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安小城镇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是制约西安小城镇瓶颈发展的原因之一,要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适时地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小城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法规;统筹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各种教育及培训;多渠道吸引小城镇之外的人力资源和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
提高农村小城镇的民主管理水平,加强软环境建设是小城镇与新农村协调发展的需要,小城镇政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3.
加快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现状可以看出,制约韶关小城镇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是:建设规划滞后;城镇特色不明显;经济辐射能力不强;政策不配套,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滞后;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人力资源缺乏.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政策机制保障;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乡规划法》(2008年)的颁布实施,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体制不健全,技术管理人力资源欠缺,以及监督不力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做好小城镇的建设与规划管理工作,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文章以凤台县为例,分析了现状主要问题,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就如何实现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湖北小城镇发展模式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金林  颜弘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79-81,85
从农村小城镇发展模式的两层含义入手,分析了它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它对“中部崛起”的影响,提出了培育和创新湖北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认为,乡镇企业布局要适度集中,通过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和小商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高层次小城镇,提高现有小城镇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转换城市机制,完善城市经济结构,用市场法则取代行政原则,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访谈法、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小城镇民俗体育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加大小城镇政府服务民俗体育发展的力度,努力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充分利用本区域人力资源来挖掘和革新民俗体育,将小城镇居民的全民健身与区域民俗体育有机结合,提升民俗体育在皖江城市带小城镇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促进小城镇两个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消防安全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减少和预防城市火灾,必须加强小城镇消防安全工作.当前全国许多小城镇消防安全工作做得很不到位,普遍存在消防站数量不够;市政消火栓数量少,消防管网压力不足;消防通讯落后;消防装备差,且数量少;消防道路不畅,断头路较多等问题.主要阐述了小城镇消防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小城镇的消防安全工作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9.
南皮县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改善百姓居住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城镇品位。笔者作为参与设计者和受益者就建设生态小城镇的要求、生态小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生态规划和园林植物配置要协调统一、生态园林景区小城镇建设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加强生态园林绿化的管理等方面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产业集群推动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小城镇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 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研究湖北省各城市与武汉市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加快湖北省经济发展、提升湖北省在“中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甚至是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湖北省各市的劳动力效率、资源向外地流动能力、资本转换率三个指标计算各市与武汉市的欧氏距离。结果显示:黄石市、鄂州市、宜昌市和武汉市是强竞争型关系;潜江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与武汉市是一般竞争关系;仙桃市、随州市、咸宁市、孝感市和武汉市在地缘关系上存在不确定型关系;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与武汉市在地缘经济关系上具有一般互补型关系;荆州市、恩施州、黄冈市与武汉市存在强互补性型关系。为此,各市开展经济交往时,应根据不同的地缘经济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科技资源投入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识别科技资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与效应,对有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构建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于2011年—2018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模型实证分析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湖北省各地级市科技资源存量、交易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2) 科技资源能够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 交易效率在科技资源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科技资源投入的规模和结构、完善物质基础设施与优化社会制度环境以提高交易效率继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优势突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相似文献   

15.
鄂东南旅游资源结构体系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东南地区旅游旅游资源调查为基础,对该区旅游资源的分类及其层次结构进行了研究。将该区的旅游资源划分为三个层次,指出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以第一层次的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配套开发第二层次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指出该区旅游资源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北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基本构成、组织管理、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体育社团主要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新兴项目社团逐渐兴起;体育社团平均规模不大,影响力不足;管理制度基本健全,但缺少长期的发展规划,发展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显;学生参与愿望强烈,但总体参与度不高。建议高校将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组织管理体系,整合校内体育资源;以创建核心价值体系和品牌为导向,加强组织管理和引导;合理利用校外资源,拓展体育社团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提升农业资源利用、加快农业发展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目前湖北省农业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本文对湖北省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湖北省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湖北省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促进湖北省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解决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和加快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辽宁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后,提出政府要注重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及引导失业职工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政府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为失业人员创业提供优惠与辅导、通过多种途径对外输出人力资源等方式积极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政府培育新产业时应该同时出台相应人才培养政策等措施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