表现出对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变化,这可能与2种鱼类生境、食物资源等条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笼养白头叶猴的食物选择和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笼养条件下白头叶猴觅食的行为序,雌雄个体对食物的选择,夏季和冬季的日食量,笼养白头叶猴的觅食行为序由探究行为,抢食行为,爬墙行为和进食行为等4步组成,除探究行为的持续时间在雌雄个体间有显性差异外,其他行为持续时间无显的性别差异,雌雄个体对食物的选择不同,包括对某一食物的取食先后顺序,取食时间和取食量不同,雄猴和雌猴的日食量夏季分别为(659.3±136.3)g和(590.7±106.3)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80尾体质量为(3.83±0.03)g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在(25±1)℃条件下驯化14d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4组,即摄食后2h组(消化状态)、禁食2d组(空腹状态)、14d短期饥饿组及56d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2h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56d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2h组、禁食2d组和14d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7.
焦化废水的混凝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混凝法对焦化废水进行了处理.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考察了絮凝剂种类、投加量、絮凝时间和pH值对处理水色度、浊度和CODcr的影响,并对几种混凝剂的组合应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的投加量和pH值对CODcr的去除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混凝剂种类对浊度的去除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当硫酸铁投加量为500 mg/L和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为1 mg/L时,在pH值8.5,絮凝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处理后的焦化废水CODcr和浊度可分别降低22%和97%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 80 尾体质量为( 3.83±0.03 ) g 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幼鱼在( 25±1 ) ℃ 条件下驯化 14d 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 4 组,即摄食后 2h 组(消化状态)、禁食2d 组(空腹状态)、 14d 短期饥饿组及 56d 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 2h 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 56d 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 2h 组、禁食 2d 组和 14d 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9.
2006年和2007年,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对大山雀(Parus major)雏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窝雏数不同,大山雀雏鸟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各生长参数出现差异的日龄不同;两个繁殖高峰期的生长参数除尾长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生长参数(体重、体长、翅长、嘴峰长和跗蹠长)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1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褐马鸡喜欢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400 m;小于10°的平缓坡;中坡位;山沟;乔木盖度50%~80%,乔木高度小于10 m,乔木密度小于0.10个/m2;灌丛盖度小于30%,灌丛高度大于1.5 m,灌丛密度小于1个/m2;草本盖度小于30%,草本高度小于16 cm;隐蔽级小于10%;水源距离小于300 m;林边距离小于100 m;人为干扰距离100~300 m的环境.主成分分析表明,褐马鸡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地形及草本植物因子(海拔、地理性、坡位、草本盖度和高度)、隐蔽因子(灌丛盖度、密度和高度以及隐蔽级)、干扰因子(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边距离和植被类型)、食物因子(乔木直径、高度、密度和盖度).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细菌觅食算法的性能, 将免疫算法与细菌觅食算法融合, 利用免疫算法的克隆选择思想代替细菌觅食算法的复制操作; 在趋向性操作中, 随着迭代的进行, 逐步缩小细菌运动步长, 在保证细菌收敛性的同时增强细菌的全局搜索性能; 改进迁移操作, 保证适应度值最高的细菌不被驱散, 以提高收敛精度。仿真表明,优化后的算法得到最优值比BFA(Bacterial Foraging Algorithm)的最优值更靠近函数的最优值, 证明其寻优能力更强, 且3 个函数的方差均小于BFA 的方差, 证明其稳定性也更好。  相似文献   

12.
菌群优化算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群优化算法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因算法较新而使得其适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通过对简单非线性模型、典型非线性模型以及复杂非线性模型的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并对算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算例的仿真结果确定了该算法不适合运用于无显著峰谷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的求解上,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算法的特性通过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混合细菌觅食算法(PO-BFA)求解整数规划问题,并与量子粒子群算法(QPSO)的求解结果进行对比。经过适当的参数设置混合细菌觅食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整数规划问题,在搜索过程中没有出现早熟现象,而且PO-BFA在求解整数规划问题上的整体性能比QPSO更优。  相似文献   

14.
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同一山洞中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和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出洞时间和归洞时间进行了研究,发现大耳菊头蝠的出洞时间比大蹄蝠早,而归洞时间比大蹄蝠晚,大蹄蝠的夜间活动时间比大耳菊头蝠少,2种蝙蝠活动时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主要猎物不同导致的.妊娠期的大耳菊头蝠出洞时间比哺乳期和后哺乳期晚,后哺乳期出洞时间最早;妊娠期归洞时间比哺乳期和后哺乳期早,哺乳期和后哺乳期没有显著性差异.大蹄蝠出洞时间和归洞时间在3个阶段都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更有效解决连续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体搜索的群智能优化算法———细菌觅食算法.该算法模拟了细菌觅食全过程,并对细菌个体的初始化、趋化操作中的搜索步长和搜索方向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算法有效避免了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而算法中采用的搜索步长,进一步提高了优化的收敛速度.经大量实验仿真表明,细菌觅食算法能够有效地求解连续优化问题.将仿真结果与其它算法对比,证明了细菌觅食算法的搜索质量优于其它算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BP神经网络的全局收敛能力和预测精度,提出了混合PSO的快速细菌觅食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FBFABP)的方法,并以石漠化危险度预警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使用粒子移动和简化细菌趋化操作,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搜索全局最优值的能力。相对于其它神经网络训练算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具有一定的优...  相似文献   

17.
最优觅食微粒群算法是一种高效的改进微粒群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动物的最优觅食策略,较为真实地模拟了动物的觅食行为。利用几何速度稳定性分析了最优觅食微粒群算法的稳定性,给出了稳定性条件。为验证其性能,选取了5个典型测试函数,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细菌觅食算法在高维问题的收敛速度以及精度,提出了一种混合PSO的快速细菌觅食算法(FBFA-PSO).该算法用粒子的移动代替了细菌的趋化操作,省略了细菌前进操作,保留了细菌的繁殖和驱散操作.基于6个高维Benchmark函数的试验结果显示,该算法收敛速度和精度都优于其它三种细菌觅食算法.  相似文献   

19.
火红拟孔蜂采访植物及访花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红拟孔蜂(Hoplitis pyrrhosoma Wu.)为荒漠地区的一种传粉昆虫,经野外调查和通过对其腹毛刷上携带花粉的扫描电镜研究和鉴定,该蜂采访植物有四合木、木霸王、蝎虎霸王、蝎虎霸王、匍根骆驼蓬,白刺,狭叶锦鸡儿,沙枣等,共6科11属16种,该峰喜欢采访辐射对称、白色或浅黄色的花朵,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采访植物不同,采访不同结构的花其行为有别,极喜欢采访四合木;成虫活动期及访花行为与四合木花期物候和花形态结构泌蜜特点存在协同适应关系,气候对其活动及访花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细菌觅食优化算法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出现早熟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云模型优化的细菌觅食优化算法.首先给出了细菌灵敏度的概念,结合云模型随机性和稳定倾向性的特点,运用了X条件云发生器来调整细菌灵敏度,控制游动步长,进行了趋向性操作和复制操作,改进了标准的细菌觅食优化算法,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然后利用正向正态云发生器,修正非线性自适应的迁移概率,进行了迁移操作,增强了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将该算法应用于自动组卷系统中,与遗传算法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收敛速度与优化质量均优于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