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综合类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气候变化预测的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懋苍  高晓清 《科学》1994,46(6):43-47
  相似文献   
2.
汤懋苍 《科学通报》1957,2(11):342-342
作者把在500毫巴图上约在100°E以东180°E以西地区适合于下列条件的称为东亚的阻塞形势,这些条件是:(1)西风带分为两支,分支点与汇合点间相距最少为30°经度;(2)向东运行的速度平均每天小于5个经度;(3)维持时间在5天以以上。我们统计了1951—1956年6年中各月的阻塞形势出现的次数、维持天数(见表1)和每一次的持久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地震与水旱的地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懋苍 《科学通报》1995,40(19):1795-1795
我国地壳同时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印度板块表层的向北运移速度平均是6cm/a,此乃多年平均结果,对个别年可以相差很大.在板块加速挤压的年份,由于应力积累的加速,板缘地震就增多,这已是地震界的共识.于是板缘地震的多寡可以作为板块间挤压强度的一种指标.地壳的张合变化对大气运动会有什么影响?作者曾提出,当地壳受挤时地裂隙变小,妨碍地内流体(液或气体)上传.使地表层变冷,致使干旱少雨.本文的统计事实再次表明此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地表0cm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86个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1年历年各月地面0cm温度资料,在分析高原冬季,夏季和平均地表温度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温度总体表现为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函数,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高原地表温度第一载荷向量除南部小范围的负值外大部分地方为一致的正值,即第一空间尺度表现为整体的一致性,而第二载荷向量为南正(负)北负(正),即第二空间尺度表现为南北差异;第一主分量在近30年的变化中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即主要反映了高原主体偏北和东北部地区地表温度有显著升高趋势;而第二主分量的缓慢下降说明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表温度呈减小趋势。代表站温度变化表现出7~9年的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5.
用冬季地温分布预报汛期降水的工作,我们已经进行了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我们开始同中央气象台长期科协作,于3月份共同收集了各气象台站的地温资料,绘出了1984年11月~1985年2月1.6米地温距平图.将这些资料连同历史资料,输入汛期降水预报模式,于1985年3月底做出了1985年汛期(4~9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预报图(图  相似文献   
6.
天灾群发成因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可以说是本世纪中叶前后我国乃至全世界自然灾害最多的一年。自1971年秋至1972年夏,我国东部持续低温,寒潮频繁,农作物冻害严重。1972年夏季我国遭受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澳大利亚、印尼等东南亚地区旱灾亦严重,秘鲁等南美国家则暴雨成灾。同期,西北太平洋地震带强震活跃,自1971年9月至1973年6月的22个月中共发生7级以上的强震14次,频率之高为本世纪以来所未见。自1971年9月至1972年6月,从印尼到  相似文献   
7.
对地球大冰期成因的新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懋苍  董文杰 《科学通报》1997,42(7):723-725
地球在其4.6Ga的演化史中,共出现过7次大冰期.关于其成因,李四光曾提出过解释,文献对各种学说进行过概括,其共同点是:大冰期形成的最终原因乃地球上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之故.这些学说均无法解释距今2.2~1.0Ga间无大冰期出现的事实.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认为大冰期的成因不是太阳辐射的减少,而是银河系旋臂磁场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自古受地震、洪水、干旱等天灾之苦实在太深。与天灾作斗争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能事先预知它,但至今对天灾预测尚无成熟方法。我国各派学者数十年来会聚于“天、地、生综合研究”的旗帜之下,对天灾成因及其预测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体取得了如下共识:天灾是在天文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青海湖水位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懋苍 《科学通报》1992,37(6):524-524
自1958年开始有正式的水位记录以来,青海湖水位以平均每年超过10cm的速度下降。本文利用最近数十年青海湖及周围的水文气象和地震资料,对湖水位的变化及可能原因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旱-震-涝关系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可能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全国421个气象站1954—2003年5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历年逐月多雨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f值),结果表明:50年的f值平均为40%.f值的月际变化与东亚大陆强震有很好的相关.f值小的“特干月”有96%出现在≥6.5级开端强震前的0—12个月;震后的“强震活跃期”比“地震平静期”的f值平均要高出14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f值大于40%的时段,50年中共出现4次,均是东亚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强震的时段.最后对强震与降水相关的可能原因提出了一点看法,而且认为造成地震的“底劈作用”存在一个“准双月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