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方田鼠具有天然抗日本血吸虫活性,为了筛选抗日本血吸虫疫苗分子,通过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东方田鼠和昆明小鼠,感染11天后收集东方田鼠和昆明小鼠肝童虫.肝童虫经组织匀浆收集蛋白质并进行蛋白质定量后SDS-PAGE分离,切取差异蛋白条带进行蛋白质鉴定.发现差异蛋白主要为日本血吸虫结构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以及热休克蛋白等.为进一步研究抗日本血吸虫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射线致弱尾蚴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制备分泌抗日本血吸虫童虫表膜单抗细胞株,经被动转移试验证明其有一定抗血吸虫感染作用后,用该单抗对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共获6个阳性克隆,选择其中4个持续强阳性反应克隆,将其亚克隆入PGEM-T载体中,经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测序和  相似文献   

3.
预测了可能模拟致弱疫苗免疫保护性效果的日本血吸虫抗原分子,为实验鉴定抗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提供基础.实验基于已发表的辐照尾蚴转化的童虫的特征性转录本组(曼氏血吸虫)和蛋白质组(日本血吸虫)序列,用BLASTP算法等搜寻来源于正常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转录本组和蛋白质组中的序列;应用在线软件、相关数据库及文献对这些序列进行序列注释分析.结果获得了与辐照尾蚴转化的童虫特征性表达的分子同源或一致的日本血吸虫序列131条,它们较高比例地出现在正常童虫高表达的分子集类中;进一步文献分析预测得到了52个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它们的序列特征与存在于血吸虫体被的一些分子和已知的抗血吸虫疫苗分子的相类似.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得了一批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动物建立血吸虫病病理模型常用于寄生虫学教学及科研,本实验可直观的展示血吸虫病的生活史过程及血吸虫对机体损害情况,同时,可采集到血吸虫虫卵、童虫、成虫、血清等材料,提供教学、标本制作及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血吸虫成虫的获取,一般先将动物处死后用针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分别研究了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d时肺组织、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d时肺组织、12d时的肺和肝组织基因差异表达方式.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d时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基因表达上调,同时没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与之相反,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7d 时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没有表达变化,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如溶菌酶(Lysozym e) 和各类组织蛋白酶(Cathepsin)基因表达上调,而且肺内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如CD74、MHC Ⅱ和MHC Ⅰ等表达上调.这一现象得到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12d时肺和肝中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的进一步证实.而且,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12d时肺中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表达下调,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 1)基因表达下调.提示日本血吸虫适宜性宿主小鼠和非适宜性宿主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两者有相反的基因表达方式.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可能包括免疫防御机制和阻止虫体获得宿主源促生长发育物质机制.  相似文献   

6.
野生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及种质资源保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田鼠是我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野生动物资源,我们从1998年开始经历五年对它从生态学、动物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的系列研究.不但进一步证实了它的抗日本血吸虫生物学特性,而且初步探讨了抗日本血吸虫的机理,成功地培育了封闭群东方田鼠,摸索了对它进行遗传监测的可能方法,对东方田鼠长江亚种和宁夏指名亚种基因组采用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了两个亚种的亲缘关系,显示它们的基因组DNA明显分为两大组别;此外,发现了新的病理生物学特征,开拓了应用领域.本文还从理论上论述了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和种质资源保护的研究策略,为今后工作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利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东方田鼠,提取感染前和感染后10d和15d东方田鼠肝脏组织总RNA;利用大鼠CD74基因探针,经Rorthern杂交分析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及感染血吸虫10 d、15 d后肝脏组织CD74的差异表达情况;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大鼠CD74基因的cDNA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以及CD74蛋白的结构域.结果显示: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感染血吸虫10 d、15 d后肝脏组织CD74的表达水平比感染前显著升高;大鼠CD74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1220bp,编码216个氨基酸残基;大鼠CD74蛋白含一个MHC2相互作用超家族结构域和一个MHCassoc_trimer超家族结构域.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研究日本血吸虫天然抗病分子(SIEA 28 kDa)的结构与功能,采用SDS-PAGE制备电泳和电洗脱法从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中快速分离纯化了SIEA 28 kDa抗原分子,纯化后抗原分子经梯度凝胶电泳分离,重复测定其分子量。同时,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SIEA 28 kDa分子的免疫活性及其生化纯度。证实获得的提取物SIEA 28 kDa抗原分子的纯度高、活性好;用该抗原分子免疫家兔获得的单特异性抗血清可同时识别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雌虫和雄虫的28 kDa抗原组分。说明该分子与日本血吸虫成虫(AWA)28 kDa组分具有部分交叉抗原性。  相似文献   

