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两栖装甲装备电连接器腐蚀失效导致的未发现故障(NFF)问题,从理论分析与电路仿真两个层面研究了腐蚀失效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析了盐雾环境下电连接器的腐蚀失效机制,建立了腐蚀电连接器的电接触阻抗模型和电路模型,分析了腐蚀失效状态下的电路特性,通过对不同阻抗值下的电路仿真,得出了腐蚀失效对信号传输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电连接器腐蚀失效形成电接触阻抗,导致高频信号的传输产生失真。接触电阻的增加使信号波形幅度衰减甚至产生错误,而在一定范围内,接触电容的存在为高频信号提供通路,缓解了高频信号的失真。  相似文献   

2.
通过柱面对柱面的接触方式,对35CrMoA钢在拉扭复合载荷作用下的低周微动疲劳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动疲劳试样的微动斑和断口形貌进行观察,讨论分析了微动摩擦磨损对材料微动疲劳失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认为,微动区产生的氧化物磨屑加剧了表层材料的磨损,微动摩擦还促使疲劳裂纹源加速萌生,最终使材料在微动摩擦磨损区边缘断裂失效。  相似文献   

3.
轮轴钢LZ50的单轴微动疲劳失效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轮轴钢LZ50在单轴微动疲劳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滞后回线,微动区的磨损特征及断口和截面形貌;分析讨论了磨屑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及微动疲劳失效机制.结果表明,LZ50在单轴微动疲劳过程中消耗的塑性不可逆功少,微动损伤机制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并伴有氧化磨损.磨损过程中基体材料脱落、破碎、氧化形成磨屑,其中的硬质氧化物颗粒促进了材料表面的磨粒磨损,加速了疲劳失效过程.微动疲劳裂纹萌生区的宽度大约为100μm,失效断裂面垂直载荷方向.  相似文献   

4.
分形特征表面接触磨损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实现粗糙表面微观接触磨损的精确预测,根据分形理论对传统的只考虑弹性-塑性两状态的二维分形接触模型进行了修正,并构建了包含弹性-弹塑性-塑性完全状态的三维粗糙表面分形接触模型.通过去除塑性接触微凸体在截断平面作用下形成的球台方法来模拟微观磨损,磨损系数由被去除的球台体积与总接触微凸体体积之比来表征,采用数值仿真分析了磨损系数与分形参数、载荷和材料等因素间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表明,磨损系数随表面粗糙程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减小并趋于相对稳定.接触副材料属性决定了微凸体临界接触面积,进而影响了磨损系数.该模型给出了微观磨损机理的数学描述,为界面接触磨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某型电连接器通用接触件22#插针插孔为研究对象,基于Brown-Miller修正准则,建立了电连接器接触件材料的应变-寿命方程.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接触件单次插拔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基于Fe-Safe软件建立了接触件接触疲劳寿命的仿真计算模型,进而完成了配合误差对电连接器疲劳寿命影响的定量化评估.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电连接器在满足设计寿命条件下,允许的最大位移误差为0.038mm,角度误差为0.621°,复合误差为0.03mm和0.405°.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电连接器疲劳寿命的具体建议,为该型电连接器接触件制造、装配误差控制和工艺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微动磨损特性出发,建立圆柱/平面微动磨损分析模型,通过ANSYS计算接触面的接触应力状态和接触面的相对滑移量,得到接触面的接触半径和微动磨损状况.将微动磨损条件下的疲劳寿命划分为微动磨损阶段、疲劳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3个阶段,给出接触疲劳应力下3个阶段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结合圆柱/平面径向微动磨损实例进行疲劳寿命估算.结果表明,接触面的应力集中导致裂纹萌生点,将单次施载的磨损量工况下疲劳寿命进行比较,得出微动磨损使构件的疲劳寿命降低,无微动磨损下疲劳寿命约为107.  相似文献   

7.
电连接器接触压力过大或过小都将导致不易插拔或接触电阻过大,最终导致接触失效.为了提高电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对一种电连接器接触件的插拔特性和温升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ABAQUS软件对接触件进行了插拔力与温升仿真,研究了接触件结构参数弹舌倾角α和弹舌支撑间隙δ对插拔力的影响以及导线截面积S和电流对温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了插拔力和温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δ=0.12 mm时,插拔力随α的增大而增大;当δ=0.18 mm时,插拔力随α增大先增大后减小;α一定时,插拔力随δ增大而逐渐较小;接触件温升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随导线截面积增大而减小.实验得到的插拔力和温升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综合考虑插拔与温升,产品最优参数为间隙弹舌支撑δ=0.12 mm、弹舌倾角α=15°.  相似文献   

8.
电磁继电器是各类自动化系统中重要的一种基础元件.由于它频繁工作在开关状态,外部振动或温度变化可能引起继电器触点表面氧化或磨损,从而电接触电阻增大,对电接触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借助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电接触表面进行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经长期连续使用后触点表面变得粗糙并发生磨损,其组分中含有C、Ce、Ag等原子.最后对继电器早期失效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含100、50和25个随机分布微孔洞体胞模型,对体胞内应力分布和孔洞长大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采用含25个随机分布微孔洞体胞模型作为宏观材料代表性单元(RVE)来研究材料损伤机制的合理性,并对变形过程中体胞内各微孔洞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体胞内微孔洞的随机分布,造成孔洞周围基体材料最大三轴应力参数增加,从而导致该孔洞的快速增长,并带动周围微孔洞快速增长,这种孔洞的快速长大链式反应导致在很短的时间材料内出现大量微孔洞,并聚合形成微裂纹,直至试样最后失效,该结果较清楚解释了韧性材料圆棒试样只在颈缩阶段才会产生大量的微孔洞的试验现象的原因.含随机分布多微孔洞体胞模型能够用于分析周期分布微孔洞体胞模型无法反映的体胞内微孔洞非均匀发展的过程,因此更适合于研究韧性材料的损伤破坏机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轮轴钢LZ50在单轴微动疲劳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滞后回线,微动区的磨损特征及断口和截面形貌;分析讨论了磨屑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及微动疲劳失效机制。结果表明,LZ50在单轴微动疲劳过程中消耗的塑性不可逆功少,微动损伤机制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并伴有氧化磨损。磨损过程中基体材料脱落、破碎、氧化形成磨屑,其中的硬质氧化物颗粒促进了材料表面的磨粒磨损,加速了疲劳失效过程。微动疲劳裂纹萌生区的宽度大约为100μm,失效断裂面垂直载荷方向。  相似文献   

