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推动江苏杨树产业可持续发展,营造适应市场机制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于2005年5月26日在南京成立。“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以江苏省科技厅为业务主管部门,挂靠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明庥教授、张齐生教授担任协会名誉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院长周定国教授被推选为第一任理事长。江苏省自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种南方型杨树获得成功以来,逐步形成了包括杨树育种、造林、病虫害防治、加工利用、经营贸易和设备制造在内的杨树产业体系。经过2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简讯     
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简介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是以杨树新品种育种、资源培育、资源管理、加工利用、杨木及其制品经营贸易,以及设备制造等方面的企业为主,联合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三方力量自愿结合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挂靠在南京林业大学,理事长由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周定国教授担任。江苏省杨树产业技术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监督管理部门为江苏省民政厅,协会接受江苏省林业局的业务指导。(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第四届国际杨树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由南京林业大学和国际林联共…  相似文献   

3.
松树与杨树是我省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松树和杨树开展了大量的良种选育工作。选育出多个杨树品种,建立了多处针叶树种的林木种子园,为我省林业及园林绿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是对我省松树与杨树过去良种选育工作的初步总结,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和良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树的栽培     
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在安徽,杨树已经成为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绿色长廓等工程以及四旁绿化的主要栽培树种,栽植面积愈来愈大,特别是2002年以来,各地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把杨树作为一项产业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杨树造林面积猛增,两年全省新造杨树面积达25万公顷,占同期全省造林总面积的48%,涌现出一批通过杨树生产和加工走上致富路的千元村和万元户.为了进一步搞好杨树生产,现将杨树人工栽培和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树溃疡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荣  曾鹏 《甘肃科技》2016,(1):138-140
近年来,随着杨树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杨树溃疡病迅速在我国各地传播和蔓延,已成为我国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学者在杨树溃疡病综合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该病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发病原因以及发病规律,结合当前综合防治措施现状,提出合理的杨树溃疡病综合防治策略和防治技术,以防止该病害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为我国林业工作者在今后对杨树溃疡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汕头科技》2006,(1):F0002-F0002
汕头科技信息网是汕头本地权威的科技信息综合门户网站,也是汕头市科技局(汕头市信息产业局)政务公开和网络服务的主要窗口。网站自创办以来,依托汕头市科技局(汕头市信息产业局)、汕头生产力促进中心广泛的科技资源优势,立足汕头,面向国内外,及时为广大用户提供准确权威的科技信息、政务信息、文献资源信息和网上应用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7.
松树与杨树是我省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松树和杨树开展了大量的良种选育工作。选育出多个杨树品种,建立了多处针叶树种的林木种子园,为我省林业及园林绿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是对我省松树与杨树过去良种选育工作的初步总结,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和良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松树与杨树是我省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松树和杨树开展了大量的良种选育工作。选育出多个杨树品种,建立了多处针叶树种的林木种子园,为我省林业及园林绿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是对我瘩松树与杨树过去良种选育工作的初步总结,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和良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杨树培育、加工为主的杨树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全国林业的一个亮点。杨树产业的兴起,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全社会公认的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四增”产业。本文探讨杨树的采伐与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0.
杨树是发展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但是杨树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杨树的种植中,要充分了解杨树主要病虫害的特点,重视杨树病虫害的防治。文章分析了杨树杨树主要病虫害的特点,并且对杨树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几种削度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四参数Sohumacher方程作为杨树削度方程,并编制了江苏杨树二元材种出材率表。经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杨树林分出材量的估计实验,表明该方程适合江苏省杨树生长,为进一步编制全省杨树二元材种出材率表提供了理论与实验方法。结合计算机理论造材方法,模拟林木生长规律,提高了编制材种出材量表的效率,保证了营林设计的材种出材量精度。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可用于江苏杨树的收获估计,对提高杨树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波 《科技咨询导报》2007,(32):250-250
培育杨树人工用材林是缓解目前乃至将来木材紧张的重要途径。为使杨树人工用材林丰产、稳产,必需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为此,本文着重介绍了杨树栽培的适地适树、良种壮苗、栽植技术和林地与林木管理等技术,为杨树人工用材林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培育杨树人工用材林是缓解目前乃至将来木材紧张的重要途径。为使杨树人工用材林丰产、稳产,必需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为此,本文着重介绍了杨树栽培的适地适树、良种壮苗、栽植技术和林地与林木管理等技术,为杨树人工用材林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企业知识服务平台为例,研究知识服务在驱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应用。江苏省企业知识服务平台以大数据、"互联网+"为技术支撑,基于知识服务理念,以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产业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集聚整合各类科技服务创新要素,提供知识检索分析、知识挖掘分析、政策信息跟踪、市场信息跟踪、知识管理分享等功能,赋能企业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5.
江苏杨树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杨树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为苏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解江苏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了反映江苏杨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江苏杨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杨树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江苏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发展计划,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有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江苏省科技厅建设项目:(1)由王明庥院士建议并主持申报的“江苏省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重点实验室”被批准立项;该重点实验室将建立杨树遗传信息综合数据库,开展杨树品种改良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建成了面积达2500m^2的杨树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针对原有杨树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的不足,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将原有两种控制授粉技术-室外大树搭架法杂交和室内切枝水培法杂交改进为室外植株斜置法和室外切枝扦插法;通过借鉴棉农棉花育苗技术,总结了一个简易、经济、出苗率高的杨树播种育苗新技术-营养钵直播直移法;提出了芽保存率、苗期节间距、冠径比等几个新指标,丰富了杨树常规育种的选择指标体系;建立了基因库与试验林二元路线选择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原有杨树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的不足,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将原有两种控制授粉技术-室外大树搭架法杂交和室内切枝水培法杂交改进为室外植株斜置法和室外切枝扦插法;通过借鉴棉农棉花育苗技术,总结了一个简易、经济、出苗率高的杨树播种育苗新技术-营养钵直播直移法;提出了芽保存率、苗期节间距、冠径比等几个新指标,丰富了杨树常规育种的选择指标体系;建立了基因库与试验林二元路线选择法。  相似文献   

19.
杨树新梢萌发过程中贮藏蛋白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对1年生杨树无性系797杨春季芽萌发阶段皮层、木质部和根系中的蛋白质含量及营养贮藏蛋白质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杨树体内(木质部、皮层、根部)蛋白质含量在芽萌发期间处于最低水平;木质部和皮层是杨树越冬期间贮藏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杨树新梢萌发期间贮藏蛋白质组分变化最明显的是36、32、181、6 kD等蛋白,其中36、32 kD蛋白在萌发前均可以清晰地辨认,叶子展开4周以后逐渐消失,而18、16 kD两种蛋白仅在发叶期间出现,之后完全消失,36、32 kD蛋白是杨树营养贮藏蛋白质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0.
集约栽培是解决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为了促进江西杨树集约林的发展,从品种、丰产与质量、定向培育与产业化方面等方面探讨了江西杨树集约栽培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适宜的品种、较高的立地条件、病虫害防治、人工抚育及整形修枝是培育高产集约杨树林的必备条件。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杨树集约栽培还有赖加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