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将多芯片LED与恒流源电路进行一体化混合集成电路工艺设计,保证了3~10W的多芯片集成LED在低于100mA的驱动电流下正常工作.恒流源采用跟随浮压技术进行设计,使集成LED的工作电压在2~200V,恒定工作电流在10~100mA选择.其恒流温度漂移小于5μA/℃,发光效率大于17Lm/W,同时简化了工频驱动电源电路的设计,减少远距离供电线路损耗.  相似文献   

2.
恒流源是半导体激光器正常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根据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的技术指标要求,设计了基于ADuC812的数控恒流源方案。该恒流源采用大功率MOSFET作为调整管,以霍尔电流传感器作为电流采样反馈,实现了对输出电流的0-50A的线性控制,稳流精度为0.1A。并设计了过流保护电路以及软件上的中值滤波算法,提高了半导体激光器的抗冲击能力和工作稳定性。通过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联调测试,证明了恒流源的稳定性.达到了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程控恒流源电路的设计,分析了电路原理.程控恒流源电路是由单片机片内定时器输出的脉宽调制信号来控制,并用该电压控制恒流源产生可控电流.通过单片机的键盘接口对输出电流进行设定,实现输出电流的连续调节及电流的动态测量.由MSP430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经过巧妙的设计构成,电路的性能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新型LED恒流源电路.根据LED在低电流驱动时端电压与PN结温度成线性的特点,采用"低电流测压法"间接测量LED的结温,防止LED结温过高,延长LED寿命.采用LT3755为LED恒流驱动芯片简化电路,并采用无电解电容的DC/DC电路延长恒流源寿命.实验结果表明:LED恒流源电路工作稳定,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周利祥  张科红 《科技资讯》2013,(14):118-119
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一般都没有开设恒流源电路实验。事实上,恒流源电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电路。为此,设计了两个恒流源电路,分别为负载悬浮式和负载接地式两大类型,通过PSpice仿真与真实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恒流源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因素,掌握其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变测量中单臂电桥输出的线性化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单臂电桥的输出电压与应变是非线性关系,在电阻变化率△R/R较大时,其非线性误差就会大大增加,严重影响到测量精度.作者分析了产生非线性输出的原因,并从电路和软件两方面研究了减小或消除非线性误差的方法.探讨了恒流源测量电路、反馈电压补偿电路、可变电压源供电电路和有源网络差分电路等四种线性化处理电路;同时提出了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非线性误差的理论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程序.这些线性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应变测量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一种用于微机控制的新型温度变送器的电路的设计原理.该电路采用恒流源供电的输入电路,提高了信号电压V_t与温度T的线性度.文中同时还详细分析了传感器特性线性化的补偿及自动校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恒流源偏置磁轴承的研究进展,并设计一种新型恒流源偏置电磁轴承控制方案。该方案以TMS320F28335 DSP芯片为控制核心,详细介绍了所用开关功放的电路原理图以及新型恒流源偏置磁轴承的绕组结构与控制原理。研究表明,新型控制方案有助于提高恒流源偏置磁轴承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玉伟 《科技信息》2013,(6):141-141,143
针对传统数控恒流源恒流校正方法复杂、调整时间较长等缺点,在线性负反馈恒流源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数控高精度恒流源。该恒流源使用新型微处理器对电流源负载电流进行采样,使用模糊逻辑控制在数字域对采样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转换为模拟信号,反馈到恒流源调整器,实现快速数字闭环反馈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在输出电流10mA~2010mA范围内,电流纹波≤0.06mA,输出电流与设定电流相对误差≤1%,电流调节最小步进值为1mA。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基于巨磁阻抗(GMI)效应的弱磁传感器的性能,该文研究了Fe基非晶带在纵向激励下的GMI特性.建立和分析了传感器反馈模型,设计了反馈式GMI弱磁传感器.由CMOS集成反相器组成脉冲激励电路,由峰值检波电路、低通滤波电路、差分放大电路及电压跟随器组成信号调理电路,由仪用放大器、低通滤波电路、电阻和电感组成负反馈电路.利用亥姆霍兹线圈和标准恒流电源组成标定系统,对该传感器进行了加反馈和不加反馈两种情况下的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外加磁场强度为-2.5~2.5Oe范围内,该反馈式GMI弱磁传感器较无反馈的GMI弱磁传感器的线性度指标提高了41%;传感器输出的漂移在不加反馈时为10~20 mV/h,加入负反馈后在无外加磁场时为2 mV/h,在外加磁场强度为2.5Oe时为3 mV/h;传感器的截止频率在未加反馈时约为2 kHz,加入负反馈后提高到了4 kHz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离散控制系统绝对稳定性的不变性降维原理.指出当反馈变量系数向量属于一个确定线性变换的r维不变子空间时,原系统的绝对稳定性,可化为一个r阶系统的绝对稳定性.由此将一些低阶系统的结果推广到了高阶系统.  相似文献   