11.
To illuminate the necessity of model evolvement and reuse, dynamics of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s product models are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knowledge is used to support the model evolvement and reuse. The driven factors of mechanical product model are conclude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euse. Finally, HT1800X1N series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s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illuminate that the arithmetic is correct and practical.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实质是人为干预下城市生态景观的自组织机制作用过程,自组织机制的渐变特征与人为干预的突变特征共同演绎了城市土地利用演化永无止境的运动轨迹。城市生态机制理论充分考虑了城市生态景观、自组织机制和人为干预调控等因素,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生命机制”和“欲望”等概念,比较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实质。但地理特征CA的建模思想中邻居模型过于简单,对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综合影响考虑不足,也未考虑元胞自身扩展能力的变化和城市发展中的随机现象,元胞转换规则也趋于全局统一,缺乏局部修正能力。将依据城市生态机制理论,借助欲望等概念,引入基于焦点引力和属性的邻居模型,并在原转换规则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元胞自身扩展能力的变化以及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的支持,也考虑了城市因素发展过程中的随机现象,并尝试引入微观因素对元胞转换规则进行局部修正是以使转换规贝4更趋于真实,最后对原有理论的欲望数组结合本文数据特点进行了修正并运用GIS技术对理论框架进行了实现,并将之应用到深圳特区城市土地演变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授权专利失效的比例和速率可以反映出某个实体的专利质量和对专利运营维护的重视程度,研究专利失效的规律对推进我国专利质量工程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失效专利的现有研究缺少较好的理论模型,因此有必要对专利失效的模型进行研究。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中失效专利统计分析指标与方法不足的基础上,设计跟随式专利失效率计算方法,基于可靠性理论构建服从指数分布的专利失效模型,同时引入专利失效系数和半衰期测度指标来反映专利失效速率。通过某机构的实证研究显示,所构建的专利失效模型方法和测度指标能够有效地揭示该机构授权专利失效率动态变化的过程,可以反映不同批次授权专利失效的速率差异,可以反映同一批授权专利后续不同阶段的失效状况,还可以作为机构专利质量评价和政策效用评估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4.
A linguistic self-organizing controller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is presented, whose control policy is able to generate,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scaling factors can be chosen automatically.Optimizing the scaling factors by genetic algorithm instead of trial or experimental method which is often used in conventional linguistic self-organizing controller eliminates the drawback of an exhausive search of the GE*GC*GU space by human operator, and also produces the better system response and a set of better control rules. A number of simulations on linear dynamic systems as well as non-linear systems such as second order process with a random disturbance, third order process with time lags and the cart-pole balancing problem etc.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which shows that the controller has strong adaptive properties and give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linguistic self-organizing controller.  相似文献   

15.
对称耦合量子阱能级特性研究与量子阱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无限深势阱模型分析对称耦合量子阱中最低子能级的形成,并利用二能级体系理论给出对称耦合量子阱中各子能级随外电场的变化规律。根据理论分析,指出了对称耦合量子阱在量子阱光开关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耦合量子阱结构——准对称耦合量子阱。  相似文献   

16.
谷曼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5):98-100
焊接结构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长期工作会出现裂纹、磨损或损坏,严重时甚至导致设备报废。但损坏往往是局部表面破坏造成的。鉴于此,文章对焊接结构件的脆性失效、塑性失效、疲劳失效等失效形式的特征和断口形式进行分析。根据其失效形式及断口特征,并结合材料特性、工作环境等因素,及时查明失效原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焊接结构产品质量,减少或避免损失。此方法简单可靠易行,可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7.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模式、周期与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是引发电路或系统故障的主要因素,虽然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模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失效周期却是一定的规律性。可靠性指标是电子元器件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是电子电路系统可靠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用元胞自动机Q2R规则来模拟微正则系综的临界行为,同时考虑到二维Ising模型[2]的同步演化.计算结果表明,此数值仿真能够显示二维晶格在孤立条件下的自发磁化.可以为三维Ising模型的仿真计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谢旻 《应用科技》2011,38(3):20-23
电连接器用于系统电能的传输和信号的传递与控制.电连接器对确保整个雷达系统的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电连接器及其选用,特别是对盲插连接器的性能、结构及应用做了较详细的阐述,结合具体实践做了计算和分析.分析表明,盲插连接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振动、性能可靠等优点,实现了阻抗匹配,满足幅相一致性,在雷达和电子设备中可快速更换各个单元,且节约了空间,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国际贸易由纸制贸易向无纸化贸易演变的过程中,信用证业务这种典型的单证运作模式受到的冲击最大。随着电子提单等电子单证的应用,电子交单和电子审单已提上议事日程。ISP98作为比较新的专门性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对这种趋势作出了反映.文章主要就ISP98的电子化规定进行了剖析,以求对我国的电子备用信用证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