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生物安全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在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简述了纳米材料的微生物效应及其应用价值,着重论述了几种典型微生物检测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同时归纳了纳米材料微生物安全评价方法,讨论了利用微生物高通量筛选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优势,最后对纳米材料微生物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吴宇剑  宗兆存 《科技信息》2011,(9):25-25,318
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兴起,电化学沉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制备金属纳米材料和半导体纳米材料方面电化学沉积都展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从利用模板制备一维纳米材料到构建出超薄离子液层来制备一维纳米材料阵列,电化学沉积的研究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3.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材料作为材料家族中的重要一员,近年来受到科学界和工程界广泛的重视。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纳米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评述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了纳米材料在化工、轻工、医药、农药领域、食品工业、微电子工业、高技术陶瓷领域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我国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纳米材料毒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到工农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纳米材料的生产加工和使用,纳米材料可以经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进入生态环境,进而侵染生物体,影响人类健康.因此,纳米材料的毒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纳米材料毒性机制和影响因素是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解释纳米材料毒性的两种主要机制,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噬也是纳米材料毒性的一种潜在机制,并且自噬可能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相互关联.另一方面,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尺寸、形状、表面修饰等对其毒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概括了纳米颗粒进入环境及侵染生物体的方式,分析纳米材料引起生物和环境毒性的机制,最后对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纳米毒理学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水资源的微生物安全性逐渐引起关注,传统的消毒技术(如氯消毒、紫外消毒)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为水中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的革新提供了良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零价金属纳米材料(如银、铁)、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如二氧化钛)和碳基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控制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纳米材料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机理,从纳米材料自身特性(如尺寸、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表面修饰等)、微生物(如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初始浓度等)和环境条件(如pH值、溶解氧等)3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纳米材料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指出了纳米材料在去除病原微生物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纳米材料在水中病原微生物去除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纳米技术与热力学、生物物理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渗透,纳米材料的生产和研发日新月异的变化,相继出现了生物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等新型化学材料.本文简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组成,并对纳米材料在化工、生物医学、能源、环境、食品、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块体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块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 ,是当前纳米材料领域内的一个热点 块体纳米材料具有奇异的结构和特殊性能 ,其在力学、电学、光学和磁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块状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针对块体纳米材料加工过程中存在热稳定性及致密性等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通过加入第二相微粒、强烈塑性加工措施来改善块体纳米材料的热稳定性 ;采用烧结、挤压辅助工艺来提高块体纳米材料的致密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对太阳电池纳米材料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半导体和多元化合物纳米材料、复合纳米材料,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以及染料敏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以及这些纳米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纳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制备方法,介绍了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新进展和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纳米材料是一门新兴的并正在迅速发展的材料科学,本文论述了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性,以及纳米材料在建筑材料行业中的应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它的研究应用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综述了纳米技术在环境保护、检测、医学、航天、涂料、化工、陶瓷等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雷达吸波材料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阐述了吸波材料的研究意义,然后给出了雷达吸波材料的工作隐身原理,重点介绍了纳米吸波材料,多频谱吸波材料,手性吸波材料,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多晶纤维吸波材料,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等离子体吸波材料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最后提出了雷达吸波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添加剂在制备纳米氧化锌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硝酸锌和草酸为原料 ,添加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 ,采用直接沉淀法合成出草酸锌前驱体。经热分解得到纳米氧化锌。用TEM检测粒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 :添加 2 %的AES、Tween— 80、TX— 10 0和聚乙二醇— 40 0均能有效降低氧化锌粒径的大小 ,其中聚乙二醇— 40 0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Nanometer materials include roughly nanoparticle,nanotube, nanowire, nanofiber, nanofilm andnanoblock, among which nanofiber is defined asmaterial with nanometer-sized diameter and longerthan 1 micron in length.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相似文献   

15.
亚微米Al2O3,3Y—TZP和纳米SiC水悬浮液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第二相颗粒弥散在陶瓷基体中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制备这类复合材料的关键在于纳米级陶瓷粉体的充分分散和复合粉体的均匀混合工艺。本文采用“电空间稳定机制”,以聚电解质PMAA-NH4为分散剂,研究了Al2O3,3Y-TZP和SiC单相系统和Al2O3,-SiC和3Y-TZP-SiC纳米复合系统的最佳分散条件。  相似文献   

16.
填充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填充型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并预测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学模型.指出当前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开发方向,即开发具有高导热系数的纳米填充物,利用纳米复合技术提高其综合性能;改进表面处理方法,对填充物表面进行改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电石渣为原料 ,制备纳米碳酸钙 .研究制备过程中原料浓度、气体浓度、气体流速、反应温度、搅拌速度、添加剂用量等对产品粒径及晶型的影响 .采用 TEM、XRD等手段对颗粒形态与结构进行表征 ,纳米碳酸钙平均颗粒粒径约 5 0 nm,晶粒平均尺寸约 30 nm,为方解石型 .  相似文献   

18.
微乳液及微乳液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微乳液及微乳液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对国内外表征微乳液及其聚合物结构的方法进行了详细总结 .按结构分微乳液主要有各相同性的正相、反相及双连续微乳液 ,各相异性的上相、下相及中间相微乳液 ,各相异性的层状液晶等 .对微乳液的结构表征主要包括对微乳液内部分散相结构形态的表征以及对相转变点的界定 .通过微乳液聚合可得到纳米聚合物材料及孔状聚合物材料 ,对聚合物材料的结构研究主要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表征 ,对孔状材料还包括对孔径及孔径分布、孔的连续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表面包覆与纳米微粉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表面活性剂包覆纳米微粉的作用、机理,以及对纳米微粉性质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探索。为纳米微粉的工业化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一些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ZnO,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得到了几种不同形貌和不同粒径分布范围的纳米级ZnO粉体,用AFM和XRD方法对纳米ZnO样品进行了表征,采用共混法将不同形貌和不同粒径的纳米ZnO粉体制成涂层,利用光透射实验装置测试了各种涂层的光吸收性能。结果表明:纳米ZnO随着粒径的减小,光吸收能力相应地变强;颗粒形貌对光吸收性能有较大影响,片状纳米ZnO比球形纳米ZnO光吸收性能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