12.
提出用于Boost变流器的一种新的控制方法,该法根据输出电压偏离给定值的程度,使系统的控制方法在电流反馈控制方式与全状态变量反馈控制方式之间自动切换,从而降低了系统稳定性要求对选择反馈系数的严格限制。本文还给出了计算量较少的前馈控制算法,前馈控制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的效果是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改善单相弧焊逆变器的电磁兼容性能力,在传统的弧焊逆变器基础上,增加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功率因数的主电路采用常规的升压电路,控制方式采用常规的电压负反馈和平均电流负反馈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采用无损吸收电路,降低升压电路功率开关器件的应力,提高变换电路的效率,降低变换电路电磁干扰。文中讨论了工作原理,并制作5 kW弧焊逆变器。实验结果表明,变换器获得了高功率因数,大大地降低了器件的开关应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传统升压式DC-DC转换器在全负载范围内实现高电源转换效率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轻载检测和自适应变频机制.该技术无需额外的芯片管脚和器件,即能使转换器在电感电流断续模式下精确检测出负载状况.将所设计的升压式DC-DC转换器在CZ6H0.35μm标准CMOS工艺条件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当负载电流发生变化时,转换器能够根据负载检测值的大小自适应地进行跳频变换.在负载电流为1mA的条件下,电源转换效率达到82%.系统环路能够在全负载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当负载电流以1.5μA/20μs跳变时,最大下冲和上冲电压分别为300和200mV,恢复时间分别只需80和60μs,版图面积约为1.26mm2.  相似文献   

15.
基于峰值电流模式SEPIC变换器的Simulink模型,通过仿真揭示了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利用离散映射模型,对变换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电路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采用延迟反馈法和参数共振微扰法,探讨了峰值电流模式SEPIC变换器的混沌控制问题,仿真结果证明这两种控制方法均能够将SEPIC变换器从混沌状态控制到周期状态。  相似文献   

16.
对于液压系统的跟踪控制,非线性控制比线性控制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但在非线性控制中,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经常需要更多的传感器,同时假设弹性模量为一个时不变参数。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奇异摄动理论,提出了一种不需要附加传感器,并对时变弹性模量具有鲁棒性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控制系统对输入信号具有良好的跟踪性和鲁棒性,并且较其它的非线性跟踪控制策略更经济。  相似文献   

17.
提出采用双级变换电路的方法,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单相有源逆变蓄电池回馈放电装置,主要介绍了第二级变换电路—PWM整流逆变能量回馈主电路参数的设计方法,对从事蓄电池放电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Boost升压变换器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的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ost变换器的开环传递函数有一个位于右半平面的零点,使得使用单一的反馈电压环难以同时保证系统在受到某种扰动作用时,既有很好的动态品质又不致造成系统失稳.平均电流控制模式是提高Boost变换器稳定性和动态调节特性的有效方法.分析并推导了Boost变换器的平均电流控制模型,通过对系统的分析和仿真,其结果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正确.  相似文献   

19.
变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在焦化厂供水系统中,变频器根据水系统压力变化引起的电流信号变化进行及时反馈和调节,最终实现了恒压供水和节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一种能量回馈式交流电子负载,主电路采用两个电压型PWM变换器构成的AC/DC/AC结构.前级PWM变换器实现异步电动机模拟功能,采用改进双滞环空间矢量控制方式,并进行预测来计算误差电流.后级PWM变换器实现能量回馈,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方式,并结合模糊控制实现单位功率因数逆变.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电子负载可以对电动机动态特性精确模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并使能量以单位功率因数回馈电网,节约电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