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混沌"在东西方原始神话宇宙观中最初是以"人格神"的形象出现的。《老子》以"混沌"神话为具象原型,"混沌"在《老子》中衍化成一个带有哲学意义的概念。《老子》哲学中"混沌"概念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不仅关涉宇宙,用来描述宇宙起源的图景,而且也用来描述《老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从宇宙万物的理想状态和理想人格的精神状态和风貌的描述出发引导和规范人类个体及群体的生存方式,"混沌"概念同时也是作为一个范导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过去"史学界"在探讨"中和"概念时,一般认为"中"就是中,"和"就是和,而且对于"中"与"和"的探讨也一直都是分开论述的.其实,"中和"本来就是共生的,可以作为一个完整概念而存在."中和"也不是一个新产生的概念.如何看待它们这种共生体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中庸"与"和谐"究竟能不能合成一个概念加以表述呢?答案是可以肯定的.理由如下:一是外在的历史传统;二是内在的逻辑体与用关系;三是把握其概念的原则与方法为和本子中、求中于和.  相似文献   

3.
正6月7日,英国雷丁大学研究表明,有一台超级计算机成功让人类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男孩儿,从而成为有史以来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据悉,参加英国皇家学会测试的共有5台机器,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文本对话让测试者将其误认为是人类。这项测试起源于1950年,由计算机科学先驱阿兰·图灵(Alan Turing)设计。图灵表示,倘若机器与人类无法区分,就表明机器也在"思考"。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第一间博物馆诞生于1683年,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Ashmolean)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给出的定义是: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承载了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科学研究等职能,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理解过去、思考当下、启示未来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管理"这个词汇,总被理解为工业企业管理,或者是少数领导者的事情,这是对"管理"概念的误解.管理是人类实践的操作过程,凡是人群协同劳动的地方,均需要管理.当代管理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和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提出用"发展"的认识论看待体育的概念;建立"对话"平台、形成多样性共识,多视角地看待体育的本质,为体育的概念和本质的认识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她的作品题材大多与环境息息相关,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管家》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国内学界对它的介绍和研究还比较匮乏.文章运用劳伦斯·布伊尔的地方理论来探讨《管家》中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地方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互为对立的部分:人类与自然;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内部,男性与女性处于对立状态,两性不平等现象特别严重.有鉴于此,罗宾逊希冀改变这种现状,呼吁人类突破地方局限,实现地方的统一,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吴宓传》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评价注重当代眼光与历史眼光的“视界融合”,因而能够摆脱历史的和当代的偏见,能够把客观的学术原则与敏锐的当代眼光结合起来,做到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当前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诚实、宽容与负责的学术态度和学术原则。  相似文献   

9.
总编的话     
在这期探讨古罗马对欧洲文明的影响的文章中,作者认为古罗马人有信仰, 但没陷入宗教,就像登高望远和勒内·夏尔的诗一样,让人“脱离来自宗教的影响而处于忘我的状态”。一种完全由自我激发出的信仰和观念可以让人独立思考,并不被现实所左右。人类历史在这种状态下让人觉得发展得很健康。这种说不透的不偏不倚何尝不是孔子感叹世上奇缺的“中庸”的大义。拿这个来看看我们对最近一段历史的态度。探索冷战相信现在是有现实意义的。这个问题上正应了那句俗话:输赢并不重要,贵在参与。东西两大阵营都执拗地按自己的观念行事。苏式共产体制的受挫不是因为它本来就不该别出心裁。何不一开始世界就只有一个阵营?这样的思考毫无意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属于信仰观念的范畴,它们分别为苏联人建造奇迹般的莫斯科地铁(《莫斯科的地下灵魂》)和美国人维护波洛克的泼洒艺术(《冷战与艺术》)灌注了激情。由于受了信仰的照耀,两个阵营的人都显得很可爱。要说傻两个阵营的人  相似文献   

