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对人工替代食物的适应性。【方法】以新引入圈养分别编号为81号、82号、85号、93号、94号等5只马来穿山甲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单一品种食物即奶粉、白蚁(Termitidae)(活)、白蚁(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蚕蛹粉(Bombyx mori)、红褐蚁(Tetra morium spp.)和黑蚂蚁(For mica fusca)诱食后,与第二阶段随机选取81号和94号个体作为实验组进行阶段性的人工食物的不同搭配喂养,其余个体作为对照组继续饲喂第一阶段的目标食物。【结果】1)马来穿山甲在所有单一品种食物同时出现时,只取食红褐蚁;2)马来穿山甲对人工替代食物的摄食率低于对单一食物红褐蚁的摄食率,发现81号和94号个体体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结论】以目标食物红褐蚁进行饲喂能够消除马来穿山甲的应激反应,人工替代食物可维持马来穿山甲的日常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新引入人工圈养环境的驯养时间的长短对野生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行为起始时刻的影响以及年龄是否会影响马来穿山甲的适应性行为。【方法】对已引入圈养环境下生活1年以上的81号和A1号共2只马来穿山甲的日常行为进行了为期50d的观察研究,对比刚引入圈养环境下的52号和53号共2只马来穿山甲的日常行为的观察研究,归纳得出野生马来穿山甲被引入圈养后的生理行为变化规律。【结果】刚引入圈养环境的52号和53号个体昼夜活动持续时间分别为3.83~626.63min和3.13~269.08min,比81号和A1号个体的昼夜活动持续时间即63.33~507.50min和31.67~765.00 min更短;52号和53号个体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分别为19:51:48和21:02:52,比81号和A1号个体的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即21:39:04和20:51:43更早。【结论】圈养时间对马来穿山甲的活动持续时间有明显影响;随着马来穿山甲对新环境的适应,它的昼夜活动持续时间会逐渐增加,范围为360~390 min;它的活动行为起始时刻会延迟,稳定范围为21:00~22:00。与亚成体马来穿山甲相比,成体马来穿山甲的昼夜持续活动时间和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变化明显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新引入人工圈养环境的驯养时间的长短对野生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行为起始时刻的影响以及年龄是否会影响马来穿山甲的适应性行为。【方法】对已引入圈养环境下生活1年以上的81号和A1号共2只马来穿山甲的日常行为进行了为期50d的观察研究,对比刚引入圈养环境下的52号和53号共2只马来穿山甲的日常行为的观察研究,归纳得出野生马来穿山甲被引入圈养后的生理行为变化规律。【结果】刚引入圈养环境的52号和53号个体昼夜活动持续时间分别为3.83~626.63min和3.13~269.08min,比81号和A1号个体的昼夜活动持续时间即63.33~507.50min和31.67~765.00 min更 短;52号 和53号 个 体 活 动 行 为 起 始 时 刻 分 别 为19:51:48和21:02:52,比81号和A1号个体的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即21:39:04和20:51:43更早。【结论】圈养时间对马来穿山甲的活动持续时间有明显影响;随着马来穿山甲对新环境的适应,它的昼夜活动持续时间会逐渐增加,范围为360~390 min;它的活动行为起始时刻会延迟,稳定范围为21:00~22:00。与亚成体马来穿山甲相比,成体马来穿山甲的昼夜持续活动时间和活动行为起始时刻变化明显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更加有效地保护穿山甲(Manis sp.)现有野生种群和抑制穿山甲非法贸易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对中国境内野生穿山甲种群数量现状、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以"穿山甲"、"查获"、"走私贸易"等关键词查询网页、CNKI等数据库中1999—2017年中国穿山甲非法贸易相关报道,收集查获数量、涉及城市等相关数据,并对1999—2017年中国非法贸易情况以及贸易路线进行分析概括。【结果】中国各地野生穿山甲数量和分布范围却迅速缩减。在查询到的394起有关穿山甲非法贸易的案件中,共计查获穿山甲活体3 585只,死体22 925只,甲片35 072.71kg。相关案件涉及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为非法贸易多发地,报道案件数分别占报道案件总数的26.14%,25.13%和17.26%。非法贸易方式主要为海运和陆运方式,陆运途径具体路线为:缅甸—云南—其他地区、越南—广西和云南—其他地区。海运途径具体路线为:香港—广东—其他地区和马来西亚—广东。【结论】为有效遏制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的事态和恢复穿山甲野生种群,建议:1)加快穿山甲人工繁育工作进程,加强人工辅助下的种群扩散研究工作,对穿山甲灭绝区域进行重新引入穿山甲的工作;2)加强穿山甲生境恢复工作;3)加快穿山甲甲片活性成分分析以及人工合成替代物研究进程;4)加大对云南、广西边境地区以及广东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打击力度,与周边国家合作打击穿山甲非法贸易;5)加强对与穿山甲保护相关的公约、法规以及穿山甲在防止白蚁危害、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价值的宣传。  相似文献   

5.
