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异生素的概念、来源及其毒性作用,着重介绍了丙烯酰胺进入人体的途径.丙烯酰胺的毒性作用,以及近年来人们对丙烯酰胺的有关研究;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容易接触的亚硝酸盐、二氧化硫及其盐类的毒性作用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双酚A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人体暴露于双酚A可能会带来健康问题。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双酚A生产国,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对双酚A的暴露量进行系统性评估,缺乏相应的食品接触材料数据库。因此,了解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的双酚A暴露风险及国内外主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及消费者食品选择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双酚A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干扰内分泌系统、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等;通过对双酚A暴露评估结果表明,各国居民普遍暴露于双酚A之下;各国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的应用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中国居民目前双酚A暴露广泛,但暴露量低于欧洲食品安全局规定的暂定可耐受摄入量,暴露水平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然而,随着人们对塑料制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暴露于双酚A的风险在不断增加,可能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建议中国加强对双酚A的重视和监管,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全国范围内系统性的双酚A暴露评估工作并及时关注双酚A的研究动态,降低双酚A的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
食品塑料内衬中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HPL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食品内衬包装材料中多采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作为它的增塑剂,但其存在一定的毒性.对食品塑料内衬中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进行了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意在向国内食品卫生立法机关、食品卫生管理机构或食品生产厂家提供一种检测方法,防止食品受到污染,保障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食品中苏丹红的毒性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偶氮类工业染料,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险性,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在我国和欧美市场上发现了含苏丹红的食品,引起了普遍关注。对苏丹红的潜在毒性、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食品安全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最近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频发,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一些广泛提及的有毒食品进行分析,本文将这些食品根据其产生毒性的来源进行了分类,并对每类食品的毒性来源举例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温加工食品中产生有害物质丙烯酰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本研究对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机理、Maillard反应体系的抗氧化活性与丙烯酰胺形成的关系、抗氧化剂对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作了全面阐述;同时讨论了抗氧化剂影响丙烯酰胺形成和消减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初次研究了油松花粉对成年及幼年小白鼠的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及过敏反应,结果表明:油松花粉在食品毒理学上属无毒范围,不产生过敏现象。  相似文献   

8.
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食品在油炸、煎炸和焙烤等高温加工条件下丙烯酰胺几种可能的产生机理.目前公认的主导机理是天冬酰胺酸和还原糖在高温加热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丙烯酰胺,另外丙烯醛、丙烯酸、3-氨基丙酰胺、丙酮酸等也是丙烯酰胺产生的可能前体,是丙烯酰胺在食品中存在的可能原因,以期通过揭示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机理,为抑制/消除食品中丙烯酰胺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对化妆品化学毒性进行可靠性测试,研究了一种基于微小磁微粒化学发光真菌的化妆品化学毒性准确测试方法。化妆品隐藏毒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人群中的易感率大;所以对化妆品毒性的准确测试至关重要。传统的化妆品毒性检测方法采用基于毒性反应机理的化学测试方法。通过化妆品毒性中特有的毒性物质与相关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一定的反应产物或者降解产物来检测化妆品毒性是否存在;此方法在以往的检测中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毒性变种的逐步扩散,化妆品毒性多样化逐渐形成,传统的测试方法不能对毒性变种扩散有效检测。提出一种基于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微小发光真菌化妆品毒性可靠测试方法。通过磁微粒发光原理来检测化妆品毒性的存在,通过化学实验,用磁微粒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检测物,形成稳定的化妆品毒性检测效果和结论。测试方法简单易行、可靠性高,所以具有很好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苏丹红的毒性机理及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偶氮类、油溶性的化工染色剂,然而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常常看到在有些食品中有它的成分,引起人们的恐慌,苏丹红一号对人体是否有害,它的毒性机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从食品中检验出来呢?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以硝酸铵水溶液为介质,以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得高负载硝酸铵水凝胶.研究了负载硝酸铵水凝胶的缓释效果,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用量和负载率对硝酸铵释放速率具有较大的影响.用红外光谱(IR)和电子扫描电镜(SEM)对负载硝酸铵水凝胶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己酯)EHP为引发剂、白油为连续介质,进行了丙烯酰胺(AM)、丙烯酰胺/丙烯酸钠(AM/SA)和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M/DMMC)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内,3种单体(对)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在较高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M)为25%~50%),聚合速率对AM,AM/SA和AM/DMMC3种单体(对)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2.24,2.34和2.47;在较低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M)为10%~26%)反应级数则分别为1.57,1.61和1.58。不同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的反应级数相差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聚合体系中单体水溶液的粘度对聚合速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在Ce~(4 )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下,丙烯酰胺在玉米淀粉上的接枝共聚反应。发现玉米淀粉经过酸性处理后容易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探讨了反应温度、丙酰烯胺与玉米淀粉的配比、四价铈离子浓度、加料方式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型反渗透阻垢剂的合成及阻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做溶剂,采用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合成了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共聚物(AA/AM)。探讨了共聚物作为反渗透水处理药剂,对CaSO4的阻垢率与引发剂用量,合成温度,单体配比,共聚物黏度以及投加量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共聚物时的引发剂用量,合成温度,单体配比均对共聚物的阻垢率有较大影响,三者均存在最佳值。合成的共聚物在反渗透水处理系统中对CaSO4垢有优异的阻垢性能,在高钙离子浓度下,药剂用量仅为8mg/L时,对CaSO4的阻垢率达91%。此共聚物有优异的阻垢性能,能够广泛应用于反渗透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Acrylamide is formed in the Maillard reaction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Mottram DS  Wedzicha BL  Dodson AT 《Nature》2002,419(6906):448-449
Reports of the presence of acrylamide in a range of fried and oven-cooked foods have caused worldwide concern because this compound has been classified as probably carcinogenic in humans. Here we show how acrylamide can be generated from food components during heat treatment as a result of the Maillard reaction between amino acids and reducing sugars. We find that asparagine, a major amino acid in potatoes and cereals, is a crucial participant in the production of acrylamide by this pathway.  相似文献   