10.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成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群集。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是一个“效果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意识"是方方关注人的生存世界和生命状态及其价值的一个重要视点。《软埋》借助个体生命与他者及世界的关系以及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选择,传达出了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性的关怀。小说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显示出了怀有承担意识的当代作家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根本性思考。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的视角阐释《软埋》中所传达的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质询和守望,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照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实际上,创造社并非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社内部始终存在着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创造社成员的"转向"显得相当艰难。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内部始终充满着对话。这些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转向"过程中的游移与艰难,在《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等创造社前期与中期刊物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正视创造社内部的这种差异性与"转向"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才能了解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3.
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以红色资源产生、发展与形成的特定历史时期为前提;以红色资源产生、发展与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为主要依据.应尊重广大民众习俗与心理需求,科学区分和正确处理红色资源"源"与"流"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红色资源"概念界定才能客观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体现其固有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的"开关装置",能够帮助昏迷患者恢复意识。美国科学家穆罕默德-考贝西(Mohamad Koubeissi)教授和同事在研究癫痫患者时,意外发现对大脑一个特殊区域进行电脉冲刺激,能够使患者进入重复场景"睡眠状态"。一旦停止对大脑刺激,将使患者脱离植物人状态,同时,患者无法回忆刚才所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初流传在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口传英雄史诗《亚鲁王》(第一卷)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为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通过实地考察和参加唱诵《亚鲁王》送灵仪式,理解参与者如何在言语交流中共同完成意义的生成和情感的传递,体会仪式中过去与现实的"共在"、神话岁月与传媒时代的无缝衔接。《亚鲁王》既是苗民的"圣经",又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和"族系家谱",对其整理发掘研究,将会对中国史诗学甚至国际史诗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为使得合成系统所生成的语音更加自然,构楚了一个普通话对话语气韵律模型.借鉴现有陈述语气韵律模型的研究成果,针对对话语气的特点进行扩展,生成具有对话语气韵律特征的基频曲线.与陈述语气相比,对话语气具有较快的语速和较窄的调域,然而仅通过变换语速和调域却无法模拟出对话语气的特征.对话语气中音节内部基频曲线无法完成其原先固有的调形,这种现象称为"未完成现象".为了模拟这种现象,利用分类树预测一个音节是正常音节还是未完成音节,并在基频曲线生成模型中对未完成音节进行特殊处理,使之生成具有对话语气韵律特征的基频曲线.听辨实验证明,基于本文所提出韵律模型合成的语音表现更加自然和口语化.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一对新的哲学概念:"世界"和"大地",其对艺术作品之构成的追问及"大地""世界"概念对艺术作品之审美要求与《文心雕龙·隐秀》中的"隐秀"思想相契合,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体现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共通追求。由此比较尝试探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中西文论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化趋势不可避免 "城镇化"一词是中国学者近年来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笔者以为,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又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专名涵义与指称的研究源于密尔关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论,"历史因果说"和"摹状词说"分别突出了对专名某些方面的理解。在围绕专名有无涵义及专名指称对象的探讨过程中,两种理论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认识这种一致性,必将促进人们关于认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先锋派在中国现当代语境中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凭借这一概念,不同的艺术和社会想象得到了表述,并且催生出激烈的对话交流甚至是论辩.徐冰对于古元的重新解读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即中国现代艺术领域的先锋派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而延安艺术运动就可以被视为20世纪最为杰出的先锋运动.进一步说,中国的20世纪50-70年代是一个艺术体制经受巨大改造的时期,它被迫向政治开放自身,与政治相同步,与当下政策和社会运动相同步.另一方面,早先时刻所包含的先锋含义只有在当代中国艺术被称赞为后革命先锋派的时候才是可理解的.毛泽东形象在当代艺术中的复兴尤其是一系列与《毛主席去安源》相关的作品的出现尤其值得注意.通过重访这些形象,当代艺术家使我们有可能理解过往时刻的激进差异性以及并未消散的启迪.他们提醒我们去关注当代艺术复杂的历史起源,并且在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过程中重新肯定先锋派概念的批判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