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德国学者尔格哈曼强调:"诗是人类的母语."还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轴."下面是我对诗歌教学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要有情感的,情感性是义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古今许多作x、理论家都谈到过.《毛诗序徽:“诗者,志之所之山.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明确地说明了作为文学之一的诗歌,都是人的志5情的表达.陆机在《文赋脚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里更把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又.”白氏是把诗比喻成一棵活生生的植株,情感是它的根,报者,植株的命根也,缺之,则无以生存.钱谷融先生对文学情感的重要意义强调指出:“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3.
李锐 《凉山大学学报》2002,4(1):133-136
本围绕“诗歌欣赏”的话题,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阐释了欣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廓清了诗与非诗,一般的诗与好诗与优秀的诗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夏荥 《科技信息》2011,(18):I0132-I0132
王维(701-761),唐代伟大诗人,诗歌、音乐、绘画兼擅,笃信佛教禅宗。因其绘画造诣,被誉为“南宗画派之祖”;因其以禅入诗被誉为“诗佛”;因其音乐造诣,初为官时为太乐丞。其诗歌因其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以音乐入诗闻名。MarshaL.Wagner曾说,“近几十年来,王维的诗歌翻译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中国诗人都要多。”(1981:i)从王维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及其庞大的英译数量来看,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中,王维的诗歌英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维诗歌英译数量庞大,而学者对其诗歌英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对王维诗歌的英译状况及对其诗歌的英译研究情况,以为更多的学者在此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朱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  相似文献   

7.
曹紫云 《科技资讯》2006,(15):154-154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诗歌创作历史的国度、世人称之为“诗国”,诗歌是我国文学创作中最为久远的一种文体,最早诗与歌与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后来逐渐分离,诗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突出的。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它对增强同学们的文学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诗歌教学的一些规律,现提出来与大方之家商榷,以求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9.
一首先,“诗歌的‘散文美’”的提法,根本就不符合诗歌本身这一最为凝炼的文学形式。所谓“凝炼”,这里指的即是诗歌的内容,也是诗歌的表达形式。正如《诗词例话》中说道:“《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的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象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  相似文献   

10.
盖瑞·史耐德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诗人。幼年时偶然的一次欣赏中国山水画的经历,即宣告他从此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诗人翻译的二十四首寒山诗还被选入《中国文学选集》,逐渐成为英译汉诗的经典。除了翻译,中国诗也直接影响了史耐德的诗歌创作。无论是古典诗歌的句法格律,还是中国文化的经验模式、思维模式,都对诗人产生了明显的“移情”效应。  相似文献   

11.
既强调诗体的规范又强调诗体的进化的诗的进化论,是刘勰诗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诗歌的形式本体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很重视文体,语言,体验和想象,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强调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甚至认为四言为正体;又不反对诗体进化,主张“随性适分”、“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12.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是群星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耀眼的的那颗星辰。它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和谐优美,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的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法。  相似文献   

14.
庄子认为:大道无形,大音稀声,故有“言不尽意”之说。本文通过对唐代言情诗的具体剖析,说明庄子这一观点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人的心理本性使他有可能产生审美概念。”起源于很精干的小品文和“诗体的解放”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散文诗是“用散文写成的诗,诗化的散文;诗的内容亘于散文的行间,刹那间感情的冲动,不为向来的韵律所束缚,毫无顾忌的喷吐、舒适的发展而自成格调。”对它的欣赏,读者的心理是不同于对散文、对诗歌进行欣赏时的心理、而是有了新的因素: 做为欣赏的历史渊源的深层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毛诗序》作者说:“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对于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和鉴赏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19.
苏立康 《奇闻怪事》2007,(2):125-125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突出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感情。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同样需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只有融入诗境,才能真正懂得诗。在这节课上,孙老师以指导朗读,把学生带入诗中:以对朗读的表达恰当与否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以写、读,“答诗”,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苏菲的感情。这就使学生完全融入在诗歌里。学生一首首精彩动人的“答诗”就印证了这一点。在师生讨论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又不时引用他人的诗作点评(尽管有的引用不一定恰当),从而以情激情,不断掀起情感活动的高潮,不断深化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这就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课堂里,直到下课铃声把大家唤醒。这实在是难得的宝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过去对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忽视了诗歌发展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诗”与作为音乐形式的“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以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文学形式为基本趋势,而是在文学性的独立发展与向音乐性的回归这两极的振荡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