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抚育间伐对北美短叶松的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加拿大新布郎斯威克省自然资源与能源部1966年建立的天然林抚育间伐实验基地为研究对象,从3种疏伐强度(1.22 m×1.22 m,1.52 m×1.52 m,2.13 m×2.13 m)的样地和一块控制地中共采伐了154株树,胸径范围10~24 cm,研究抚育间伐(PCT)对北美短叶松的生长及材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疏伐强度从1.22 m×1.22 m增加到2.13 m×2.13 m,北美短叶松的死亡率从67.6%下降到32.7%。随着疏伐强度的增加,树干胸径、商品材树干高度和材积、树干削度、树枝直径均显著增加。3种疏伐强度中,只有2.13 m×2.13 m的疏伐强度对树高和树冠的尺寸有显著影响。PCT能增加无节材的长度,但对木材的密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东莞市植物园3个不同郁闭度生态公益林改造试验样地中,观测了11个树种气体交换与生长量指标.结果表明:相似环境条件下,在郁闭度不同的造林林分中单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无显著差异,而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则差异显著(P<0.05),郁闭度越大,蒸腾速率越小,水分利用效率越高;不同郁闭度的造林方式对林分的树高、基径和树冠等生长量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郁闭度越大,生长量指标越小.不同树种的光合作用与生长量的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光合速率与树种的生长量指标成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提示,在生态公益林的改造和营造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造林地选择和林分改造时疏伐的强度应充分注意林地的水湿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其次选择适宜光合能力的树种对林分改造的成败及其生态效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Ca~(2+)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水稻幼苗进行不同水平Ca2 + 处理 ,结果表明 :缺钙和加 0 75~ 10 5mmol/LCa2 + 处理对水稻幼苗的株高无明显影响 ;缺Ca2 + 会降低水稻幼苗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 ;加Ca2 + 能增加水稻幼苗根冠比和根系活力 ;加低浓度 ( 0 75~ 1 5mmol/L)Ca2 + 可增加水稻幼苗的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 ,促进水稻幼苗生长 ;加高浓度 ( 5 5~ 10 5mmol/L)Ca2 + 则降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 ,对水稻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外来植物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凋落叶对乡土植物的化感作用,本文以5种卧龙乡土植物为试材,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及盆栽土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05、 0.1 g/mL)的日本落叶松凋落叶水浸提液对乡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凋落叶水浸提液对5种乡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影响.1)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强度依次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车前(Plantago depres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浸提液对紫花苜蓿、草木犀及夏枯草种子萌发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浸提液浓度正相关;对披碱草及车前种子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2)浸提液对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强度依次为紫花苜蓿草木犀夏枯草披碱草车前.其中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及草木犀幼苗生长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对披碱草及夏枯草幼苗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作用,对车前幼苗的生长始终表现为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日本落叶松林下人工补植、增加植物多样性提出了营林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紫椴、黄波罗混交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世纪50~90年代在吉林省中东部生态区营造的紫椴、黄波罗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椴与落叶松(红松、班克松),黄波罗与落叶松(红松、山槐)混交较好.混交方式以4~6行窄带或块状(0.1~0.2 hm2)混交为宜.  相似文献   

6.
金沟岭天然和半天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长白山过伐林区特有的半天然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云杉(Picea jazo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混交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天然混交林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平均角尺度0.52,林木皆为团状分布;半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64,呈现中度混交特征;从胸径大小比数来看,林分中针叶树种具有胸径优势,尤其是云杉的胸径优势最突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则分化严重,生长处于劣势。原始天然混交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83,高于半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呈现强度混交特征;从胸径大小比数看,阔叶树种胸径优势明显,针叶树种中只有冷杉处于优势,红松和云杉都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省重点推广的L35、I-107、W-141、中菏1号4个杨树无性系为材料,对密度(417株/hm2)相近的3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株距×行距:3 m×8 m、4 m×6 m、5 m×5 m)杨树的生长及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的杨树树高和冠幅差异不显著,5 m×5 m配置杨树的胸径、胸高形数、单株材积要明显大于其他两种配置,3 m×8 m配置杨树的最小;5 m×5 m配置各断面的离心率要小于其他配置,3 m×8 m配置杨树最大。株行距差值越小,杨树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越大。在种植密度相近的情况下,正方形株行距种植更有助于杨树充分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幼苗生物量及氮含量对氮素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砂培法研究了一年生兴安落叶松幼苗生物量及氮含量对不同水平的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氮的增加促进了地上部的生长,尤其是在生长中、后期表现得更加明显;落叶松为适应低水平的氮而提前将物质向根分配.