记录了1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36d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 540g。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6.
记录了 1 例马来穿山甲在圈养下的交配行为及幼仔出生和成长记录。在2015年1~2月,对2只圈养马来穿山甲(Manisjavanic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在之后的时间内又观察记录了新生幼仔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结果显示:马来穿山甲都以雄性为主发起交配行为,整个过程分为性激动、求偶、交配、射精等4期,持续时间约21min ,求偶期最长。在混合圈养的 36d 里,共有22d发生了交配行为,多数时间每日交配1次,主要集中在投食后,交配方式采用侧卧式。此对马来穿山甲于2015年2月3日首次交配,当年4月8日雌性个体产下1只健康雄性幼崽,160d后幼崽体质量达2540g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马来穿山甲的交配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提高圈养马来穿山甲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更加有效地保护穿山甲(Manissp.)现有野生种群和抑制穿山甲非法贸易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对中国境内野生穿山甲种群数量现状、分布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以“穿 山 甲”、“查获”、“走私贸易”等关键词查询网页、CNKI等数据库中1999—2017年中国穿山甲非法贸易相关报道,收集查获数量、涉及城市等相关数据,并对1999—2017年中国非法贸易情况以及贸易路线进行分析概括。【结果】中国各地野生穿山甲数量和分布范围却迅速缩减。在查询到的394起有关穿山甲非法贸易的案件中,共计查获穿山甲活体3585只,死体22925只,甲片35072.71kg。相关案件涉及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为非法贸易多发地,报道案件数分别占报道案件总数的26.14%,25.13%和17.26%。非法贸易方式主要为海运和陆运方式,陆运途径具体路线为:缅甸—云南—其他地区、越南—广西和云南—其他地区。海运途径具体路线为:香港—广东—其他地区和马来西亚—广东。【结论】为有效遏制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的事态和恢复穿山甲野生种群,建议:1)加快穿山甲人工繁育工作进程,加强人工辅助下的种群扩散研究工作,对穿山甲灭绝区域进行重新引入穿山甲的工作;2)加强穿山甲生境恢复工作;3)加快穿山甲甲片活性成分分析以及人工合成替代物研究进程;4)加大对云南、广西边境地区以及广东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打击力度,与周边国家合作打击穿山甲非法贸易;5)加强对与穿山甲保护相关的公约、法规以及穿山甲在防止白蚁危害、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价值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摄食水平对野外条件下生存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opercularis)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dynamicaction,SDA)的影响。【方法】在水温(26.9±0.6)℃且水体溶氧量大于7.0mg·L-1的条件下,用混合红线虫为饵料饲喂叉尾斗鱼,并以空腹的叉尾斗鱼作为摄食水平为0的假摄食组;用鱼类呼吸代谢测定仪测定不同摄食水平条件下(即饲喂量分别约为鱼体质量的1.5%,3.5%,4.5%和6.5%)叉尾斗鱼的耗氧率,计算SDA的相关参数。【结果】1)在不同摄食水平条件下,叉尾斗鱼的耗氧率随着摄食后时间延长均呈现先快速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随着摄食水平的提升,叉尾斗鱼的SDA时间逐渐延长,SDA总量逐渐上升,摄食水平对这两个参数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摄食水平对摄食代谢峰值、摄食代谢峰值比率和峰值到达时间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叉尾斗鱼SDA时间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明显延长,但摄食代谢峰值无明显变化;这一特征暗示该鱼种通过增加消化时间来进行食物消化。相对较短的峰值到达时间和SDA时间则暗示了叉尾斗鱼具有较快的消化速率,有利于该鱼种在短时间内再次摄食以获取更多的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大规模贝类养殖活动对养殖水体中不同密度和种类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和影响因素,为香港巨牡蛎滤食能力、控藻水平以及科学评估其养殖容量、生态影响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不同密度的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的清滤率和摄食率。