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渭河平原区陕西省扶风县为例,依据自然等级和利用等级与抽样样点指定作物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耕地产能核算模型,核算了扶风县耕地产能.结果表明:2009年扶风县理论产能为70.45万t,可实现产能为50.06万t,实际产能为32.65万t;理论产能单产为17 836.05 kg/hm2,可实现产能单产为12 243.72 kg/hm2,实际产能单产为7 592.59 kg/hm2;理论利用强度为0.685;可实现利用强度为0.622;理论潜力为5 593.5 kg/hm2,可实现潜力4 653.265 kg/hm2.在空间上,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和实际单产从南向北呈现明显阶梯状分布,南部平原区乡镇单产最大,中部高原区各乡镇单产居中,北部山区乡镇单产最小.未来,南部平原区和中部高原区乡镇是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影响扶风县耕地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干旱、水价及其粮食作物的品种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能核算的东乡县耕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管理和保护耕地的技术基础。根据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中粮食单产数据,来计算评价单元的实际单产;再将东乡县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折算成标准耕作制度,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来核算研究区的实际产能、可实现产能和理论产能;在产能核算的基础上,根据耕地利用强度和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对东乡县耕地进行生产潜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东乡县平均实际单产、可实现单产和理论单产分别为6 616.65 kg/hm~2、11 775.45 kg/hm~2和14 729.85 kg/hm~2;实际总产能、可实现总产能和理论总产能分别达到45.595 5万t、81.145 8万t和101.504 5万t;理论利用潜力为2 954.40.96kg/hm~2,可实现利用潜力为5 158.95 kg/hm~2;全县总的耕地理论潜力为14.041 8万t,可实现潜力为24.519 6万t。结论表明,东乡县耕地理论产能利用强度较大,且各个乡镇之间利用强度差异较稳定;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相对较小,各个乡镇之间差异明显,其中,红亮垦殖场、圩上桥镇和孝岗镇3个乡(镇、场)的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最小。这部分耕地在提升农技水平,增大生产投入的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和农业统计数据,建立产能核算模型并对湖北省耕地产能进行测算,分析省域尺度不同层次耕地单产的空间分异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耕地单产分异规律相似,表现出中-中东高西部低的格局;3个层次耕地单产的空间聚集顺序是理论单产>可实现单产>实际单产,而3个层次产能的局部空间自相关以H-H型和L-L型为主,并以江汉平原腹地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湖北省耕地单产的热点(高峰)地区.研究结果对深化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促进耕地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各乡镇为评价单元,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 HP)、系统聚类等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ArcGIS10.2,SPSS19.0为平台,确定延边州各乡镇农用地整理潜力的大小及空间分布情况,分析了农用地整理潜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延边州农用地整理潜力很大,可新增耕地面积117.77 km2,产能提高潜力达4.75×108 kg.全州共分为4个潜力区域,其中,龙井市老头沟镇属于Ⅰ级潜力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均为全州最大.延边州应根据测算结果有重点、分区域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布局.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棉花育种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良品种的种子是棉花生产的基础,种子不行其他现代技术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因而不断培育出适应生产需要的棉花新品种是实现棉花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40多年来我国主要棉区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换或更新,每次都使棉花单产提高10%以上,其作用是其它技术所不可替代的。下面就我国棉花育种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一、现状我国棉花年种植面积目前在600万hm2左右,皮棉总产450万t上下,单产大约为750kg/hm2。1995年棉田面积为5288万hm2,皮棉总产476.8万t,较1949年增长近11倍,约占世界棉花总产的1/4,居世界…  相似文献   

6.
以西宁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商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通过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选择样本片区作为功能区的代表,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对商业用地的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西宁市商业用地集约利用处于适度利用水平;西宁市商业用地绝对规模潜力为348.44 hm2,相对规模潜力为51.92%;经济潜力为21 045.39万元,单位(每平方米)经济游力为4 150.96元.  相似文献   

7.
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方法分析了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分布特点,并针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整理方式.然后针对目前常用的人均用地指标法存在计算结果偏离实际等问题,以福建省闽清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空心化、生态安全、经济可行和社会可接受等4个方面的因素,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治修正模型.研究表明,闽清县各乡镇空心化指数在0.265 8~0.839 0之间,生态安全性修正系数在0.541 6~0.969 1之间,经济可行性修正系数在0.117 0~0.601 8之间,社会可接受性修正系数在0.329 3~0.918 1之间.最终得出,闽清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由理论上的870.35 hm2降低至综合修正后的119.93 hm2,修正后的现实潜力占理论潜力的比例为13.78%.  相似文献   

