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有着大量有关天象、地象、气象、生物象等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这是中国古人留给今人,贡献给世界的自然史信息宝库。当前科学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已越来越使人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自然史料有着巨大的现代科技价值。这对于全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国民经济远景规划、自然背景评估等有着重要作用。一、理论的论证当代重大综合性科学课题,如天体演化、地球起源、大陆漂移、地震预报、气候变迁、海平面升降、环境恶化、生物进化、珍稀生物灭绝、人类起源等,均是自然史或与之有关的问题。所以自然史的研究已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基本规律的现代科学,。古代社会虽然没有外的生态学概念,但是“人与环境”这对矛盾却是古今中外的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古代中国生态思想也以其独特的品格显示着它的历史价值和启迪意义。本文对中国古代生态2文化的思想源流的分析,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这一优秀遗产。本文刊谨至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明确的形体和空间,具有不同于自然透视的主观透视性,充分体现了古代画家尊重自然,又不为自然所囿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蔚为大观与自成一格,既显示着独特的美学意味,也显示了中国山水文化源远流长的丰厚底蕴.因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的萌生与发展始终融汇着社会文化群体的人生主题和个体的生存价值、人格状态等重要文化内涵.这对古代山水散文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圣人创造发明科技论体现了重视人类自身力量的科学思想;有机整体自然科技观,强调从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联系性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自然科学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使其始终包含在思辨哲学和其它文化形态中;重科学技术的现实功用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古代技术的大发展,但不太注重对科学事理或成因的探寻,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重经验总结、轻科学理论创造的科技倾向,局限于对实际操作程序的记录,基本上没有超出经验层次和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从先秦诸予《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明确的形体和空间,具有不同于自然透视的主观透视性,无分体现了古代画家尊重自然,又不为自然所囿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形态——农业文明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科学技术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科技的发展.从先秦诸予《论语》《中庸》的学、问、思、辨、行,《大学》的格物致知,《孟子》的民本和求故,《老子》的道法自然,到明清的实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传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和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成就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科技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几百年以来,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生了工业经济的文明形态,才把在封建老路上蹒跚爬行的中国抛在了后面.然而,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是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领域,从古至今的研究和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其研究的动因,而现代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引入其中所产生的诸多成果是其研究的立论基础,而由此提出的研究框架是历史之选择,也是当代学人面对历史遗产时的勇敢姿态。以导引的形式对这一研究进行宏观、全揽的内容和方法关照,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古代游记的历史地理文献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游记是一种独特的古代历史地理文献。本文主要论述古代游记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文献价值和地位 ,分别从游记所记述的资料来源、记述的地理内容、对古代地理学发展的贡献及研究利用现状等方面与以《汉书·地理志》为代表的其他历史地理文献进行比较研究 ,揭示出古代游记地理记录资料的富集性、实践性、科学性等价值特征和地理实践意义 ,指出中国古代地理学并非完全地归结为沿革地理。游记所表明的地理记录资料和野外地理考察活动说明了中国古典地理学的发展有自己较为完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悠久而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长廊中,音乐文化以其发展的源远流长,音乐思想的纷繁卓异,以及风格独特和非凡气质而彪炳青史。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化人各从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从音乐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等不同视角,阐述出丰富而智慧的音乐思想,从而透露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之功能和特殊气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中国古代出现了大量的先进农业机械。它们不但设计巧妙制作精良而且清洁环保,处处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类机械往往比西方国家先进几百或是上千年。大量现在机械都是对古代机械的继承与发展。在人与自然冲突加剧的今天,研究古代机械更具价值。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古代农业机械的分类与分期问题,并举例剖析了古代机械的先进之处,归纳了古代农业机械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称均衡的中庸观和阴阳五行的生态观三个方面简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称均衡的中庸观使中国古代建筑彰显了动静有序的审美效果;阴阳五行的生态观指导人们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顺应并保护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记录了中国人的姓、氏、名、字.通过对汉字的离合拆装、减少笔画、增加偏旁等方法使汉字能够适应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的需要.同时,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影响并制约着汉字的形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悲秋意识与中国抒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密切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心态。悲秋意识对中国抒情文学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决定了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词曲中具哲理艺术趣味作品的分析,归纳出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哲理的诗性美,哲理的情感美,哲理的趣味美。认为这些作品是人类对自然、宇宙、人生理性感悟与思索的审美化呈现,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对理趣诗审美特征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先民富有民族性的艺术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包括说理散文,都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艺术美是心灵美与生活美的结晶,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凝聚而成的。中国古代散文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中国古代散文作家们在写作艺术上对美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借鉴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的审美写作经验,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散文写作艺术水平,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写作经验,表现在诸多方面,现根据个人理解,就其主要的予以简要论述。 一、文质并茂、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之一。美的哲学就是合谐的哲学,就是辩证统一的哲学。辩证统一,既是自然发展的法则,也是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法则。写作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有美的心灵的闪光,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发现。只有物我相融、表里如一、质文并茂、虚实共生,才能写出真正所谓“完善”的散文。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子《道德经》指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大音”和“大象”质形和表里的辩证统一。这种哲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中也各有认识。挚虞《艺文类聚》中说:“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  相似文献   

18.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中国古代士文人清晰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局限性,生命的自然命定使其陷入痛苦与困惑,同时也逆向激发古代士文人挑战生命局限的勇气。通过寻觅、体验与履践,古代士文人以价值超越、亲伦超越、艺术超越、宗教超越、哲学超越等多元途径,实现了对个体生命局限性的超越,赋予个体生命更丰富、更完美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中国古代钱币和钱币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并着重阐述了用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研究古代钱币的历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与中国古代教育密不可分,而课程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力求为当今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