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亚甲基蓝(MB)在紫外光照射下光脱色表观动力学和表观速率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纯MB的光脱色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反应过程,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随pH值升高,先增大,然后趋于恒定.β-CD的存在,使MB光脱色表观动力学在pH 10时为表观零级反应过程,在pH>10时为表观一级脱色过程,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在pH为2~12时,先增大,然后趋于恒定,最后再升高.β-CD/MB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在pH 4时大于纯MB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在pH>4时小于纯MB光脱色表观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聚β-环糊精缓释微球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用热重法(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其热分解反应为一级动力学过程,表观活化能Ea为164.04 kJ·mol-1(Kissinger法)或169.84 kJ·mol-1(Ozawa法),指前因子A为1.05×1013,反应速率常数k298为2.69×10-15 s-1,半衰期t2980.5为8.18×106 a.证明β-环糊精(β-CD)经聚合反应制成聚β-CD缓释微球后,其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合成并表征了单核和双核肟基铜(Ⅱ)配合物,研究了这两种配合物在不同胶束体系中催化羧酸酯水解的动力学,用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处理得到了相关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所生成的胶束溶液中催化PNPP(对硝基苯基α-吡啶甲酸酯)和PNPA(对硝基苯基乙酸酯)水解的活性高于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Brij35(聚氧乙烯(23)十二烷基醚)中的催化作用;单核Cu(II)配合物在金属胶束相中催化PNPP水解和双核Cu(II)配合物在金属胶束相中催化PNPA水解的一级速率常数与它们在缓冲溶液中自发水解的速率常数相比,kN分别提高了大约20747倍和32014倍。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脚架配体-钴(Ⅱ)配合物作为催化剂进行了水解催化4-硝基苯酚醋酸酯(NA)的研究.在pH7.5-9.4范围生成钴(Ⅱ)金属配合物(配体∶钴离子=1∶3),在25℃和不同的pH值条件下(pH7.5-9.4),通过观察4-硝基苯酚的释放速率研究了钴配合物催化4-硝基苯酚醋酸酯的水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钴(Ⅱ)配合物可以作为有效的亲核试剂催化NA酯水解,水解速率v=(koMbsL[ML] kOH[OH-] k0)[NA],二级水解速率常数为0.197 mol-1.dm3.s-1.  相似文献   

5.
作者研究了环糊精对羧酸酯(PNPA和PNPP)水解的影响,将胶束的相分离模型用来对其作动力学处理,求得了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有环糊精存在时,PNPA和PNPP的水解速率都增加了,并遵循以下的顺序:kc(α-环糊精)>kc(γ-环糊精)>kc(β-环糊精),而其结合常数的大小顺序则恰恰相反,即Ks(β-环糊精)>Ks(γ-环糊精)>Ks(α-环糊精)。  相似文献   

6.
β-环糊精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测定及包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用β-环糊精修饰金电极(Au/SAM-β-CD)定量测定抗坏血酸(AA)的新方法,研究了AA在金电极上与β-CD的表面包络作用。实验结果表明:AA在Au/SAM-β-CD上的电极过程是不可逆的表面控制过程,随着浓度、温度的增加,Au/SAM-β-CD上AA的阳极峰电流随之增加,由此求得了不同温度下AA与β-CD的表面包络常数,发现包络常数随温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9-二(n-5,’8’-二氮杂壬烷基)-1,10-邻菲罗啉合铜(Ⅱ)配合物作为水解酶模拟物催化4-硝基苯酚醋酸酯(NA)水解反应动力学.在pH为7.4~9.2范围内配体与铜(Ⅱ)形成了1∶1(配体∶铜离子)配合物.结果表明,催化水解速率对NA及配合物浓度皆呈一级反应,其水解速率方程为v=koTbs[NA]=(koMbsL[ML]T kOH-[OH-] k0 i)[NA],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MLH-1在一定范围内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kMLH-1的最大值和kOH分别为0.131,18.22 mol-1.dm3.s-1,k0为NA的溶剂水解常数,k0=1.26×10-6s-1((25.0±0.1)℃,I=0.10 mol/L KNO3,0.020 mol/L Tris缓冲溶液);kMLH-1值显示该配合物催化活性较高,表明Cu(Ⅱ)配合物中的Cu…OH-是有效的亲核试剂,对底物NA酯的水解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同时,依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催化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研究对乙酰氨基酚(p-acetaminophen,p-ACOP)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包合物的电化学行为,并用电位法和电流法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比和包合常数.结果表明,p-ACOP与β-CD形成1∶1型包合物,包合常数Kb=1.67×...  相似文献   

9.
合成并表征了单核和双核肟基铜(Ⅱ)配合物,研究了这两种配合物在不同胶束体系中催化羧酸酯水解的动力学,用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处理得到了相关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配合物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所生成的胶束溶液中催化PNPP(对硝基苯基α-吡啶甲酸酯)和PNPA(对硝基苯基乙酸酯)水解的活性高于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Brij35(聚氧乙烯(23)十二烷基醚)中的催化作用;单核Cu(II)配合物在金属胶束相中催化PNPP水解和双核Cu(II)配合物在金属胶束相中催化PNPA水解的一级速率常数与它们在缓冲溶液中自发水解的速率常数相比,kN分别提高了大约20747倍和32014倍.  相似文献   

