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某涡扇发动机转子系统稳定裕度及其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型涡扇发动机转子系统由3个单转子系统构成。将该三转子系统在耦合处分开,把耦合力作为单个转子上的外力,并利用集总参数法和各节点的振动微分方程表达式建立单个转子的振动方程。利用各转子间耦合部件的总体耦合矩阵将单个转子的振动方程耦合在一起,建立了整个三转子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通过求解整个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得到整个系统所有模态的对数衰减率,并进一步求出系统的稳定裕度和其灵敏度。研究结论表明:提高高压转子轴承的阻尼和高压转子的弯曲刚度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联轴器的存在和转子转速的提高都会降低转子系统的稳定裕度。  相似文献   

2.
把薛定谔方程的散射态和驻波态联系起来,发展了一种用来求解一些偶对称势垒透射系数的数值方法.对于一些势垒,透射系数的精确解析表达式是无法得到,而利用该方法既可以精确地求出透射系数,又可以求出偶宇称和奇宇称波函数的位相.对于双势垒,利用透射系数可以准确地给出束缚态能级.作为例子,我们利用该方法求解了一种单势垒和一种双势垒的透射系数和对应的偶宇和奇宇称波函数的位相.这些结果清楚了显示了微观粒子在受到势垒散射时的运动性质.  相似文献   

3.
建立吸附动力学方程的"多化一"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吸附动力学方程的关键是求出吸附动力学方程(如Elovich方程qt=A B lnt)中的参数A和B.该文提供了一种建立吸附动力学方程的新的"多化一"方法,即用作图软件GRAPHER对不同浓度时的数据进行拟合,求出各浓度时的吸附动力学方程中的参数A1,A2,A3,A4和B1,B2,B3,B4;再分别用这两组数据对浓度作图,求出用浓度表示的A和B,代入所选取的吸附动力学方程中即得最终所要建立的吸附动力学方程.以某放射性废物处置预选场址土壤对锶的吸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为例,与常用的最小二乘法比较可见,该方法更简单易行,准确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二次方程是一类基本的丢番图方程.本文指出了参考文献中的错误,利用Pell方程的解的一般结论,研究了一类二次丢番图方程x^2+(x+1)^2=Dy^2,并求出了该方程的所有正整数解.  相似文献   

5.
冰点和三相点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冰点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固相和液相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平衡温度。三相点是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共存的三相所呈的平衡状态。纯物质的三相点是指任何纯物质体系里任何三相同时共存所呈现的平衡状态。该特殊的三相点我们称之真三相点。可见,冰点、熔点、三相点都是指平衡状态下的一点,因此有的就把三相点与冰点、熔点混淆起来。产生概念混淆的原因,是通常认为特殊的三相点仅仅出现在固、液、汽三相的平衡状态上。当单组分体系的任何三相处于平衡状态时都出现一个真三相点。如果某物质有一个以上固相…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模糊关系方程的一种新解法,此解法简便易行,不用求最大解和极小解就可直接把所有解求出。  相似文献   

7.
一类具有收获系数的单种群模型的混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常微分方程和差分叠代法分析了一类具有收获系数的单种群模型的差分方程,得到了该模型的不动点及其稳定的参数区域和吸引的参数区域,利用混沌动力学知识分析其2-周期解的稳定区域,根据Li—York定理和邓小炎的方法得到了模型的3-周期解的存在,即存在混沌现象.研究得到利润随收获强度的增加先变大然后减小,当收获强度超过某一值时,就无利润可言,反而会亏本。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正整数a,b,c都是正整数d的因数,讨论不定方程ax~2+by~2+cz~2=2+dxyz的整数解。方法借助于二元二次型和Pell方程的有关结论,进行分析和论证。结果当方程ax~2+by~2+cz~2=2+dxyz有解时,求出a,b,c,d所有可能的取值及相应的有限个正整数解。结论通过有限个解可以计算得到该方程的所有整数解。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超冷均匀极化的费米气体在共振区的相图。在朗道相变理论的框架下, 把热力学势展开到了序参量的六阶, 并且通过比较微观的推导结果与朗道的唯象理论确定出了这些展开项的系数。在温度和费米子极化的相图上得到了三相点的位置。在三相点温度以上, 超流和正常相之间有二级相变。在三相点温度以下, 存在着这两个相共存的相分离区域, 一阶相变的位置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一种考虑中面剪切的各向异性材料薄壁杆件理论,导出薄壁杆动力稳定性的基本方程.然后利用 Galerkin 方法把这些基本方程组化归一组 Mathi-eu 型方程.最后分别采用无限行列式法和数字法求出在参数平面内的不稳定区域.对两个简单例子的计算结果显示了各材料参数和载荷参数对动力不稳定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六序分量补偿过渡电阻的双回线准确故障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深入研究双回线故障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六序分量补偿过渡电阻的双回线路故障定位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双回线中单回线故障和跨线故障的故障距离及故障点电阻,其计算结果不受负荷及故障点两侧系统等值阻抗角不相等的影响。该方法也适用于两回线线间零序互感分布不均的双回线。该方法计算量较小,可实时地应用于双回线的距离保护和故障定位。  相似文献   