【结果】在28℃水温和24‰盐度的实验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牟氏角毛藻的单位个体清滤率和单位体重清滤率分别为1.29~5.49L·ind~(-1)·h~(-1)和0.62~1.84L·g~(-1)·h~(-1),对球等鞭金藻的单位个体清滤率和单位体重清滤率分别为2.58~8.40L·ind~(-1)·h~(-1)和1.18~3.17L·g~(-1)·h~(-1),香港巨牡蛎对牟氏角毛藻的清滤率及摄食率均低于球等鞭金藻。香港巨牡蛎单位个体清滤率和摄食率均表现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的趋势,即单位个体的清滤率和摄食率随着贝类个体增大而增加。香港巨牡蛎对不同密度球等鞭金藻的单位体重清滤率和摄食率都随着个体增大而降低,但其对不同密度牟氏角毛藻的单位体重清滤率和摄食率随着个体大小的变化规律不一致。随着浮游植物密度的增加,香港巨牡蛎单位体重清滤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中等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具有较高的单位体重清滤率。【结论】香港巨牡蛎的清滤率和摄食率除受牡蛎个体大小和浮游植物密度影响之外,还与浮游植物的种类、大小、营养质量等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体型大小和营养状况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的群体选择偏好。【方法】将实验鱼分为大、小个体组以及摄食组和饥饿组(分别进行正常投喂和14 d的禁食处理)。测定目标实验鱼的游泳速度、移动总距离、运动时间比等游泳行为参数以及它对不同大小或营养状况鱼群的选择偏好。【结果】1) 大个体组目标实验鱼在相对游泳速度中值和移动总距离值上均高于小个体的目标实验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目标实验鱼体型如何,它们均倾向于选择大个体的刺激鱼群,有关统计学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饥饿组和摄食组目标实验鱼的所有游泳行为参数及它们对饥饿和正常摄食鱼群的选择偏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在游泳能力方面强于小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个体大小中华倒刺鲃幼鱼均偏好选择大个体鱼组成的鱼群,这可能有利于降低自身被捕食的风险。短期的饥饿处理所产生的营养状况差异不足以使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游泳能力及对鱼群的选择偏好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80尾体质量为(3.83±0.03)g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在(25±1)℃条件下驯化14d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4组,即摄食后2h组(消化状态)、禁食2d组(空腹状态)、14d短期饥饿组及56d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2h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56d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2h组、禁食2d组和14d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56d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查营养水平对鱼类觅食和隐匿行为的影响。【方法】将 80 尾体质量为( 3.83±0.03 ) g 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幼鱼在( 25±1 ) ℃ 条件下驯化 14d 后分为不同营养水平的 4 组,即摄食后 2h 组(消化状态)、禁食2d 组(空腹状态)、 14d 短期饥饿组及 56d 长期饥饿组。随后记录分析各处理组实验鱼在觅食环境和隐蔽环境之间的选择行为。【结果】摄食后 2h 组的实验鱼的觅食潜伏期明显大于其他处理组,而 56d 长期饥饿组在隐蔽场所的停留时间有所缩短。不同处理组的实验鱼在选择区的游泳行为没有明显差异;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的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其他处理组,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摄食后 2h 组、禁食 2d 组和 14d 短期饥饿组在选择区停留时间和移动距离均大于食物区,并在 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56d 长期饥饿组在食物区停留时间较其他处理组更长且在p <0.05 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食物区与选择区的移动距离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长时间的饥饿会影响中华倒刺鲃在觅食行为和隐匿行为之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13.