10.
用非线性拟合原理对β-CD/1-MCP的包结物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号机理函数下求得的反应活化能随温度升高(降解率增大)呈单调变化.包结物热分解过程只存在着一个阶段,即1-MCP/β-CD之间的作用力被破坏,所包结的1-MCP从β-CD的空腔中脱离出来.这种降解的非阶段性从速率常数的变化同样也得到反映.包结物热降解过程存在着动力学补偿效应:lnAn=0.289 4En-3.531 5(相关系数r为0.999 0).  相似文献   

11.
利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包结作用,并在298.15、303.15、308.15 K温度下,计算了包结体系的包结常数和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研究发现,β-CD与CTAB可以形成物质的量的比为1∶1的包结物,整个包结过程是熵焓共同驱动的,温度越高,越有利于β-CD与CTAB自发地形成包结物,β-CD与CTAB的结合常数K越大,焓驱动逐渐增强,熵驱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在室温,pH=3.0和pH=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_s).结果表明:鬼臼毒素与环糊精(α-CD,β-CD,γ-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碱性条件下稳定常数(K_s)相对更大,鬼臼毒素在碱性条件下更稳定.主体-客体之间的尺寸匹配在包合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γ-CD空腔尺寸大小与客体分子鬼臼毒素的尺寸匹配程度较好,故其K_s值最大.此外,β-CD环糊精的取代基也影响主体配位能力,鬼臼毒素与甲基化β-CD形成包合时,环糊精上甲氧基取代越多,越不利于包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分别测定了主体分子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DMβCD和TMβCD)与客体分子长春胺药物在pH 3.0和pH 10.5的缓冲溶液中形成配位包合物时的稳定常数(Ks),通过X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对其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长春胺与环糊精(β-CD,DMβCD和TMβCD)形成包合时,β-CD的稳定常数(Ks)相对较高.主客体形成包合物能显著地提高长春胺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14.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环糊精(β-CD)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包结作用.通过固定SDS的浓度,改变溶液中β-CD的浓度,发现体系的表面张力随β-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到一稳定值.实验发现溶液中加入β-CD时表面张力比不加入β-CD要大,但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各体系的表面张力值均相同.表明水溶液中β-CD及其与SDS形成的包结物都没有表面活性,且临界胶束浓度与β-CD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了β-CD与SDS形成1:1型包结物的包合常数.  相似文献   

15.
蔗糖作为研究对象,酸为催化剂,采用WZZ-2B全自动旋光仪记录蔗糖在水解过程中的旋光度α,利用Origin软件对α-t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考察各种因素对蔗糖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酸强度增强、浓度增大、温度升高,反应的速率常数逐渐增大,水解的速率加快。根据Arrhenius公式计算可知,在30~50℃,反应的活化能为70.18 k J·mol~(-1)。利用Origin软件进行非线性拟合无需测定蔗糖完全水解时的α_∞,不仅缩短了实验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β-CD、尼泊金丙酯及其包结物在水溶液中的性能.结果表明:室温下加入β-CD,可使尼泊金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由0.38 g.L-1增至0.81 g.L-1;稀溶液中,随着β-CD浓度的增大,尼泊金丙酯的紫外吸收性能没有明显规律性的变化,但其荧光强度却显著增强;稀溶液中,β-CD与尼泊金丙酯主要生成摩尔比为1∶1的包结物,包结常数Ka为7.7×102L.mol-1;而饱和溶液法制备的包结物,其摩尔包结比为2∶1,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0.43 g.L-1,略大于尼泊金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醋酸可的松(Cortisone Acetate,简称CA)包结物的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冷冻干燥法包结效果最好.采用相溶解度实验对HP-β-CD的增溶效应进行了评价,CA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HP-β-CD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加,确定其包结物质的量比为1:1,34℃时包结稳定常数为1 581.3 L/mol.同时通过显微熔点测定和红外光谱法对包结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2种具有吗啉环的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并且配体相同而金属离子不同的2种配合物作为模拟羧酸酯水解酶被用于催化对硝基吡啶甲酸酯(PNPP)水解。研究了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机理,建立了PNPP催化水解的动力学模型,并计算了相关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常数。研究结果表明:2种配合物在催化PNPP水解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在缓冲溶液中随着溶液pH的增大,PNPP催化水解速率提高;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极化作用影响PNPP催化水解速率。  相似文献   

19.
β-环糊精与3-十二烷氧-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表面张力法和电导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十二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R12TAC)的包结作用.结果表明,β-CD使R12TAC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最大可接近水的表面张力值.β-CD与R12TAC主要形成1:1的包结物.实验体系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β-CD呈线性关系.298、303和308K时的包结常数分别为2360、2780和3050L/mol.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的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证明,包结过程主要来自于熵驱动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不同氢离子浓度下蔗糖水解速率常数并对公式k=a_0+a_1C_H++a_2expC_H+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