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娟 《科技信息》2010,(32):I0018-I0018
文章指出,作为传统文化和文学源头的中国先秦两汉文学教学,要结合当代教学实际,逐步实施教学教育改革,适应和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教学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体现当代教学品质,充分认识和弘扬先秦两汉文学中的思想教育精神;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先秦两汉文学教学的内容特点与价值存在,和中文专业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先秦两汉文学教学的现代价值的实现要在实务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是针对水灾、旱灾、虫灾、疫疾灾采取的对抗措施 ,其中还包括祭祀消灾活动。抵御水灾主要体现在对洪水灾害尤其是黄河泛滥的救治措施上 ;治理虫害主要是针对治理蝗虫而言 ;对抗疫病主要通过遣医送药及隔离手段 ;而一旦旱灾发生 ,祭祀消灾则成为常见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形式之一。婚姻形态规定着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影响着社会的总体面貌。两汉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巩固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和男权社会的加强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在婚姻习俗上,出现了很多男女不平等、不文明的的陋俗。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多样.就其行为的发生机制来看,既有内在的精神动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是针对水灾、旱灾、虫灾、疫疾灾采取的对抗措施,其中还包括祭祀消灾活动.抵御水灾主要体现在对洪水灾害尤其是黄河泛滥的救治措施上;治理虫害主要是针对治理蝗虫而言;对抗疫病主要通过遣医送药及隔离手段;而一旦旱灾发生,祭祀消灾则成为常见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儒家经学盛行于两汉,泰山一带是<书>、<礼>、<春秋>诸经中一些重要学派的源头,经学大师辈出,地位重要,影响深远.在以经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对政治、文教、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形成具有共同文化生活方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出现了弃婴和杀婴这一有悖人伦的社会异象,这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原因。虽然当时的政府和官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门的遏制,但在人们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下,杀婴特别是杀害女婴的事件非常普遍,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汉代地理学特点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有关汉代中国地理学发展资料的分析,并与西方古罗马地理学相比较,指出两汉时期,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域外地理视野的迅速扩大;区域描述地理学的深入发展;高度发达的勘测地图学;地理仪器的创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两汉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问、来源、去向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的儒家政治化运动 ,形成了一套自帝王至平民 ,自政策、法制至学校、家庭的上下纵横、相互贯通的全方位“教化”行政运行机制 ,保证了儒家理念、政治价值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其实质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汉的两种教育模式——官学与私学的产生发展情况及其各自的特点,分析了在两汉时期它们对经学的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故事群"是先秦两汉寓言中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寓言专集及类书编纂的先行者。把寓言故事按照一定的线索集合起来,经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不同历史时期典籍的发展,"故事群"蔚为壮观。先秦两汉寓言"故事群"的表层叙事结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述人间之事,深层叙事结构反映了中国人的双构性思维模式,体现出若干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指挥基础数据库可以支持地震直急灾害损失评估系统正常运转,快速评估地震发生区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并可迅速提供地震发生地区的地震灾害背景数据、灾害相关因素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往地震灾害及救灾案例等,让救灾指挥决策者了解地震灾害影响,估计灾害发展趋势,做出灾害规模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为巩固政权,特别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命,荆州各级地方官吏是汉王朝中央控制地方的纽带,掌控着荆州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民生。荆州地方官吏的任免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社会的稳定。如官吏人选得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而当选官不当,就会对当地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阻碍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陕西、四川两省公路边坡水毁的调查分析,指出边坡水毁对公路交通的影响较大,是引发交通中断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塌方量及其对交通的影响,提出了边坡失稳灾害的快速等级划分方法,为减灾救灾决策提供依据。将边坡灾害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间分布进行比较,认为公路边坡灾害与暴雨的关系密切。通过中长期天气预报预测区域公路边坡水毁时间、等级,通过短期降雨预报并结合公路边坡工况,可进行公路边坡的灾害预警。  相似文献   

17.
两汉以来官方关于西域的历史文献有其特殊的书写模式,在这种书写模式下所记录的西域,是中央朝廷对西域的一种官方历史记忆,它们是在某个特殊群体的主观"意图"下被创造并保存下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关注的不是两汉官修史书中"西域传"所记的事实,而是古人为何要保存某种记忆,即探究古人的"意图"及其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8.
民间流行这么一种说法":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名城之一,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两汉文化。所以城市建筑物色彩规划对徐州来说尤为重要。没有色彩规划,城市色彩就会显得混乱,不利于提升徐州的城市形象,更不用说将徐州所拥有的两汉文化发扬光大。本文主要研究两汉文化语境下徐州城市建筑物色彩规划,希望能对城市决策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赣江中游地区的水旱灾害具有频繁性、时空性、连续性和多灾种并发等特征,造成人口死亡、饥民逃荒与社会骚动等严重后果,成为影响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防灾救灾过程中,地方民众形成多种灾害神灵信仰,体现出传统民众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复杂心态,也成为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方美学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的会合点,和谐美就是其中的一个。本文立图从先秦两汉与古希腊罗马和谐美产生的背景;先秦两汉与古希腊罗马和谐美的内涵;重论和谐美的当下意义等方面探讨先秦两汉与古希腊罗马和谐美的会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