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纤维素醚稳定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羟乙基纤维素为主要稳定剂制备了聚丙烯酸酯乳液,通过TEM观察乳液乳胶粒的形态,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接枝共聚物的结构,探讨了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稀释稳定性以及乳胶膜的吸水和力学性能,并与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相应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羟乙基纤维素为主要稳定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空间稳定结构,其电解质稳定性大大优于采用低相对分子质量乳化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液,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也分别由14.6MPa和462.3%提高到17.1MPa和524.6%.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由基共聚合,再经Hofmann反应合成了新型的带胺基的可用于油溶性喷墨体系的聚丙烯酸酯的连接料。用红外光谱确定了酰胺基到胺基的转化。测定了采用特种官能团(酰胺基和胺基)的连接料的结构、含量与墨水体系稳定性、沉降率的关系。带胺基的聚丙烯酸酯的连接料配制成的墨水,体系稳定性好,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颜料具有较好的颗粒粒径和分布。  相似文献   

3.
高含固量的液体聚丙烯酸酯浆料是通过乳液聚合方法,控制亲水水单体含量和调节浆料相对分子质量而制成,所得浆料为乳白色流动液体,经浆纱性能等测试,将料粘度低、粘附力高、吸湿低、稳定性、增强率、保伸性和退浆性都很好。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流变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固含量约45%的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该体系的流变性能,探讨了阴离子乳化剂含量从0.2%增加到1.0%时,体系流变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核-壳乳液为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遵循幂律定律。幂律指数在0.47-0.74的范围。当阴离子乳化剂合量大于或等于0.8%以后,聚丙烯酸酯核-壳液的流变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了多因素(水胶比、粉煤灰、硅粉、聚丙烯酸酯乳液)作用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电通量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对其电通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以定量化表征;建立了电通量关于各因素的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电通量的影响程度为水胶比聚丙烯酸酯乳液硅粉粉煤灰;当水胶比、粉煤灰、硅粉、聚丙烯酸酯乳液分别为0. 22、25%、5%、6%时,电通量最小值为331. 5 C。  相似文献   

6.
氟乳液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方法与胶膜性能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提高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 ,采用共混和原位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制备了氟乳液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探讨了引发剂加入方式 ,乳化剂种类 ,氟乳液含量对反应体系的稳定性 ,单体转化率以及胶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测定并对比了改性后两种胶膜的吸水率和涂膜硬度。结果表明 :共混改性乳液当氟乳液质量分数较大时 ,胶膜的耐水性和硬度有明显的提高 ,而用原位乳液聚合法改性在氟乳液加入量很少的情况下胶膜的性能就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功能梯度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了多因素(水胶比、粉煤灰掺量、硅粉掺量、聚丙烯酸酯乳液)作用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了各因素对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以定量化表征,提出了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的偏最小二乘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拟定的影响因素中,聚合物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存在最大值,各因素对聚合物水泥基功能梯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以水胶比最大,其次是聚丙烯酸酯乳液、粉煤灰掺量,硅粉掺量最小。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水胶比0. 22、粉煤灰掺量25%、硅粉掺量5%、聚丙烯酸酯乳液6%。  相似文献   

