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类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伴性显性遗传,X伴性隐性遗传,Y伴性遗传;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等。本文详述了这几类遗传方式的特点,简要比较了各遗传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遗传标记在研究甜瓜起源地、分类、遗传多样性、图谱构建及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相对遗传环     
在遗传扭论(F,F)中定义并刻划了T遗传环与F遗传环。  相似文献   

4.
在奇异粗集及其(F,)遗传的基础上,给出 遗传筛子、 无效遗传筛子、 副遗传筛子以及遗传知识显性度等概念,分析了 遗传筛子的性质,提出了遗传知识的平均显著度膨胀定理,揭示了广义遗传筛子的结构与遗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属性集合有缩小趋势的动态粗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相对遗传环     
在遗传扭论( T, F) 中定义并刻划了 T 遗传环与 F 遗传环  相似文献   

6.
以13个晒烟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应用方差分析法估算了产量与主要生育性状的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现蕾期、开花期、生育与产量遗传相关为极显著、显著正相关,且现蕾期,开花期的相关进度与产量的遗传进度绝对值相接近。在对产量选择的3种方案中,指数选择,采用开花期、现蕾期、叶片成熟期、生育期4个相关性状构成的选择指数对产量进行综合选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藏系绵羊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系绵羊形态遗传标记、细胞遗传标记、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遗传标记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山羊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分子遗传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在山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试论运动选材的遗传因素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各项生理指标的遗传度及其在运动员选材中的运用,结果显示:体现运动能力的某些运动素质有较高的遗传度;遗传决定了运动员运动能力水平的起点。本文亦对如何运用遗传素质进行科学的运动员选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伴性遗传和限性遗传的例子较多,概念较明确,已为大家所熟知,唯从性遗传实例很少,概念含糊,定义不够确切,有必要加以修正。作者等近期报道的一个 Schmid 型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家族所显示的遗传方式为从性遗传的一种新的类型。从性遗传最经典也是最典型的例子是早秃(early baldness),由 Osborn,D.于1916年首次报道。Goldschmidt,R.于1920年提出了性控遗传的概念,其要点是:(1)表型表达的程度受到个体性别结构的控制。(2)性别控制或改变性状的表现但,染色  相似文献   

11.
杨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树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广和容易无性繁殖等特点。杨树的组织培养技术已日臻成熟,基因组较小,是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树种。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杨树基因工程研究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杨树基因工程在杨树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本文运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马尾松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6个群体3个酶系统(GOT、MDH和GOH)的12个位点。结果表明:马尾松群体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群体内杂合体不足,纯合体过量,处于非平衡状态;马尾松群体的分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仅占一小部分;群体的分化与地理距离的隔离没有明显的关系;广西种群与福建、广东和贵州种群闻的遗传分化明显。此外,文章中还对马尾松遗传改良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鱼类细胞工程育种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其主要技术包括核移植、细胞融合、雌核发育、雄核发育和多倍体诱导,其中雌核发育和多倍体诱导是潜力较大的育种方法,并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4.
林木群体遗传分化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揭示了群体遗传分化度量FST与典型相关分析有一定内在联系,进而指出了以往广泛采用的FST方法在区分遗传群体时的弱点,从理论上证实了多元分析方法是研究群体遗传变异分布的有效方法。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杉木分布区内16个群体的22个同功酶基因位点数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杉木群体较为详细的遗传变异分布模式,从而揭示了杉木群体间也存在较高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5.
遗传多样性是目前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大豆是世界上粮油兼用的主要作物,种质资源丰富。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十年来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尤其从分子水平评价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遗传学教授安德鲁.费尔(A ndrew F ire)和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克瑞格.梅罗(C raigM ello),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对基因的抑制”,这是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控制中的一个基本的机制.他们的工作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使我们看到癌症、爱滋病、遗传病治疗的希望.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这一工作的研究背景、方法、结论,并分析了该结果在生物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十多年来,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发展颇为迅速。欧洲经济共同休(EEC)组织197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78年在瑞典乌默尔先后召开了两次林木生化遗传学会议。1979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召开了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和森林昆虫中应用的学术讨论会。1981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林联(IUFRO)大会上有一个小组专门讨论了同工酶。1981年日本在名古屋大学召开了同工酶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讨论会。这些学术会议对深入研究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酒井宽一(1974)、D.Rudin(1976)、P.P.Feret(1978)等对同工酶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评述。Hans-J.muhs(1981)报告了欧洲国家1976~1981年期间林木同工酶研究进展情况,如对挪威云杉(Picea (?)cbies(L.) Karst)、欧洲亦松(Pinus sylvestris L.)、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Mirb)Franco)、欧洲黑松(Pinus nigra Arn)、欧洲落叶松(Larix decidua Mill)、欧洲山杨(Fopulus tremula L.)和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 L.)等树种的遗传分析,共研究了12种酶系统,发现了约30个基因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建立同工酶实验室并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苏联、丹麦、芬兰、法国、英国、西德、波兰、瑞典、南斯拉夫,澳大利亚、日木、南朝鲜等。我国自1978年以来,林业院校及林业试验单位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在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应用的同工酶约有20多种,较常用的有:亮氨酸氨肽酶(LAP)、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脱氢酶(GDH)、醇脱氢酶(ADH)、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磷酸葡萄糖变位酶(MPG)、酸性磷酸酶(APH)、磷酸二酯酶(Pdase)、核糖核酸酶(Rnase)、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EROX)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基因治疗是遗传工程在人类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该方法是应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的体细胞内,使其在细胞内得到一定的表达,产生正常的基因产物以补尝或修正突变基因的功能,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得到根治,本文对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受体细胞的研究、基因转移方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自1964年以来,南京林学院和福建省林业厅林木种苗公司合作,开展了杉木遗传改良工作。20年的实践证明,按我们所制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在现有杉木人工林分中进行选择,其遗传增益是明显的。在闽中、闽西北地区,应用杉木普通无性系种子园的种子造林,在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下,立木材积生长量平均增长15%,优良家系可增长50%以上,而且抗杉木针叶炭疽病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早期在福建洋口林场营建的种子园,预计到1985年可满足建阳地区每年十五万亩人工更新造林用种。随着普通种子园种子产量的提高与造林面积的扩大,杉木遗传改良将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七十年代中期,我们致力于杉木第二代改良的准备工作。八十年代初,进行了第二代改良的选优和育种园、种子园的营建工作。目前,育种园中收集第二代育种材料350株,部分已进入始花期。1984年将完成第二代种子园的嫁接工作。随着杉木遗传改良工作的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一些基本的而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20.
杨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树木改良研究中,卓有成效的选择是建立在对林木群体间和群体内遗传变异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在那些具有广泛变异的群体内,由选择而产生的改良机会远远超过变异小的亚群体。由于同工酶分析技术的进步,林木群体内遗传变异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最近Hans-J.Muhs(1981)综述了欧洲1976—1981年期间对欧洲赤松、挪威云松等七个树种的十二种同工酶系统的研究进展。目前林木同工酶遗传研究中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针叶树种,而对阔叶树种则研究甚少。迄今,仅对白榆(Feret等,1971)、无花果(Valizadeh等,1977)、欧洲山杨(Guzina,1978)、欧洲山毛榉(Kim,1979)、毛果杨(Weber等,1981)、美国鹅掌楸(Houston等,1982)等阔叶树种的同工酶遗传方式进行过研究。本文报道Ⅰ-69杨[P、deltoides cv.“Lux”(ex.Ⅰ-69/55)]、小叶杨(P.simonii)、辽杨(P.maximowiczii)及其子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遗传分析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