野外大面积诱杀土栖白蚁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土栖白蚁[主要指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和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是浙江省林木果树、水坝堤塘的重要害虫,它们的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对防治土栖白蚁的手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工判断挖取蚁巢灭治白蚁的方法,已逐步被淘汰,1977年湖南省利用“鸡枞菌(Collybia albuminosa)”挖取土栖白蚁蚁巢,大大简化了人工挖取蚁巢的方法;1975——1977年江西、江苏等省用“毒气烟熏法”灭治土栖白蚁,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浙江等省采用“设堆诱集喷施灭蚁灵”和“蚁被蚁线喷施灭蚁灵”灭治林地白蚁,进一步简化了防治手段;1980年开始采用“药饵诱杀法”杀灭白蚁,是目前国内防治土栖白蚁较理想的一种方法,它经济方便,简单有效,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培育适合北方寒冷地区栽培的彩叶桦,满足园林绿化对彩叶树种的需要。【方法】以引种的紫雨桦(Betula pendula‘Purple Rain’)为母本,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白桦(B.platyphylla SUK.)为父本,通过杂交、群体及个体选择等育种技术获得了耐寒性较强的‘紫霞1号’彩叶桦新品种。【结果】该品种树干灰白色,枝条红褐色,叶为紫色,叶色为其主要观赏特性。但叶色随着季节变化而略有改变,春季新生叶全部为紫色,夏季老叶呈紫绿色,新叶为紫色,秋末随着温度降低,叶片呈深紫粉色。【结论】‘紫霞1号’适宜栽培区域为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宜在微酸性至中性壤土栽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对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简称金佛山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食性作初步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走访调查、粪便显微分析法等,分析金佛山保护区林麝全年食物组成。【结果】金佛山保护区的林麝主要以木本植物的嫩枝叶和草本植物为食,藤本、蕨类和苔藓也有涉及。金佛山保护区林麝一年中共取食58种植物,隶属于33科50属,其中春季15科19种、夏季22科30种、秋季16科20种、冬季10科10种。【结论】初步了解金佛山保护区林麝全年取食植物类型,为人工养殖林麝的投喂食物类型提供参考,建议金佛山保护区人工饲养林麝可多投喂木本和草本植物,如菊科、禾本科、桑科等植物枝叶。  相似文献   

16.
油茶熊蜂授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从欧州引种、在中国繁殖生产的熊蜂,为几个品种的油茶进行授粉试验,探索熊蜂为油茶授粉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在油茶花期试验地释放熊蜂,并给不同品种的油茶授粉。【结果】(1)熊蜂为油茶授粉后,不同品种之间坐果率差异较大,其中‘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的坐果率和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而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2)熊蜂为油茶授粉的效果受蜂巢与树之间的方向影响较大,蜂巢东南方向的坐果率分别明显高于西北方向;在设置的范围内不同距离上熊蜂为‘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授粉后坐果率大多差异不显著,仅‘湘林210号’在5 m处的坐果率显著高于30 m处的坐果率。(3)熊蜂为‘长林系’(多种长林品种混合)、‘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油茶林授粉后,果实产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2.39%、61.20%和28.39%。【结论】熊蜂不仅可以为油茶授粉,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一些品种的坐果率和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品种和不同繁殖方式楸树(Catalpa bungei)苗对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菌株QS.1)侵染的抗性差异,为楸树引种栽培、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洛楸1号’组培苗(LQ-Z)、‘金丝楸’(JSQ)、‘楸杂1号’(QZ)、‘豫楸1号’(YQ)的1年生组培苗,以及‘洛楸1号’扦插苗(LQ-Q)、‘楸树5-8’(Q5-8)、‘楸树8-1’(Q8-1)的1年生扦插苗,6个生产上推广的楸树品种为试验材料,用烟草疫霉(菌株QS.1)进行侵染,测定楸树相关渗透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和光合气体参数等变化,分析不同处理楸树幼苗感染烟草疫霉(菌株QS.1)后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菌株QS.1侵染后2~4 d,供试的各楸树品种均感病。