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亚洲夏季风气候的影响,从季风环流和季风降水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高原积雪异常对气候的影响,并利用IAP 9L AGCM模式,对高原雪量进行了增加和减少的数值试验。从而提出高原多(少)雪年南亚夏季风偏弱(强),东亚夏季风反而偏强(弱)的新观点。高原积雪异常会导致高原上空大气垂直运动的扰动,扰动传播到下游致使我国长江流域和西太副高所在区域大气对流运动发生变化。高原多(少)雪,夏季我国南方的偏南风增强(减弱),有利于水汽从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大陆输送,但到长江流域时,由于偏南风存在较强(弱)的辐合,江淮流域偏涝(旱)。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讨论了高原隆起前的早第三纪至现代青藏高原的7次抬升过程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理论分析了当时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1)高原隆起前的干热气候是由于隆起前全球地势平坦,致使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之故;(2)渐新世初高原的水平尺度达到了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大气环流从南北两极“两涡对峙”突变成地球三极的“三涡鼎立”,气候发生突变;(3)分析了2.5Ma时高原抬升到2000m这一重要临界高度后大气环流的一系列相应变化;(4)计算、比较了最大冰期地气系统能量平衡与现代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两个重要影响,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它们在亚洲冬季形成蒙古高压、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出现.青藏高原越高,其对大气的作用越显著,形成的蒙古高压、印度低压和东亚季风越强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高原动力作用使西风带波动增加,造成冰期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气候波动变大.青藏高原抬升和季风造成的化学风化增强还使大气CO2含量降低、气候变冷.因此,青藏高原隆起是控制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是大家熟知的事实,近年来更加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20年的研究已清楚表明,天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并不仅仅是大气运动所产生的,它们是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地圈和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李义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3):8145-8148
利用25年(1983.7—2008.6)的ISCCP D2云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总云量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高原地形特征、大气环流形势等作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确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8年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Tibet Plateau Experiment, TIPEX)当雄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的湍流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结合低空探空获取的温度随高度的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以及实验站干季、雨季不同时期的高原边界层发展规律异同;讨论了高原边界层厚度受高原地形的影响。得到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及高原边界层发展迅速,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2016,(1)
正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同时,这里也是科学研究的殿堂,冰川、积雪和多年冻土等冰冻圈奇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前往探究。高原的冰冻圈不仅孕育了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也记录着这里独特的气候变迁。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地形独特,对亚洲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被称作"气候的启动器和放大器",受到全球科学家的关注。人类对青藏高原的现代考察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有记载,20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与高原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适应西部开发和青藏铁路西时,本文对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青藏高原气候与高原(山)病情况做了概述,以了解高原(山)病的地域流行学,掌握高原各地区的气候等特点,对高原医学研究和高原(山)病防治有指导意义,有助于高原医学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9.
"昆仑-黄河运动"与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黄河运动"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不仅影响到了整个青藏高原,把高原面抬升至3000~3500 m,局部地区的山地上升到4500~5000 m的高度,导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影响大气环流型式,形成了东亚季风的现代格局.冬季风加强和夏委风减弱使得我国北方干旱化加剧,沙漠面积扩大,湖泊消退,亚热带植物从秦岭以北南撤到南方,而且使得黄土堆积范围得到扩展,黄土堆积速度加快.这次构造运动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然地理的现代格局.  相似文献   

