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阐述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及特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现状。本文通过教学实践的透彻分析,总结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即为高校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之意识、高校强化思政课程带动学科课程育人之合力、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之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近年来推行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课程思政"改革是有一定的逻辑层次的。该文就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思政"路径进行探索,提出党委领航,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协同育人顶层方案,以课程建设为根本点,提炼专业课程人文视野等具体路径。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探索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思政"的路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教"改革指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进行教师改革,能解决课程思政"谁来教"的问题;进行教材改革,能解决课程思政"教什么"的问题;进行教法改革,能解决课程思政"怎么教"的问题.要以教师改革为本,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以教材改革为基,完善课程思政的载体;以教法改革为要,优化课程思政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课题组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无锡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开展过程碎片化,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知度不够,"课程思政"教学缺乏明确的载体和有力的抓手。"课程思政"要取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思政"教师的队伍建设,开发课程资源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5.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改革措施,而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工作者是高校医学专业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和教学评价,探讨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在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学生对本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评价、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情况评价、学生对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及对自我影响的评价.通过评价调查分析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培养人的核心命题,"课程思政"将成为未来课程定向、引领、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高校健康教育通识课程蕴含丰富、深厚、多元的思政元素,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利于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树立和践行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发展为理念,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尝试建立以"高等院校"为平台,"健康教育通识课程"为视角,"课程思政"路径设计为脉络,以期对高等院校如何贯彻与实施"课程思政"融合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思政"教学理念的先进性逐渐显现出来,在进行高校"大思政"教学运行机制有效构建时,务必要注重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实效原则、可行原则以及广泛原则,通过构建新型教学组织架构,建设"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创设特色教学体系以及改革成绩考评体系等来实现高校"大思政"教学运行机制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8.
为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需将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进行融合设计.以"发展经济学"课程为例,通过文献研究与调查分析等方法,提出"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两大平台,将思政资源、专业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时也为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撑,促使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自觉行动.以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建设为着力点,在分析植物检疫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课政思政挖掘原则、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方面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和梳理.通过分析形成了植物检疫学课程思政建设结合点,包括"爱国主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专业特点、专业核心价值及"专业思政"的载体,建立"专业思政"体系.在培养方案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思政目标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专业思政"的基础,以学生实践活动促进"专业思政"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思政"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有"三全育人"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工科"建设与高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本科招生的改革形势下,作为工科材料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材料物理",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迫切地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制造强国战略对卓越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通过专题化的课程内容编排,强化实验教学,以及采取更加开放和多样的教学形式等手段,探索多维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教学新模式,以期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团队在队伍建设、教材编写、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历程.教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教学研讨和传帮带的传统,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潜心教学,以德育人、以教化人,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育人团队.在教材的编写中,编写团队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出版了《普通动物学》等国内影响力很大的系列教材;建设有品质的课程是动物学教学团队的不懈追求,动物学从学校的主干课、一类课,到教育部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到国家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始终处于国内动物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潮头;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课程,也成为培育一流的优秀本科人才和动物学专业人才的沃土.   相似文献   

1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是为体现专业特色而设置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包含了理论、实验和应用三部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中,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阐述了基于CDIO理念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与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4.
工程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要求.本文对目前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工程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及整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了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前,信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为技术基础的智能时代正到来,智能时代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专业教育.从云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情况出发,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发展目标以及基础条件,并以新工科为背景,探讨了专业建设中的具体内容以及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6.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支撑性工作,课程相关性分析对课程体系构建有重要意义.以云南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工科专业2019届毕业生基础课程成绩为基础,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算法,计算出了36门课程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值,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了核心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支撑性强、理论课与对应实验课的关系,反常现象原因分析和其他结论,这些结论对于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工程力学作为多个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了建立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提出抓好基础,增强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强调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如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次、分阶段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平台,提出了具体改革思路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精品课程建设是气象教育培训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工程。虚拟演播技术丰富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制作手段,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传播。该文就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气象精品课程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释,这对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的能力储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资料的收集、教学团队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进行有效的能力储备,争取成为合格的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摒弃不切实际的拔高和急功近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