9.
离休的日本血吸虫雌性成虫在含肿瘤坏死因子(TNF—α) 的培养液中培养72h后,产孵量明显高于不含TNF—α的对照组.在TNF—α为 10ng/ml~40ng/ml范围内,雌虫产卵量与TNF—α呈剂量依赖性.感染血吸虫的小鼠经尾静脉反复注入多克隆抗TNF—α抗血清后,其肝脏减卵率达28.4%.结果提示TNF—α具有促进雌虫产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比较血吸虫不同虫株的遗传进化差异.以日本血吸虫湖北株成虫基因组总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取血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片段,转化大肠杆菌DH5a,筛选阳性克隆,测序,对克隆得到的coI基因作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核苷酸序列还是在氨基酸序列上,日本血吸虫湖北株与其近地域株(云南、江苏、湖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col摹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8%、98%和97%,但与不同种属血吸虫(曼氏、湄公、埃及、马来)的一致性则较低,分别为76%、84%、76%、85%,由此证实日本血吸虫湖北株与其它近地域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摘要: 东方田鼠是重要的实验动物资源之一,本文总结了本实验室过去十几年来对东方田鼠进行的实验动物化工作,包括生物学性状、建群者与群体的有效大小、驯养、驯化( 实验动物化) 及进化动力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实验动物化结果的评估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展望了以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为基础进行的抗性基因的寻找与新品系的精细培育新方法的摸索。  相似文献   

12.
在野生动物进行实验动物化过程中 ,制定微生物控制的标准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一 )从野生动物的各种器官组织 ,对各类病原体进行逐一分离 ,制定微生物控制的标准 ;(二 )先对野生动物进行病理学检查 ,全面了解在正常饲养繁殖条件下 ,动物各器官以及各种生理状态下它们的病理变化 ,根据病理变化的特点 ,筛选病原体。采用第一种方法 ,较盲目 ,费时。用第二种方法 ,一方面可以了解动物的病理生物学特点 ,积累基本的生物学数据 ;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病变的程度与特点 ,估计和预测可能的病原体的种类 ,达到筛选病原体的目的。通过对封闭繁殖的东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扩增和克隆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编码基因(SjESG),以研究其作为候选疫苗分子和药物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合成引物,以日本血吸虫雌、雄虫cDNA第一链为模板,RT-PCR扩增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编码基因,与带有硫氧还蛋白(Trx)基因的高效原核表达质粒pET32a(+)定向重组,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分析和PCR鉴定.结果:从雌虫cDNA中扩增出624bp SjESG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SiESG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和PCR均获得624bp的DNA片段.结论:成功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ipET32a(+)-SjESG.  相似文献   

14.
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田鼠在实验动物化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地努力,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文就我国在东方田鼠分类、分布、形态、生态、实验室营养和环境、部分生物学特性、遗传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阐述,同时,提出了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人类染色体的制备常常采用外周血培养技术。但啮齿类动物的外周血培养以获得制备染色体的中期淋巴细胞比较困难 ,其原因不明。因此 ,啮齿类动物的染色体制备较多通过秋水仙素的作用 ,控制正在分裂的骨髓细胞 ,以获得中期分裂相的骨髓细胞 ,通过骨髓细胞来制备染色体。但发现用这种方法制备东方田鼠的染色体时 ,骨髓中处于中期分裂状况的中期细胞较少 ,不便于分析染色体。ConA是一种常用的有丝分裂刺激素 ,能有效地诱导T细胞增殖和分裂 ,是体外刺激小鼠等啮齿类动物T细胞分裂的必不可少的有丝分裂原。这种有丝分裂原在体内 ,特别是在东方田…  相似文献   

16.
Vaccination against ovine cysticercosis using a defined recombinant antigen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Cysticercosis caused by larval tapeworms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and a cause of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in the farm-animal industries. Taenia ovis in sheep i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xample. Immunity to reinfection with the larvae has a central role in regulating natural transmission of the parasites, and vaccination with antigens from the early larval oncosphere stage can induce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n. As it is impractical to obtain enough oncospheres for a commercial vaccine against these tapeworm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s to use recombinant DNA methods to generate a cheap and plentiful supply of antigens. We report here the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of complementary DNA encoding T. ovis antigens as fusion proteins with the Schistosoma japonicum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Vaccination of sheep with these fusion proteins gave significant, although not complete, immunity against challenge infection with T. ovis eggs.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a vaccine is being pursu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