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空间钢框架结构的二阶渐进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空间钢框架结构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列式,可以直接考虑单元的轴向扭转屈曲效应;在此基础上采用塑性流动理论并应用Orbison屈服面方程,得到了空间钢框架塑性铰分析的弹塑性刚度矩阵,用以对空间钢框架结构进行二阶弹塑性分析并可以考虑单元内塑性的发展和内力的重分布;在单元内部采用截面内力跟踪技术以考虑单元内部形成塑性铰的情况.给出的几个算例,说明该方法计算效率高,精度可靠,可以用于大型空间钢框架结构的高等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失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强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失效的机理以及预报结构的倒塌和确定结构的安全系数,根据非线性动力模型编制了NDAP(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程序来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反应,通过对框架结构的塑性铰形成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了框架结构非线性动力失效的机制,并通过算例分析了二阶效应对强震作用下结构倒塌的重要影响和预告作用。  相似文献   

3.
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风安全度与舒适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导了高层建筑带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风安全度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算例分析,探讨了结构在不同支撑条件下的安全度和舒适度问题,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统框架结构扭转近似计算中,框架柱抗侧刚度是采用D值法计算的,其计算较复杂、烦琐,为简化计算,引用Smith & Coull法计算框架柱抗侧刚度。为保证计算方法可靠,对框架结构算例在这2种刚度计算模型下得出的扭转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刚度计算模型基础上得到的框架结构总扭转角、层间相对扭转角、楼层剪力等扭转性能结果非常相近,而Smith & Coull法较D值法计算更为简便,故在框架结构的扭转近似计算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寻高层建筑支撑钢框架结构二阶位移的实用算法,本文通过刚度等效原则,交铁二阶效应等效为结构的负刚度,从而使导出的基本微分方程,在形式上与按一阶理论导出的方程相同。因此,可借用一阶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二阶位移,应用非常简便。文末通过算例检验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巨型钢架结构二阶位移的实用算法,本文从简化结构计算模型入手,采用连续化概念和刚度等效原则,将格构式巨型构件等效为实腹式构件,获得巨型钢框架结构的等效模型,并用一列假想的承担各楼层竖向荷载的刚性杆与其并联,获得该结构的二阶简化计算模型,据此建立结构的二阶分析刚度方程,并用工程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实用性与可靠性,算例表明:次结构对结构总体抗侧移的贡献很小,可忽略不计,在计算结构整体位移时,可不考虑等效节点域剪切变形的影响,该方法无需迭代即可完成结构的二阶分析,计算快速方便,且精度能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可供结构方案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层结构P-△效应问题的非线性刚度软化特点,给出了二阶几何非线性分析的简便手算或微型机能够计算的方法.算例表明该法简单,具有良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二阶效应对钢框架结构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钢框架结构进行了阶分析,二阶分析以及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修订稿推荐的近似二阶分析,通过对不同分析方法的计算对比,得出了钢框架结构分析考虑二阶效应的某些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9.
