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一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地势平坦、古水深较浅、湖平面频繁升降、物源充足等特点,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取心井岩心分析及侧井相分析,探讨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山一段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浅水三角洲的陆上部分沉积过程与曲流河沉积具有一致性,发育边滩、“渐弃型”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洪泛平原等微相,平面上河道在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形成边滩微相。此外在凹岸发育一定规模的废弃河道,河道砂体呈南北向分布,发育少量的决口扇沉积,在河道间发育细粒沉积洪泛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的建立为预测优质砂体发育位置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研究区内26口预探井的岩芯精细观察资料以及100多口井的测井、录井资料,系统性地分析了研究区内沉积特征,建立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三、四段地层理想的近似网状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认为研究区是由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向西南入湖而成,泉头组三、四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浅湖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支流间湾、天然堤、洪泛沉积等微相类型。研究发现,浅水三角洲中多发育较强水动力特征的层理,垂向上出现间断性正、反韵律变化,河道砂多为垂向加积型,形成了"大前缘、小平原"为沉积主体的沉积环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整个松辽盆地北部地区近似网状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
 系统研究了扶余油层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沉积时期,盆地基底稳定缓慢沉降,地形平缓,在湖盆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大型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相,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亚相。前者包括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微相,后者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支河道间湾、河口坝与远砂坝。在较强的水动力及整体水进背景下,形成了枝状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4.
综合分析岩心、砂体形态、沉积微相组合特征、粒度等,认为渤海湾垦利3油田明化镇组下段B砂体为指状砂坝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利用分辨率更高的电测曲线识别沉积间断面,分析砂体韵律变化特征,确定沉积期次。再根据构型解剖结果及沉积微相分布特征,详细剖析砂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在古地理环境水退、水进的变化中,三角洲经历发育-沉积间断-再发育的多个循环过程,最终形成目前的砂体形态。  相似文献   

5.
综合岩心观察、测井、钻井和取样分析等资料,对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内Carabobo油区M区块Morichal段油层组沉积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Morichal段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进一步可以划分为辫状河道、心滩、溢岸\决口扇、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其中,辫状河道与心滩为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其骨架砂体是研究区内最有利的储集体,储层的展布形态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和沉积微相的展布。主河道沿南西—北东方向发育,溢岸\决口扇和泛滥平原微相仅在局部少量发育。  相似文献   

6.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古生物鉴定、测井解释及地震分析等资料和手段,在断陷湖盆中识别出一种特殊的沉积模式:洪水-漫湖-下切谷沉积。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惠民凹陷临南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下亚段可划分为2个层序。层序一时期,湖盆初始发育,水体不稳定,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发育了洪水-漫湖沉积。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洪水水道和砂泥混合坪沉积;湖侵体系域,洪水水道消失,主要以泥坪沉积为主;高位体系域主要以砂坪和砂泥混合坪沉积为主。层序二时期,湖盆逐渐趋于稳定,研究层位沙三下亚段只发育了低位体系域,全区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和远砂坝微相,同时,在低位体系域湖平面下降过程中,层序一时期消失的洪水水道复活,在三角洲前缘沉积基础上发育下切谷沉积,分为下切谷水道、水道天然堤和水道间漫溢微相。在纵向上构成洪水-漫湖-下切谷沉积模式。有利砂体主要发育于层序一的砂坪和洪水水道微相,以及层序二的下切谷水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远砂坝微相。其中砂坪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连片性较好,洪水水道和下切谷水道砂体为孤立条带状发育。  相似文献   

7.
以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为依据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发育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 ,其中 7砂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 ,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 ,各小层及韵律层网状河道特征明显 ;8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发育河口砂坝、远砂坝微相 ,每个韵律层从岸向盆地依次出现坝顶部、坝主体和坝侧缘及远砂坝。在本区 ,沙河街组二段沉积微相控制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 :在纵向上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分流河道的中上部、河间薄层砂体和河口砂坝中下部 ;平面上 ,剩余油富集在河道边缘、坝侧缘、坝顶部的砂层中  相似文献   