12.
交叉能量矩阵在海底地震仪水平分量旋转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地震仪(OBS)地震数据为4个分量:1个垂直分量,2个水平分量和1个水听器.OBS采集数据为共接收点数据,即炮点沿测线移动而检波点不动,这就导致同一采集系统中道与道之间不具有一致的振幅和极化方向,从而道与道之间振幅能量不一致,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水平分量旋转完成的.利用x,y分量构成的交叉能量矩阵求解其最大本征特征向量值,从而确定极化方向进行水平分量旋转.通过实际OBS数据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且计算速度快,缩短了处理周期.  相似文献   

13.
有串补电容输电线纵联差动保护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电流差动保护应用到超高压和特高压长线路时,线路分布电容电流对其影响很大.目前电容电流补偿的方法和故障分量的方法都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为此,提出一种应用贝瑞隆模型实现纵联差动保护的原理,该原理也可用在有串补电容的输电线路上.实现方法是用贝瑞隆模型计算线路中选定的参考点两侧的电流并进行比较,当线路安装有串补电容时,可将参考点选在串补电容安装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显示该原理是正确的.该原理不受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在灵敏度和可靠性上都优于传统的分相电流差动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正交变换。在二维空间中,从平面上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变换谈起,把平面上的平移变换看作平面上对称轴平行的轴对称变换之偶数乘积,旋转变换看作对称轴相交于一点的轴对称变换之积,中心对称变换看作是两对称轴垂直的轴对称变换之积,并用代数法加以证明。在三维空间,亦可把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变换看作过此直线的两垂直平面为对称面的关于平面的对称之积,也用代数方法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定义了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期段、期段曲线和期段组合曲线,并以Gompertz曲线为模式,提出了一种划分期段与预测的算法——双对数算法。文中给出了计算程序,计算结果表明了本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凸轮的磨削加工过程中,由于砂轮与凸轮的接触点不一定在两者的连心线上,磨削加工会导致接触点偏移,因此,直接根据原始轮廓线数据进行加工会导致加工出的凸轮与母轮不同步.研究了砂轮半径与接触点偏差的关系,分析了用曲线拟合方法确定接触点位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直接根据凸轮升程的离散点数据确定接触点的算法,并证明了算法的正确性.该算法比曲线拟合算法更易于用计算机编程实现,通用性更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消除砂轮半径对轮廓线数据的影响,加工出的凸轮与母轮一致.  相似文献   

17.
首先基于Willis定理提出了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瞬心线附加板设计的一种新思路:使待设计的一对瞬心线附加板K、L开始接触后,其接触点的公法线与两轮中心线的交点由主动轮中心开始逐渐按传动比规律移到两轮的节点.但并不要求P点始终在o1o2上;接着运用微分几何原理给出了该对瞬心线附加板共轭轮廓线的求解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节能的观点定义了涡轮式工作机械的两种运行方式,指出两种运行方式的节能最佳工况,由此定义了离心泵特性曲线的自然边界,并找出确定其位置的方法:从原点出发做功率特性曲线的切线,其切点处即对应于自然边界,当多管路并联运行时,工况点必须在此点左侧。由于自然边界都在工业利用区右边界之外,故工业利用区的右边界在运行中是可以突破的。  相似文献   

19.
两二次曲面相交是工程构件中常遇到的问题。工程图样均用图解法画出它们的交线。什么情况下交线上的点可图解,什么情况下不可图解,必须预先予以判定。本文给出了交线上的交点可图解的判定定理,并阐明了在图示两二次曲面交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利用接触面单元方法计算渗流逸出点的处理技巧及其效果,针对2个渗流算例进行计算,其中对浸润线穿越的单元用蒙特卡罗积分方法计算其复合渗透系数。在渗透系数相差较大的材料之间设置2层接触面单元,利用接触面的渗流矩阵建立材料间的水力联系,通过迭代得到浸润线位置。选择较薄的接触面单元厚度(比如相邻单元厚度的1/4),把计算误差控制在局部范围内,而对整体没有太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接触面渗透系数或透水率,能够得到接近于常规方法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