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涛 《科技资讯》2006,(18):124-125
P2P是英文“Pear to Pear”即“点对点”的简写。它使人们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文件交换,从而实现直接共享和交流。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性能、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连接到互联网上的普通用户都没有能力提供网络服务,从而逐步形成了以少数服务器为中心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但是,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和深入,人们需要更直接、更广泛的信息交流,而计算机和网络性能的提升也促进了P2P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电子邮件系统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邮件服务以中央邮件服务器为中心,其性能和可靠性成为了制约电子邮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基于DHT(CHORD)算法的全分布式结构化P2P网络架构引入现有的电子邮件体系。设计出一种新型电子邮件原型系统。该系统不依赖任何中央邮件服务器,具有耐攻击、可扩张,自组织性和高容错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P2P网络技术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同时有效整合互联网资源,将基于Web网页的互联网应用转变成动态存取、自由交互的海量信息网络。P2P发展将影响整个计算机网络发展和信息获取模式。介绍了P2P网络仿真软件实现功能:可通过大量节点扩大覆盖范围,使多个节点能够分担服务器压力,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活跃节点,仿真软件可进行实时网络状态仿真。  相似文献   

4.
P2P技术在音视频直播中的应用,可以极大降低中心服务器的压力,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是新一代内容分发的核心技术.基于哪流媒体协议构建的P2P直播系统,可以使P2P终端具有更好的网络适应性;其中HTTP流媒体协议的切片技术,有利于P2P网络中资源的定位和查询,比起传统的P2P协议,更加适合专用网络中的音视频直播服务构建.  相似文献   

5.
王晓峰  冯小坤  杨光 《科技信息》2011,(29):I0067-I0067,I0071
P2P(对等网络)技术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的核心思想在于整个P2P网络不依赖于专用的集中服务器,而是连接到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都置于平等的地位。这与当前因特网所采用的TCP/IP协议思想是不谋而合的,P2P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流媒体网络技术中,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网络技术和传统的C/S模式的流媒体网络技术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传统的 C/S 模式的流媒体服务系统由于服务器性能和服务器端的带宽资源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媒体业务质量的提高和容量的扩大;P2P流媒体通过利用普通节点的资源为其它节点提供服务,在不改变现有网络配置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7.
Peer-to-Peer(P2P)网络被喻为第三代网络,采用的是点对点分散式网络架,它不需要服务器的中转,使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直接.net是微软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新的软件开发平台,能简单、方便地构 造P2P应用.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net实现P2P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铮 《科技资讯》2007,(12):253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大多数OA和ERP等系统实现了B/S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人们熟悉的三层结构。而伴随着计算机使用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业务需求的不断完善,从而又提出了B/S结构的网络应用外,还需要一种网络上直接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的需求。而P2P技术的成熟和迅速发展,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适用于P2P的系统查询扩展优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2P系统中,各种文本文档是很重要的共享资源,而传统的信息检索技术无法在此复杂系统中获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对隐含语义索引的分析,提出了语义双重查询扩展(SDQE)的方法,它利用各个peer上文档集提供的隐式反馈,通过比较查询的上下文信息,发现用户的隐含偏好,从而找出最符合用户查询需求的文档.实验证明,SDQE是可行的,并能有效地提高P2P系统中文本检索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达到提高网络服务性能的目的,分别从优化服务器的硬件、优化NT子系统、优化网络性能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网络服务性能的因素,并给出了Windows NT Server优化的方法。从而提高了NT服务器的网络服务性能,使得网络能够高效、安全、可靠地运行。  相似文献   

11.
田流芳 《科技资讯》2013,(9):14-14,16
本文是根据因特网(Internet)网络的自动化设备的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网络对设备进行异地监测和控制。本系统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监控使能终端,局域网络设备,基于ARM的CAN/TCP协议嵌入式网络服务器和各智能CAN节点。软件部分是基于因特网网络和数据库开发的c/s结构的监控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视频系统中,服务器带宽成为了制约系统规模增长的重要瓶颈,而视频点播系统的交互性又对服务器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支持大规模视频点播,该文对一类P2P视频点播系统的可扩展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可以通过优化客户端的数据缓冲策略来更好地利用客户端的存储和带宽资源,从而降低服务器的带宽占用。该文提出了一种最优缓冲策略,并通过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在特定的情形下,仅通过优化节点的传输策略,即可节约服务器20%以上的带宽,从而大大提高了P2P视频点播系统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模式.在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基于校园网的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基于因特网的Web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相集成的开发平台,能充分发挥C/S模式的适用性和B/S模式的先进性的优势,从而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技术有效地缓解了IPv4地址匮乏的压力,并具有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作用.P2P(Peer to Peer)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C/S架构,使得通信双方更加直接、便捷地交互信息和资源.然而NAT的存在对P2P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穿透NAT的P2P解决方案.方案由P2P Server和P2P Client端组成,服务端运行在一个拥有公网IP的计算机上,客户端运行在两个不同的NAT后,通过Socket编程来模拟穿透NAT,从而实现P2P通信.实验结果表明,交互的数据不经过中心服务器也可实现两台位于NAT后的主机完成P2P通信.  相似文献   

15.
XML技术在P2P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走向一个新的起点——P2P,与传统的C/S模型比较,它在网络资源利用率、消除服务器瓶颈等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文章先描述了P2P的特点和优点,接着又通过实例Jxta和Globus介绍了XML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抑制网络节点"搭便车",同时增强P2P(Peer-to-Peer)网络服务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信誉的增强P2P网络服务稳定性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将网络节点的服务时间分为2段,第1阶段采用传统信誉激励机制效用函数;第2阶段采用增加了提成因子的改进效用函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激励机制在提成因子的作用下,不仅可以使网络系统排队强度低于1,而且缩短了用户在网络中等待服务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P2P网络中广泛采用的集中式P2P网络结构,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结构的分区策略以提高P2P网络的整体性能.实验证明,这种策略优化了P2P网络中的资源索引结构,网络的整体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一个应用于网络存储的新集群架构,该架构的构建是将网络Cache技术与集群技术结合,其核心是节点服务器的缓存机制以及后台的集群决策.架构均衡了系统的负载,并充分利用资源,向用户提供稳定、快速的存储服务.架构节点使用普通PC计算机作为服务器,对于企业级的存储应用能达到最优性价比.讨论了集群架构、集群后台决策机制以及Cache调度算法.  相似文献   

19.
P2P(peer-to-Peer)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有显著增长,特别是在视频/音频文件、软件以及其他数据等的共享领域.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传统网络教育模式,随之介绍了基于P2P技术的新型网络教育系统模型,虽然他们都为网络用户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但在资源管理方面有所不同.通过对P2P资源管理模式在服务质量(QoS)和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可以将资源预约机制引入资源管理加以解决,并简要介绍了资源预约算法和主要的数据结构.最后通过分析认为使用资源预约机制进行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可以很好地提升性能,并能使资源分布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0.
网格监控是网格管理和网格优化的核心.本文提出了基于Web的网格监控系统——GMSWeb.该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来构建网格监控系统,通过友好的浏览器界面实现网格资源网格环境中分布式、大规模、动态、异构的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各种参数的监视和控制.GMSWeb底层采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和SOA架构实现了对网格环境下各类资源的订阅发布,显示层对中国教育网格平台CGSP中资源、网格服务、网格用户、网格作业、网络状态等信息的可视化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