8.
科学准确地预测耕地需求量是制定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从耕地利用结构、耕地质量及生产力水平,分析了松溪县耕地利用现状,并以松溪县农用地分等结果为基础,以用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各等别耕地的利用潜力、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粮作比、人口和粮食消费等指标的计算,进行预测目标年松溪县耕地的需求量。结果表明: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来预测耕地需求量比较切实当地的实际,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比其他方法更为简便、科学,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耕地分区的基础上明确其利用的重点和方向,是优化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必要工作。以崇阳县为研究区域,基于耕地产能核算成果,引入景观格局分析和规模优势指数法,从耕地产能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和农业生产效率3个角度,构建了耕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系统聚类法对崇阳县的耕地进行了分区,分析了各分区耕地的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崇阳县各乡镇的耕地利用差异明显,地形是造成其分异的主控因素;崇阳县耕地利用可划为3个类型区,其中:集约利用区应加强耕地的集约和规模利用;优化提升区要整合资源、优化农业生产效率;协调发展区应注重优质耕地保护和生态特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银川市畜禽养殖污染情况,根据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在确定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后,分析计算银川市畜禽粪尿中铜、锌、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及氨氮的产生量,同时对氮、磷耕地负荷能力进行分析,从而评估银川市畜禽粪尿污染潜力风险.结果表明,2013年银川市畜禽粪尿中总氮、总磷、铜、锌、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产生量分别为15 600,1 690,20,43.2,282 000和1 810t,各畜禽粪尿总量为2.51×106 t.银川市畜禽粪便负荷量承受程度的警报值R=0.53,畜禽粪尿的耕地承载量为15.77t/hm2,单位耕地粪尿中氮的承载量为94.28kg/hm2,单位耕地粪尿中磷的承载量为10.21kg/hm2.  相似文献   

11.
耕地地力评价通过定量的方法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可以摸清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及分布特征、土壤障碍因素,为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程度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文章引入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忠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各等级水田、旱地的质量差异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忠县二等地、三等地的水田在各乡镇分布很均匀,一等地、四等地的水田在各乡镇间分布差异较大;忠县的四等地、三等地、二等地的旱地在忠县各乡镇分布较均匀,一等地、五等地的旱地在忠县各乡镇分布不均匀,过于集中于某些乡镇.该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通过经济学简单的模型来分析耕地质量差异程度既简便又直观,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判断、指导丘陵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雅安市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国产MAPGIS6.0软件为平台,对雅安市1:25万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数字化叠加处理,生成16032个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单元,应用“机制法”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研究表明:(1)雅安市大部分处于我国东部三等光温四级气候生产潜力西区,土地每年自然生产潜力在7843-17335kg/(hm^2)之间;(2)全市土地自然生产力水平为中等偏上,中低产田土占71.28%;(3)全市土地增产潜力平均为23.53%.区域潜在生产力差异的制约因素主要为土壤,次为水分;土壤限制因素为有机质、全氮,其次为速效磷和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支持,利用潜力递减法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农用地作物生产潜力空间变化特征,采用气候理论潜力为目标进行作物生态潜力预测。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农用地作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其中,光合生产潜力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光温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土壤生产潜力则南部高于北部;1985—2010年,研究区内作物生产潜力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土壤生产潜力损失量分别为16 670.19、8 579.06、3 185.58、1 147.98 t,各占其对应级别潜力总量的2.37%、2.33%、2.33%、1.92%;建设用地的扩张对研究时段内区域作物生产潜力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建设用地扩张造成的生产潜力损失约占农用地生态潜力损失量的50%;黄土台塬区的农用地的气候理论水平增产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型市域煤粮复合区耕地损毁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煤粮复合区耕地损毁状况及其影响,引起各方对这一特殊区域的重视,以济宁市为例,基于开采沉陷学理论,采用实地调查法、万吨塌陷率预测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至2020年,采煤累计塌陷耕地数量约为25 934 hm2,矸石压占及矿区建设占用耕地约1 096 hm2,塌陷区土壤质量、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土地利用方式、粮食生产、社会稳定都将受到极大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同类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护指标分配、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京土地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气候类型的过渡性、农业生产的多宜性和构位条件的优越性等特点,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两方面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克服土地限制因素、开垦荒地、改造低产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和耕地,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0年和2003年2期航空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的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浦东新区2000-2003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分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阐述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与驱动机制,为高强度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调控与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气候因子修正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气候因子纳入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 重新界定了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并提出了 “农用地集约利用系数”, 通过 “相对复种指数”和 “相对粮食总产量”两个新的概念计算了 1995?2005 年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系数,以期在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因素和 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对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的影响。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对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 评价结果与我 国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合理评价各地在现有 自然条件下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潜力, 为因地制宜提高我 国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 基于 VB + MO 并允许调用 ArcGIS相关分析模块, 从底层构建了评价系统, 为各地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了可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8.
刘贵仓  麻永建  樊新生 《河南科学》2011,29(8):999-1001
运用熵权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的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进行评价,揭示出全省现状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为村镇建设用地潜力挖掘与释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氮钾肥配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氮钾肥配合施用的试验观察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450kg/hm^2纯氮肥、225~300kg/hm^2纯钾肥,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最好,其中450kg/hm^2纯氮肥、225kg/hm^2纯钾肥的施肥组合为增产最佳组合。进一步试验表明,在较高氮肥水平下,增施钾肥可有效增加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利用条件独特.以该区的孟州市为研究样区,从微观尺度出发,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考虑空间异质性因素,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和"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指标方案,针对孟州市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乡镇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以某指标全市平均水平作为该指标评价的"阈值",给出了各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评价,指出了各乡镇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相对障碍因素.获得如下主要结论:孟州市资源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较好,西部和南部的丘陵区、黄河滩区较差;生产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区生产性强,西部丘陵区生产性弱;稳定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区较稳定,西部丘陵区稳定性相对较差,南部黄河滩区最不稳定;保护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较强,北部,尤其是东部平原人口稠密区较弱;各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的基本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部、南部相对可持续性强,西北部相对可持续性弱;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相对可持续评价值1986年相差0.624,到2004年加大为0.889,两极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