针对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错层框架结构如何考虑其二阶效应的设计方法问题,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经理论分析及算例对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简化设计方法。该方法较好地反映了错层框架结构中柱子的二阶效应规律,可用于指导工程设计并为规范相关条文修订及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
编写了计算剪切型框架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自振频率,地震力,振型,配筋,应变能,造价的FORTRAN程序,数学模型按照现行规范GBJ10-89和GBJ11-99建立,计算了框架结构的算例。结果表明,程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考虑多种非线性变形的RC框架单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杆件单元模型 ,着重介绍节点滑移子单元和剪切子单元的柔度矩阵的建立过程 .该单元模型把框架结构构件 ,由分布弹塑性梁子单元、节点滑移子单元和剪切子单元等 3个在节点上串联的子单元组成 .这两个子单元模型能够分别考虑纵向钢筋在节点内的粘结滑移 ,构件关键受力区域的剪切变形随复杂加载历史的变化过程 .该法从子单元柔度矩阵的计算到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过程 ,力学概念明确 ,大大简化多种变形成分和复杂加载历史下 ,构件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过程 ,可应用于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高层建筑当中的新兴结构体系——错列剪力墙结构。为分析错列剪力墙结构和传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别设计制作了两个错列剪力墙结构和传统框架结构的实物模型;利用小型振动台对这些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实验;得出了错列剪力墙结构和传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反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级地震波作用下,错列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响应均比传统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小,说明了错列剪力墙结构相对于框架结构具有更加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
高层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框架柱与剪力墙的弹性竖向变形差以及由变形差引起的结构附加内力.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框架承担的内力有所增大,剪力墙承担的内力减小.框架梁顶部在墙一端负弯矩大、柱一端负弯矩小,同时提出减少竖向差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作为商住楼的底部二层框架—剪力墙、上部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在规范中并无涉及。在其结构选型以及用TBSA程序进行结构计算时又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这类结构的结构设计中 ,通过增设剪力墙来加强建筑物的抗扭刚度 ,增强抗扭作用 ;为使楼板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 ,将第二层楼板厚度取为 12 0mm ;在用TBSA程序计算时 ,采用手动干预的措施 ,有效调整计算结果。实际计算表明 ,这些方法能使这类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漳州华联商厦结构设计,着重对结构概念设计及对不规则框剪结构中框架剪力的调整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整体计算的两步计算法,采用本方法可使基础、地下室及上部结构的计算结果更具合理性,可供工程设计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等肢配箍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5根无腹筋和7根有腹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试验,研究低周往复斜向水平荷载作用下不等肢配箍框架柱的双向受剪的机理和计算方法.通过试验分析了无腹筋混凝土框架柱受剪承载力的双向相关性,提出了对混凝土项修正的双向受剪承载力理论.结果表明,无腹筋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相关关系可以近似用椭圆描述.有腹筋框架柱的受剪承载力中轴压力和两向的箍筋单独作用.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不等肢配箍矩形截面框架柱的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值比较,双向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用于设计是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规范《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规定框架-核心筒结构中框架部分按刚度计算承担的楼层地震剪力最大值不宜小于基底总剪力的10%,而实际工程受建筑布置等因素的限制有时难以满足,工程界对此颇有争议。为探讨其合理性,设计了五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主要的变化参数为框架刚度、框架强度、连梁的形式。利用PERFORM-3D软件进行了弹性反应谱分析和小震、中震和大震下的动力时程分析,考察了各个结构的响应规律。分析表明:当框架部分按刚度计算承担的剪力最大值小于基底总剪力的10%时,增大框架刚度的做法不经济,结构的抗震性能反而更差;增大框架强度的做法减小了框架梁的损伤,改善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强柱弱梁”机制;采用宽连梁和可更换连梁都可以使核心筒自身具有双重抗震体系特征,连梁耗能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保护了墙肢和外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用杆系-层模型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不同高度和结构刚度特征值的断层剪力墙框剪结构地震反应,设定可中断剪力墙的高度条件.计算表明,可中断剪力墙高度的决定因素为上部框架的抗剪能力,随着刚度特征值的增加,可中断剪力墙的相对高度随之增加.文中给出结构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表达式,结构高度对相对高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对旧有教学楼改造工程进行研究.通过结构计算和分析,采用预应力加固的方法,降低框架梁支座负弯矩;对框架梁正弯矩部分进行粘钢补强;对框架柱采用角部通长增设角钢的加固方式提高正截面承载力,并采用焊接钢箍提高其抗剪承载力.加固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框架-复合剪力墙结构是由剪切型框架和弯剪型密肋复合墙组成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复合墙的受力特点决定结构位移计算方法不同于一般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复合墙体模型试验证明了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位移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密肋复合墙体的剪切变形,建立了框架-弯剪型复合墙结构在三种常见荷载形式下的水平位移方程,可视为框剪结构位移方程的广义表达形式。算例分析表明,框架-复合墙结构的剪切变形使总水平位移显著增加,且所占比例较大,位移计算必须计入剪切变形。将框架-复合墙结构与框剪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了两者在位移、刚度等主要力学性能方面的异同。研究成果为进行框架-复合墙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