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者在本文中论述探讨了涵义在诗歌翻译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最难以把握的是其涵义而非含义。译文体现的情感、情绪、风格、喻义、韵律减美应力争与原作相似或相同。译文不仅要在会义上,而且也要在涵义上忠于原文。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入手探讨诗歌翻译问题,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美,就必须在译诗中寻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契合.还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角度,对比了《春晓》原文及其四种译文,并对四种译文的审美品质做出了评价.经过分析讨论,发现这一标准不仅可以作为翻译诗歌审美评价的标准,同时也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有着崇高的地位。很多国内学者都尝试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为分析框架,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层面上比读和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脍炙人口的Sonnet 18的3篇译文,说明三篇译文虽各有轩轾,但未见完美。在诗歌翻译中应将"三美"有机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诗歌的整体美。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用《关雎》的几种英译本实例浅谈翻译的形式和意义的兼备和取舍。文我们在从事诗歌翻译时,既要注意传译语义内容,同时不能忽略形式的移植。评价诗歌翻译的标准不但要注重译文是否符合原文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译文是否具有美感,能否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董玉芳 《科技信息》2009,(21):I0154-I0154,I0192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德国翻译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后,对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有些学者认为,“对等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而“功能翻译理论”更适合指导翻译实践。那么,“对等理论”是不是真的失去其存在价值?翻译中译者到底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为重,还是应着重考虑译文受众,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在的语中应取得的“预期功能(目的)”?本文以诗歌翻译为研究对象,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唐诗为例,探讨在诗歌翻译中究竟是采用“对等理论”还是“功能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所有体裁的翻译中最难的,每位译者都力求做到传达原诗神韵,但在实际翻译中要想完全地传达是不可能的.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脍炙人口,它的译文也很多,但对"断魂"的翻译又不尽一致.笔者针对此例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汉英诗歌互译中意象的翻译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首先把意象区分为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并以此为标准来分析汉英诗歌互译时意象间的关系.然后以几首诗歌的翻译为例,着重阐述汉英诗歌互译中存在的三种意象关系:1、完全相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完全相等;2、部分相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或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或联想意象只有一部分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3、完全不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完全不等.本文还简要探讨了造成这三种意象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相似联想效应是翻译的精髓.在英汉互译中,无论是翻译小说对白、成语典故、还是诗歌,都要考虑形美、意美、音韵美,这样才能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联想效应.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被称为译坛奇才、狂才。本文介绍了许渊冲及其诗歌翻译理论、技巧,并细致赏析了其译文。从中体味其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的统一。其译文也证实了他的诗歌翻译理论:翻译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孟翔珍 《菏泽学院学报》2001,23(3):94-96,91
英汉翻译除了一些基本原则之外,尚有许多技巧性问题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正确与否及质量的高低。一般来说,英文长句的汉译应优先考虑短分译出,然后再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合;其次考虑在做适当处理后,汉语译文仍为长句。在译文风格选择方面,为了译文准确这一基本目标,宁“原汁原味”,勿“天马行空”。在语态方面,汉语译文则应做更多地转换,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主动语态。  相似文献   

12.
对《论语》概念词的正确解读是《论语》翻译的基础。词义的解读应以语境、互文性参照、查阅比对他人集注为依据。《论语》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翻译时既要保留其哲学文本性质,又要保证译本的可接受性。概念词的翻译应以"直译"、"音译"为主。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4.
商标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有效途径之一。商标翻译对于商品在本土以外的销售情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商标翻译过程中,既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使商标的译名在语言上做到好读、好听、好看,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又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符合民族心理,并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只有字意俱佳,文化内容文明优美,商标翻译才能到达“雅”境。  相似文献   

15.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人类的认知和文化。汉语词汇丰富的隐喻在英译时需要灵活处理,可以根据不同语境、文化内涵和隐喻的凸显程度,对其进行直译、意译、转换目标域或直译加释义。  相似文献   

16.
傅东华翻译的美国通俗小说《飘》,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幽默化的语言几乎贯穿整个译本,从而构成了此译本的独特风格。但译本中过于中国化的归化翻译一直饱受文艺评论界的批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要求不同类型的文本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感染文本《飘》要求译文以归化为主,应主要忠实于目标语读者的反应。此理论无疑为我们赏析傅译《飘》的中国化的口语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7.
自1921年田汉首译《哈姆雷特》至今,中国莎译已有了将近80年的历史,其中朱生豪的译本最为脍炙人口。朱生豪所译莎剧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史上的杰作,但是朱译本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两大不足。从朱译莎剧的得失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往往用于管理的评价和资质的认定,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国内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界定高校教师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映了教师职业活动要求的能力体系.该描述强调了外延性描述,在其内涵、结构和外延性之间缺少解释环节,内涵模糊的外延不可能体现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笔者以教师专业意识和责任意识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模型的出发点,在文献[4]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理论模型,并在该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其哲学反思,该反思促进了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加教书先育人的责任使命感,是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简论许渊冲的中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中诗英译赏析,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