8.
胜坨油田二区沉积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为依据,对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发育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其中7砂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各小层及韵律层网状河道特征明显;8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河口砂坝、远砂坝微相,每个韵律层从岸向盆地依次出现坝顶部、坝主体和坝侧缘及远砂坝。在本区,沙河街组二段沉积微相控制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在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分流河道的中上部、河间薄层砂体和河口砂坝中下部;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在河道边缘、坝侧缘、坝顶部的砂层中。  相似文献   

9.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的详细研究确定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平面上,浅水三角洲的前缘亚相发育且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河口坝和远砂坝不发育。垂向上构成了先水退后水进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通过油的空间分布和油运移的通道特征确定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其内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上运移至葡萄花油层,然后在古鼻状构造的背景下沿断裂沟通的河道砂体侧向运移至构造有利部位聚集成藏。 油源断裂控制油聚集的具体部位,河道砂体发育的圈闭为油聚集成藏提供场所。  相似文献   

10.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白垩系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将姚家组一段划分为3个层序,每一层序发育完整,分别由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构成;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确定姚家组一段主要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11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发育较差;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树枝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渤海K油田新近系明下段储层受浅水三角洲沉积控制,复合砂体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为明确复合砂体成因、沉积期次及单期砂体展布特征,以明下段A砂体为例,从层序划分入手,建立了复合砂体地层结构;在沉积模式指导下,结合测井及岩芯资料厘定了砂体成因;通过井震结合,划分了成因期次,并分期表征了单砂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A砂体为分流河道、天然堤、末端决口扇、分流间湾,可细分为3个沉积期次,根据各期次内部不同成因类型的砂体接触关系,归纳为分流河道侧切、河间天然堤沉积、河间分流间湾沉积和分流河道-末端决口扇接触等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测井相和地震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井相、地震相和沉积相关系的综合分析 ,建立了沙溪庙组测井相 -地震相 -沉积相转换关系 ,揭示了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纵向上沉积演化具有从下沙溪庙组下部的浅湖相沉积向上部的半深湖相沉积过渡 (以叶肢介页岩为代表 ) ,之后湖水位持续下降 ,复变浅为上沙溪庙组底部的浅湖和中下部的三角洲前缘沉积 ;中部演变为强烈进积的三角洲平原相沉积 ;而上部为曲流河沉积 ,从而构成完整的湖进 -湖退沉积演化序列 ,为砂体展布规律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整体处于湖泊扩张至收缩过渡期,湖平面变化震荡频繁,砂体发育类型多样,沉积相类型及连片砂体分布成因有待明确.综合区域地质、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系统开展了沉积相厘定及复合砂体沉积过程重建研究.研究表明:牛庄洼陷南坡沙三中亚段发育三角洲和半深湖滩坝两种主要沉积环境;滩坝多为孤立分布,河道及河口坝多期复合使得砂体呈连片分布;目的层d小层自下而上对应湖平面上升又下降的完整旋回,由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过渡为半深湖;而后又演化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展布由d4单层条带状过渡为d3单层孤立状;而后过渡为d2和d1单层近连片状;d2单层近连片砂体由4期沉积过程各异的河口坝叠置而成.第1期为两分流河道携沉积物进入研究区东南部形成初期河口坝;第2期分流河道及河口坝进一步前积向湖盆发展,同时侧向扩展;第3期分流河道大幅度前积,使得河口坝发育范围亦大幅度扩展,同时分流河道进一步分叉并控制形成4个河口坝;至第4期分流河道前积有所减弱,形成三个次级河口坝;最终使得河口坝连片分布,分流河道呈镶嵌状分布其上.研究区复合砂体成因多是由多期三角洲砂体(尤其是河口坝砂体)垂向叠置、侧向拼接而成,构成了研究区主力的储层.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是新疆油田深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和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战略领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以及地震资料,对该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储层和成藏进行了综合研究。梧桐沟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平原的辫状河道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通过储层综合评价,将储层分为4 类,梧桐沟组储层主要为III 类较好储层。梧桐沟组岩性地层圈闭具有油源近、物性好、盖层厚、较可靠的特征。深化本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关键是做好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储集体预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从而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超覆型砂体和平原辫状河道砂体进行更有效的预测和识别。  相似文献   