10.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大尺度流场的热力适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使用1986~1995年7月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位涡方程进行了盛夏季节大气环流场对于青藏高原热源强迫适应调整的诊断分析.揭示了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是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持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是平衡正位涡的主要因素.加热还在高原上空形成负位涡,侧边界位涡通量收支的分析表明,西边界和南边界有净的正位涡向外输送,但小于东边界和北边界的负位涡向外输出,高原上空大气因而成为影响盛夏大气环流的负涡源.这也是青藏高原上空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环流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对东亚乃至全球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由于地表特征不同,高原不同区域地表热力特征也有显著差异.高原的东部边缘地表、植被和气象特征与高原其他区域明显不同,因此这一区域地表热力作用也与高原其他区域不同.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草原地表能量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玛曲草原冬季净辐射占入射太阳辐射的比例小于雨季,其差异主要由2个季节的地表反照率和湿度状况的差异引起.全年来看,净辐射大部分用水汽蒸发所需的热量.冬季由于土壤冻结加之降水稀少,净辐射主要用于加热地表和大气.雨季由于相对较高的气温、充足的降水及植被茂盛的生长力,净辐射主要用于水汽蒸发.在这一区域,降水的季节分布以及土壤的冻融状况对地表能量分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首次提出了青藏高原大气折射对地面精密测量影响的特殊性问题,论述了开展高原大气折射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特征,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于保护高原自然生态系统有着积极的意义.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高山植物生理特性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太阳活动强紫外线、X射线等短波射线强,对高层大气的影响强,对对流层大气影响不大,对天气和气候的作用微小;而太阳活动强时可见光、红外光等长波辐射减弱,对地球热辐射减少,使大气环流减慢。反之太阳活动弱时,使大气环流加快,两者从而使洋流发生改变,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改变,对短期天气影响不立即显现,而对于气候则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2017,(6)
正对于苍茫辽阔的青藏高原,人类始终知之甚少,这也正是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争先来到这里的原因。作者从青藏高原缺水、低温、多风以及强辐射的气候特征入手,介绍了高原植物的适应性状,展现了高原植物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016年夏天,我们一行五人前往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开展科学考察,为研究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的历史由来和演变采集化石标本。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10日-2月3日,汉中市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事件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本文对此次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气温异常偏低的天气过程,从气候和天气角度进行了成因分析。分析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高原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不断向北输送,为我市降雨雪天气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来源。二是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稳定,中亚到西亚地区的低槽或低涡稳定活跃,鄂霍次克海低涡稳定,南支纬向锋区强而稳定,即导致环流形势稳定,为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提供了大的环流背景;三是出于“拉尼娜”事件维持较强状态、北半球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少变、副热带和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异常强大和稳定少动等原因,使得冷暖空气交汇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形成汉中市的持续性低温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原特点修订后的对流指数公式,使用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的温湿参量,对2013年5月3—5日发生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1次强降水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分析,得出AIRS资料的多产品、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青藏高原上探空资料严重不足的缺点.K指数在MCSs发展过程中存在由大减小的特点,最大对流稳定度指数(BI)出现在MCSs的低值中心,并且低值中心随云顶亮温的低值中心移动;沙氏(SI)指数的低值区先于MCSs而形成,大致为0~5℃,说明在MCSs发展前高原大气就已出现热力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上述3个对流指数在MCSs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低值区,但低值中心并不重合,并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提示我们采取对流指数作为高原对流天气辅助分析预报信息时,需要综合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全球气候状况正经历着全球增温、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一些列变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气候变化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气溶胶和云相互作用因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水循环和能量循环有着重要影响而成为气候和天气预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缺乏对其辐射过程、与大气环流作用等的深入了解,也使其成为了不确定性最大的部分,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末次冰盛期(约2.6~1.9万年前)的气候为背景, 利用大气模式CAM4耦合陆面模式CLM4, 对青藏高原冰川规模扩大对气候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青藏高原冰川对北半球夏季的气候影响较显著, 除在冰川分布区引起显著的降温外, 通过遥相关作用, 还使得白令海峡附近显著升温。另外, 冰川产生的扰动会显著地增强南亚夏季风, 增加南亚地区降水。对比末次冰盛期与工业革命前时期不同气候态下青藏高原冰川规模扩大对气候的影响, 发现工业革命前时期的影响显著小于末次冰盛期, 说明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的影响与背景气候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原地形面积广阔,海拔1000m以上的高原占国土面积的58%。青藏高原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表现在: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下降,空气密度减少,含氧量降低;平均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年低温期长;长年冻土地带面积大,冰雪冻土层厚。气候干燥,降水量低,蒸发量高,日照辐射强,风沙尘大,紫外线辐射强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