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在1932年的《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指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从俄国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鼓舞许多青年投身革命洪流。高尔基的《母亲》是进步青年的革命教科书。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不但在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响,而且在新时期开始时的创作中也投下了自己的身影。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赫拉普钦科认为:“新的每一代读者  相似文献   

2.
一、“王朔现象”引起的思考近一二年,从影视界乃至民众间,特别是青年中泛起了一股“王朔热”,或称为“王朔现象”,它起因于王朔的几部小说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几部电视剧收视率甚高,引起了轰动。对王朔的作品用文学艺术的标准衡量,影视界和观众均有不同评价。褒者认为它反映了时代精神,迎合了时代潮流,符合一些人的审美情趣,可算作文学艺术品;贬者评其为“痞子文学”、“流氓文学”或“无赖文学”,甚至斥之为“‘谴责小说,和‘讽刺  相似文献   

3.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五光十色、学派林立:从表现主义到存在主义,从荒诞派到黑色幽默、从意识流到超现实主义,从“愤怒的青年”文学到“垮掉的一代”文学等等。透过这些色彩斑烂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这就是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越出哲学的范围,注入、渗透到了西方的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形式中。从而实现了黑格尔关于“艺术最终会走向哲学”的预言。①剖析一下当代西方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关于文学艺术发展中的“进步说”和“倒退说”,提出文学艺术是一种存在的观点 ,并从文学自身特征、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论证这一观点 ,表明文学发展不宜用进步退步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关于文学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中,有不少同志从强调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出发,提出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完整的世界,要真正科学地研究文学,就不能不专注文学,回复到文学自身。甚至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提出;“不能脱离作为一种‘自为之物”的文学本身正确阐明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专栏的4篇文章是第1期的“N级编码理论”话题的展开。代云红《论“N级编码理论”的思想内涵、理论要义及问题》通过比较文化的视野肯定了叶氏理论所具有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意义,可贵的是,文章指出N级编码理论还应该考虑历史进程中原型编码与社会环境和历史动力之间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并从类型学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学理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为承认文学的独特性、探索文学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语言诗学”是沟通“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原道》是其第一篇,是对刘勰文的认识总论,刘勰也在这里提出的“文”“道”等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在文学艺术的上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刘勰的文学认识观。本文就以原道中的文和道来分析它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骈文兴盛于魏晋六朝,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其时正值中国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骈文充分地展现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故而随着人们对文学认识的日益深化,文坛骈风大开,进入一个骈俪化的时代,在句式的整练、声韵的和谐、辞藻的雕饰诸方面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本文着重从文学主张、文学创作、文学论争等方面,论述了它们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自觉”的标准应是以抒情性为特点的内自觉与以形式表现为特点的外自觉的统一体.文学的自觉首先反映在诗文的内容上,是《诗经》在“情”的领域的奋力开拓.所谓“文学自觉”还包含着对文学艺术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的重视.《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的诗性醒觉,同时也是“文学自觉”觉醒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是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标志性词汇,它们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反对阐释”即反对对文艺作品内容作深度解释,它为当下文本被“过度阐释”这一文学问题提供了理论解决策略。“新感受力”强调的是一份完整的感觉体验,而文学鉴赏与创作作为一种过程体验,实现了文学审美的“浑融性”诉求。随着理论语境的不断转换,“反对阐释”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带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意味,它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图一文相互印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中国当代史诗小说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加以审视,通过具体作品阐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并以“英雄史诗”“世俗史诗”“现代史诗”概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的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寻找自我及其失败的悲哀,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病症,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加以表现的主题,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现代人们最严竣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喜剧性的悲剧”或“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论史上,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曾经历了“雕虫”到“雕龙”的转变。 春秋时代的《诗》、《乐》,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但先秦的一般认识以为,“《诗》以道志”,“《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可见当时的文学还未从政治与教化中脱离出来,人们对文学自然还缺乏独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马大康、叶世祥和孙鹏程合著的《文学时间研究》一书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对文学时间问题作了深入探讨,阐释了文学时间特性即“封闭性”、“现实性”、“包容性”、“双重个体性”以及既“异在”又“属己”性,同时又从怀旧、悲剧、庸常生活和后现代等方面探索了文学时间的生存维度,拓展了丈学时间研究的空间,对文学时间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学艺术的研讨会召开了很多。但是,今天我们在广西的少数民族最高学府──广西民族学院却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之所以说它是别开生面的,是因为:1.这个研讨会不是具体研究某个作家,某篇作品的研讨会,而是研究一个群体,一批作品。2.这个研讨会不是就某个学术问题进行研讨,而是研究一种文学现象。3.这个研讨会,不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是把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结合起来。4.这个研讨会是研究一批从普通的高校走出来的作家、艺术家或者是评论家。这种文学现象的研究在我们文坛上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杂志》和《现代文学》在1950年代以降的中国台湾现代文学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这两个杂志出现的语境、特点,它们在当时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对于文学生态(特别是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文学杂志》核心人物夏济安通过杂志来追问“何谓现代文学”,它跟传统与西文到底是什么关系。而《现代文学》体现出一种重造文学的冲动,也昭示出一代人的精神史。不能把《现代文学》和“现代派”简单等同。需要把中国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放在殖民、冷战结构,放在资本主义扩张史,放在跨文化旅行的变形和再造中来讨论,对之做出更历史化、更开放的解释,它也构成了一种“小文学”。  相似文献   

20.
布尔迪厄从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学研究出发,对传统文学艺术进行了一次“祛魅”。他打破了康德的普遍性的审美幻像,展示了“审美趣味”(taste)的历史生成特征和“社会区隔”的功能,引入“习性”概念,阐明了“合法性趣味”(1egitimateaes—thetics)与“纯粹审美趣味”(puretaste)的真实涵义,完成了对康德式“审美趣味”的颠覆。通过对文学艺术场的阐释,他打破了对于传统“创作者”的迷信,将艺术家还原为只是场中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生产者。在他的“纯粹凝视”(puregaze)观念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文学自律性这个问题上带有某种程度的反思性与批判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