15.
研究四川盆地中江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河道砂体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气水分布的影响.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和生产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结构特征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构型模式,分析了不同河道构型模式下的气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沙溪庙组为曲流河入湖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发育曲...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洼陡坡带新近系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差异沉积及油气差异成藏问题,从分析边界断裂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性及基准面升降变化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等方面入手,开展油气差异成藏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庙西北洼新近系油气成藏具备近源供烃、断裂输导、储层发育和晚期成藏的优越组合条件;洼陷边界断裂自南向北形成了“座椅式”、“马尾式”、“顺向断阶式”3种断裂组合样式;古地貌形态及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决定了平面上北块储层更为发育,基准面升降变化决定了垂向上砂体叠置样式的差异;明下早期发育“孤立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期发育“拼合板状”展布砂体,晚期发育“席状化”展布砂体。综合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构造区北块油气最为富集、中块次之、南块最差。  相似文献   

17.
浅水三角洲砂体是渤海海域新近系良好的油气储层,但在新三维地震工区少井条件下浅水三角洲砂体与地震 响应关系有待完善,砂体的精细刻画存在一定困难。在高频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针对黄河口凹陷X 工区各准层序组砂 体如何展布的问题,展开了对X 工区明下段下亚段岩性组合与地震属性的对应关系研究,研究中采用正演模拟建立起 砂体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然后利用90? 相移后的均方根属性对明下段下亚段pss1 pss11 层序砂体进行了细致刻 画,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剖面中振幅的强弱能够直接反映砂体的发育情况,强振幅反映了砂体较厚(或对应复合厚互 层)、中强振幅一般对应大套泥岩夹厚层中等厚度砂岩、弱振幅反映了砂体不发育。砂体预测结果与实钻井对比吻 合良好,说明少井条件下利用特定的地震属性预测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y"与反"y"字形组合,控制凹陷内各次洼沉积格局;走滑断裂系统呈NNE向展布,主要发育于东西边界,平面连续性好,剖面呈现花状、半花状特征;叠合走滑断裂以花状走滑断裂切割铲式伸展断层中上部为典型特征,主要发育于走滑带两侧。莱州湾凹陷断裂活动经历了4个主要时期: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为初始裂陷阶段,沙三段沉积期为继承裂陷伸展阶段,这两个时期控制主力烃源岩的富集;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为强走滑-伸展叠合阶段,控制油气纵横向运移;馆陶组沉积期-至今为弱伸展-弱走滑阶段,控制油气成藏与调整。其中沙三段沉积期是断裂强伸展的阶段,走滑-伸展叠合体系以沙二段沉积期最为典型,总体表现为初期快速伸展裂陷—中期强烈走滑叠合—晚期走滑延续叠加的演化模式。莱州湾凹陷早期伸展断裂控制烃源岩的沉积,晚期断裂组合样式控制圈闭的规模,多期断裂活动控制油气的运聚。  相似文献   

19.
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沉积体系时空配置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4条露头剖面和部分钻井岩芯、测井及地震剖面资料,从川西坳陷蓬莱镇组中划分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6种沉积体系,并对各沉积体系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分析和总结、归纳了各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规律及其与湖泊扩张、收缩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弄清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类型、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用地震相约束并结合单井微相、连井剖面微相和平面微相等方法,对该区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8-10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浊积体、前三角洲泥、滨浅湖滩砂、滨浅湖坝砂和滨浅湖泥等10种沉积微相,微相的平面展布在8-10砂组3个阶段变化较大,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次之。随着湖平面的升降,沉积演化总体上表现为由三角洲前缘逐渐过渡到滨浅湖,再由滨浅湖过渡到三角洲前缘,最后又渐变到滨浅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