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信息     
英国人类学家凯.米尔顿的《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中译本)在中国出版英国人类学家凯.米尔顿的《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作为中国民族出版社国外人类学名著译丛的一种,其中译本2007年8月在该社出版。本书通过人类学的方法,检视了人类文化与人类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文化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公认的理论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分歧。通过论述社会-文化人类学对全球环境辩论所做的突出贡献,表明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地方社会和当代全球范围两个层面认识和解释环境问题,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为一种当代…  相似文献   

2.
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关于行动与结构的论述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反映了古典社会学与当代社会学对社会建设状况的反思。韦伯论述呈现出单向作用论。在社会建设方面,韦伯警示应该重归社会。吉登斯的双向互动论摒弃二元对立,重塑二重性,认为当代社会是反思性现代社会。在社会建设方面,吉登斯主张不仅要实现去传统化,并且要在反思性监控机制影响下开展社会建设,做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3.
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劳伦斯的《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并得出结论: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他强调自然与女性的亲密关系;控诉资本主义父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解构人类—自然、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精神—肉体、理智—情感等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建构理想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4.
上古文化是指人类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文化,中古文化是指人类封建社会的文化,近代文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当代文化是指本世纪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步发展(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咸宁学院学报》2003,23(3):121-12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2年原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 ,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 :“教育学生关心环境、卫生、能源、健康等与现代化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而中学阶段的教育又是开展全程性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加强对当代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 ,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长远而又有效的措施 .…  相似文献   

6.
何朝辉 《科技信息》2010,(20):151-152
《看到月亮了吗?》是当代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梦呓般的叙述,作者凸显了小说叙事中的零散性、不确定性与反讽等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同时展现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精神空虚、价值混乱等现象,表达了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尖锐批判及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希望.  相似文献   

7.
论负熵     
19世纪出现了两种对立发展观并存的现象,一种是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推演出的宇宙退化观,另一种是达尔文的生命进化观.理论的突破得益于负熵概念的提出及普利高津在负熵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合理解释了热力学定律与生命现象的统一性.生命体需要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生命活动,生命以负熵为生.虽然香农和维纳在不同的领域通过数理逻辑的方式独立得出了信息就是负熵的结论,但对于信息的本质及信息与负熵的关系仍存争议.人类社会属于双重耗散系统,人类一方面需要消耗负熵以维持个体生存及社会活动,另一方面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又是社会负熵之源,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负熵过程包括输入、利用、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人类社会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人类与环境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物圈的稳态为基础,使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城畸人》是美国现代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品描绘了伴随现代文明的人类的高度异化给人类本身带来的痛苦,这种心灵的隔离和异化使得他们成为众多的"畸人"形象。凯特.斯威夫特就是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众多畸人之一。她对生活的洞见,对爱与理解的追求使得她在小镇上苦苦的寻觅知音。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异化使得她满腔的悲哀,失望和情欲无处诉说,成为寂寞无人识的现代社会荒原上的孤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重视.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造成比例失调,环境质量必然会不断恶化,不但会损害人民健康,经济也难以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考虑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那就会导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造成资源枯竭和人类健康的损害.国际国内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环保问题,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行事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11.
辛晶 《科技信息》2007,(10):9-9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艺术形象最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她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总的来说,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王熙凤的为人处事主要体现在她的语言交际能力、管理才能、口才技巧等方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幻变》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寓言体小说,在爱情故事的表层叙述中蕴涵着深层的寓意,即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整个文本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包括在爱情演绎中体现出来的对立、以蜗牛为代表的其他物种与人的对立、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对立等等。运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可以更好地解读小说中文学形象的角色功能及其内蕴的深刻性与象征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传奇》所传达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普通人的"奇异的感觉",其叙事基本要素是常态的现实生活与非常态的生命体验之间的对立共构,其中背景作为环境功能要素,是在错位与对立的描绘中,营造了一种可以控制情节和人物的"情调和效果",集中体现了《传奇》"荒凉"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它们之间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但是,没有对立便没有统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互依存、包含和利用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集中表现就是竞争。通过竞争,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关注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边疆阿勒泰戈壁地区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状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作品中环境变化与人类情感的主题,再现地景变迁与地方依附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展现边民极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土地情感;同时分析李娟生态人文书写的伦理、美学与哲学内涵,坚持社会、心灵、自然交融的生态整体观念,倡导人、动物、植物及土地共生共存的大地伦理,并指出人类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策略及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悲剧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的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的主人公莉丽亚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命运的产生并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主要有社会因素、男权思想和她自身性格弱点等。  相似文献   

17.
河南作家李佩甫在《城的灯》中描述了刘汉香充满诗意的悲剧人生,即对爱情的诗意追寻、对苦难的诗意解读、对挫折的诗意抗争、对理想的诗意守望,从而折射出她一身诗意千寻瀑的个性魅力。在她身上,不仅带有传统的古典的爱情悲剧的意味,而且洋溢着鲜明而强烈的当代气息。其独特的形象意义还在于:她是照亮当代中国工农业之间由7中突对立走向互融共生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8.
伊瑞纳·贝尔是《房客》中唯一被给予说话权利的女性.在莱瑟与威立的对立中,她的自我意识慢慢清晰,最后通过离开而实现自己的完整.对于犹太男性作家而言,在其笔下勾勒出这样一位受过教育、物质上独立、精神上最后完满独立的女性并非常态.文章旨在通过剖析伊瑞纳的成长过程来隐射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针对我校《遥感太行山区国土资源研究与制图》专题组提出积极编制《太行山区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图志》而写的,着童分析以下几个词题。一、图志的目的任务土地是国土资源中第一位的自然资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它既是人们生活、生产、栖息、交往的场所;也是当代社会几大(粮食、人口、交通、能源和环境)矛盾  相似文献   

20.
刘雨春  卞炳生 《科技信息》2011,(36):I0020-I0020,I002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离和对立的思潮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发展在20世纪。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后果是严重的。对于正在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显然不利于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不利于人类本身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就在于二者都有片面性、狭隘性,都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是导致两种文化分离和对立的重要根源。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生态文化融合了两种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两种文化融合营造了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