楸树品种组培苗中,‘楸杂1号’和‘豫楸1号’对菌株QS.1侵染的抗性最弱,‘金丝楸’的抗病力最强;楸树品种扦插苗中,‘楸树5-8’和‘楸树8-1’对菌株QS.1侵染抗性较强;‘洛楸1号’扦插苗抗病性大于组培苗,除‘金丝楸’外,楸树品种的扦插苗较组培苗具有更高的抗性。【结论】不同楸树品种在接菌后感染致病存在差异,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丰富我国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p.)种质资源,促进园林应用品种多样化,选育三角梅新品种。【方法】在2016年,采收三角梅‘中闽1号’(Bougainvillea‘Zhongmin 1’)自然授粉的种子进行播种,选育出具有特异性的实生苗,进行扦插培育。【结果】通过对品种性状进行调查后,选育出花色呈淡紫色的新品种,并在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均能与其近似品种区分开。该新品种在福建种植时自然花期为9月至翌年4月,花序主要着生于枝顶端和中部,叶为阔卵形,叶基呈宽模型。经4年的连续观察,性状稳定,将其命名为‘中闽2号’(Bougainvillea‘Zhongmin 2’)。【结论】‘中闽2号’花色淡雅、花期长、花量大具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菌圃、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共3种提取液对黑翅土白蚁采食工蚁的踪迹活性,揭示培菌白蚁在食物采集、加工、分配过程中信息联系机制,以便开发出针对培菌白蚁的高效食性饵剂。【方法】利用划线法测定采食工蚁对上、中、下层主巢菌圃与副巢菌圃的踪迹反应率与选择系数,选出最佳提取试剂; 比较菌圃、杂交鹅掌楸外表皮、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提取液对采食工蚁的踪迹活性,测定采食工蚁对菌圃提取液踪迹活性的浓度效应。【结果】正己烷提取液的踪迹活性最高,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提取液之间踪迹活性呈现不规律变化,蒸馏水提取液踪迹活性最低; 主巢下层菌圃踪迹活性物质含量高,为最佳提取材料; 经拟合,得到浓度(x)-踪迹反应率(y)方程:y = 1.695 8x3-13.346x2 + 30.137x + 33.409。【结论】菌圃材料最佳提取溶剂为正已烷,黑翅土白蚁共生菌圃对采食工蚁具有明显的踪迹活性,踪迹活性强度显著高于林间采集材料(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的影响,与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相近。采食工蚁在主巢下层菌圃踪迹活性最高,上层菌圃次之,中层菌圃和副巢菌圃最低,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成对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的游泳行为与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的关系。【方法】在(25±0.5)℃条件下测定60尾鲫幼鱼的SMR并筛选出20尾高SMR个体和20尾低SMR个体,再将1尾高SMR和1尾低SMR个体进行随机组对,在行为观察装置中分别测定单尾鱼(两水箱中间有隔板)和成对鱼(两水箱中间无隔板,可见对方)在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运动时间及频率、进入食物环1倍体长范围频率以及高SMR个体与低SMR个体相互追随的时间。测定工作进行两次,分别称为测定Ⅰ和测定Ⅱ。【结果】1)成对实验鱼之间的好斗频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不论是低SMR个体追随高SMR个体,还是高SMR个体追随低SMR个体,追随时间也均与SMR个体差异不相关。2)在实验水箱中间有隔板条件下,实验鱼不仅在安全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明显高于在危险区域的停留时间比,而且静止时间比明显大于运动时间比,但取走隔板后实验鱼在两区域的停留时间比无明显差异,并且运动时间比大于静止时间比。3)不论中间有无隔板,单尾鱼于测定Ⅰ时在危险区域停留时间比、安全区域停留时间比、运动时间比及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均与在测定Ⅱ时获得的对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除进入1倍体长范围食物环频率外,单尾鱼在中间有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与中间无隔板的游泳行为特征数据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MR可能不是成对鲫幼鱼游泳行为中领导者的重要特质,但两者的视觉信息交流可改变两者的游泳行为特征,并且鲫幼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特征保持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