16.
在紫外辐照法制备Au-聚丙烯酰胺(PAM)纳米复合物过程中,HAuCl4的光还原和丙烯酰胺(AM)单体的聚合反应同步进行,使得生成的胶态Au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聚丙烯酰胺基质中。实验发现金纳米的生成过程可促进AM聚合反应的进行,而PAM的生成则可有效地阻止初始形成的Au纳米粒子发生团聚,从而控制纳米复合物中Au纳米粒子粒径明显小于同样条件下没有AM存在时得到的Au纳米粒子粒径。进一步实验还表明,在紫外辐照法制备Au-PAM纳米复合物过程中的Au纳米粒子形成较快,且粒径大小不随紫外辐照时间而发生变化,仅受HAuCl4初始浓度的影响。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有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相似文献   

17.
铈盐引发丙烯酰胺在棉纤维上接枝共聚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铈(Ⅳ)盐-棉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酰胺在天然纤维素纤维上接枝共聚,探讨了酸预处理和接枝反应条件对产物平衡接枝率的影响及接枝共聚机理.IR表征产物具有预期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沸石/羧甲基纤维素接枝丙烯酰胺复合型保水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沸石的存在下,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羧甲基纤维素(CMC)与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接枝纤维素/沸石复合保水剂.采用红外光谱表征复合保水剂的微观特征,研究纤维素与单体的配比、沸石添加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及单体质量比对吸水率的影响,测试复合材料的吸水速率和保水性.结果表明:当沸石、CMC、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分别占单体质量的20%、3%、0.7%、0.04%,AA与AM质量比为5,中和度为77%时,复合保水剂吸自来水倍率达434 g/g,对生理盐水溶液的吸水倍率达71 g/g.  相似文献   

19.
Acrylamide from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Stadler RH  Blank I  Varga N  Robert F  Hau J  Guy PA  Robert MC  Riediker S 《Nature》2002,419(6906):449-450
The discovery of the adventitious formation of the potential cancer-causing agent acrylamide in a variety of foods during cooking has raised much concern, but the chemical mechanism(s) governing its production are unclear. Here we show that acrylamide can be released by the thermal treatment of certain amino acids (asparagine, for example), particularly in combination with reducing sugars, and of early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 (N-glycoside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aillard-driven generation of flavour and colour in thermally processed foods can -- under particular conditions -- be linked to the formation of acrylam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