8.
几丁糖酯原料药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建立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明胶比浊法、氧瓶燃烧法三种分析方法考察海洋硫酸多糖药物几丁糖酯的稳定性,采用这三种方法分别考察几丁糖酯原料药在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及加速条件下分子量及分布宽度,样品中硫酸根含量及样品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适用于几丁糖酯的稳定性考察,几丁糖酯在上述影响因素条件下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以水性聚氨酯为乳化剂的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性聚氨酯(WPU)为高分子乳化剂进行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胶,探讨了影响乳胶粒径、黏度、稳定性、涂膜附着力和光泽度等性能的因素.此外,还将PUA乳胶和由小分子乳化剂制备的聚丙烯酸酯乳胶的稳定性和涂膜附着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WPU为乳化剂制备的乳胶稳定性和涂膜附着力优于用小分子乳化剂制得的乳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合成聚氨酯的预聚体,并成功的用三种苯酚类封闭剂对其封闭,随后用封闭聚氨酯预聚体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得到了水性的环境友好型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的复合乳液,并对封闭异氰酸预聚体与复合乳胶膜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DSC)、热重分析测试(TGA)以及万能力学仪测试.还研究了三种不同苯酚类封闭剂对异氰酸酯的封闭,并通过加入少量的封闭型聚氨酯,对聚丙烯酸酯进行化学交联改性.相对于单一的聚丙烯酸酯膜,得到改性后的复合膜,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均得到提高,而且随着聚氨酯含量的增加,膜的抗拉伸强度上升,同时,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多的聚氨酯会破坏成膜过程,导致膜的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多官能度丙烯酸酯单体、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叔碳酸乙烯酯(VV10)为共聚单体,采用预乳化及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双重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作为对比,合成了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酸二酰肼(ADH)单交联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对2种乳液的粒径大小及分布,两种乳胶膜的耐水性能、力学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及涂膜的光泽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DO5-PETA)和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改性的双重交联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相比于单交联型具有更小的粒径及更窄的粒径分布;此外,双重交联的聚丙烯酸酯乳胶膜的耐水性、力学性能、光泽度有明显提高,应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用硅溶胶、丙烯酸酯类单体,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配以适当的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成了高SiO2含量硅溶胶-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系统的研究了温度、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单体SiO2质量比等因素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75℃为最佳反应温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最佳乳化剂;当SDS质量分数为0.45%~0.7%、单体SiO2质量比为3时,可制得SiO2质量分数为10%的复合乳液,且乳液的稳定性达到使用要求,此法制得的复合乳液的涂膜水白性较共混改性乳液(硅溶胶和纯丙乳液)和纯丙乳液的涂膜有显著的提高;TEM图片显示,复合乳液中,硅溶胶粒子是以纳米SiO2粒子存在的,且在复合乳液中比在共混改性乳液(硅溶胶和纯丙乳液)中分散的更均匀。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的研制及单体的配比对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软硬单体的合适配比,交联剂的合适用量是制得粘接性好、稳定性高的乳液压敏胶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型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为原料,间三氟甲基苯胺为改性剂,制备了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考察了环氧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与间三氟甲基苯胺的反应条件,并对反应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涂膜的吸水率由11.5%降低到8.5%,对水接触角由73°提高到78°,而且涂膜的拉伸强度从3MPa增加到8MPa,100%模量由0.57MPa提高到2.87MPa,邵氏A型硬度由54增加到81,但断裂伸长率由610%下降到300%.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酸酯/聚硅氧烷的分子设计与阻尼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含乙烯基大分子硅单体与丙烯酸酯共聚,成功地制得了具有接枝结构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该接枝共聚物的阻尼温域可跨越100 ℃,力学损耗因子(tan δ)最高可达到2.0.系统研究了大分子硅单体的用量、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和丙烯酸酯单体的种类对共聚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并用动态力学谱表征了一系列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引入对聚合转化率及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大分子硅单体的加入大大改善了丙烯酸酯共聚物的低温阻尼性能,而引发剂用量对共聚物的阻尼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Langmuir等温吸附式的基础上,结合乳化液膜(LSMs)膜相中“有效浓度”的概念,提出了乳化液膜的界面状态方程.利用该界面状态方程,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乳化液膜膜相中表面活性剂“有效浓度”与乳状液-外相水间界面张力的关系.同时,对搅拌机槽缺乏几何条件和操作参数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所建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在Langmuir等温吸附式的基础上,结合乳化液膜膜相中“有效浓度”的概念,提出了乳化液膜的界面状态方程,利用该界面状态方程,本进一步研究了乳化液膜膜相中表面活性剂“有效浓度”与乳化液-外相水间界面张力的关系。同时,对搅拌机槽缺乏几何条件和操作参数对界面张力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所建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应用线性变温法在不同温度与不同时间对聚丙烯酯类乳液凝聚过程中平均粒径进行测定,以粒子体积比V0/V2替代浓度比Ct/Co,并运用热力学方程求得凝聚活化能E及反应速度常数K,与实测得的反应速度常数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