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高氮水平的落叶松幼苗生物量和氮含量均有所增加,低氮水平的落叶松幼苗则减少了生物量和氮含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2×2列联表的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红崖大峡谷景区内的华北落叶松群落(海拔1900~2300 m)乔木层进行了种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中的华北落叶松与其他物种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在一定海拔范围内和红桦、白桦竞争较为激烈,但在海拔2300 m至2400 m,华北落叶松占据绝对的生长优势,基本没有出现其他乔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群落重要值分析和径级划分方法,研究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的自然化趋势及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和径级结构.结果表明:沿由下至上的坡位梯度,落叶松在群落中均占有优势地位(重要值0.376~0.461),红松在群落中占有次优势地位,且呈现逐渐增强趋势(重要值0.279~0.402),阔叶树在群落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重要值0.186~0.290),群落均呈现明显的自然化趋势.落叶松大径级林木比例减少(29.79%~11.32%),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68.08%~88.68%);阔叶树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18.18%~58.34%),小径级林木比例减少(81.82%~41.66%),没有大径级林木;红松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7.68%~15.00%),小径级林木比例减少(92.32%~85.00%),没有大径级林木.因此,应重视落叶松人工林下阔叶树与红松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为科学管理经营红松天然林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采用地统计学、方差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白河林业局的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海拔、坡位、坡向和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区内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变异系数为0.6,属于中等变异性,其空间变异特征最适合用指数模型来描述,且模型拟合度高; 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在0~4 230 m范围内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 运用普通线性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方法建立基于地形因子的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模型,预测结果显示,GWR方法较OLS方法提高了预测精度。【结论】红松天然林胸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空间异质性,且会因地形因子的变化而产生差异,其中海拔、坡向对胸径的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水层深度和水流速度对鼠尾藻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特定生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为考查对象,设计水层深度和水流速度的单因子实验和双因子实验,研究鼠尾藻幼苗对水层和水流刺激的适应情况。【结果】鼠尾藻幼苗特定生长率在水层深度为-0.3m时最高,过深的水层(水层深度为-1.5 m)不适合鼠尾藻幼苗的生长;特定生长率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水流速度为0.9m/s时最高,然后下降。鼠尾藻幼苗体内叶绿素a含量随着水层加深(0~-0.9m)而不断积累增多,但是随着水层继续加深而相对减少,且其在低水流速度下含量较高,随着水流速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结论】较浅的培育水层和适度的水流速度条件对鼠尾藻幼苗生长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强度遮阴条件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不同器官碳(C)、氮(N)、磷(P)积累、分配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探讨杉木幼苗在不同遮阴条件下的C、N、P元素积累及分配的响应策略,揭示遮阴处理对杉木幼苗C、N、P元素变化规律的影响,为杉木苗木繁育、林分光照环境调控管理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当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遮阴方式设置5个遮阴梯度,即0%(对照,不遮阴)、遮阴强度40%(透光率60%)、60%(透光率40%)、85%(透光率15%)和95%(透光率5%),持续观测1 a。试验结束后测定幼苗株高与地径增量、各器官生物量、根冠比、各器官C、N、P含量、积累量,并分析C、N、P化学计量特征(以C/N、C/P,N/P表示元素质量比)等指标。【结果】①随遮阴强度的增大,杉木幼苗株高增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地径增量则显著降低(P<0.05)。根、茎、叶及总生物量、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降低,茎、叶生物量比增大;②根、茎、叶中及总的C、N、P积累量随遮阴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大,杉木地上部分(茎和叶)C和N分配比例增加,而地下部分(根)C和N分配比例则降低。③杉木幼苗C/N和C/P变化趋势相同,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杉木幼苗各器官N/P低于14,表明杉木幼苗在不同遮阴下的生长受到N限制。【结论】杉木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对不同遮阴强度响应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加,株高生长加快,地径粗生长减缓,生物量分配倾向于地上部分,幼苗由“矮粗”逐渐转变为“细高”。但是过度遮阴不利于杉木幼苗的生长,导致幼苗生物量积累减少,C、N、P积累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不同基质组合和不同容器规格下紫椴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差异,筛选出适宜紫椴轻基质容器苗生长的基质组合和容器规格.以紫椴1 a生幼苗为研究对象,以珍珠岩、蛭石、玉米芯、腐殖土4种基质混合,混合比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_9(3~4);容器材料选用无纺布,规格分别为10 cm×12 cm,14 cm×16 cm,20 c m×20 cm.每种组合5个重复,放置空旷地自然生长.结果表明:V(珍珠岩)∶V(蛭石)∶V(玉米芯)∶V(腐殖土)=2∶1∶2∶3为最适宜基质组合;容器规格为14 cm×16 cm时,能够满足培养1 a生紫椴幼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用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3.8×105 、4.8×104、5.4×103 和2.3×103壳聚糖的溶液对辣椒幼苗进行浸根处理后移栽.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量壳聚糖(Mw 2.3×103 和 5.4×103) 浸根移栽辣椒幼苗能明显改善其根系的发育,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 且适宜浓度为0.5%和1%;而低分子量壳聚糖2%~4%浓度处理及高分子量(Mw 4.8×104和3.8×105)壳聚糖1%浓度处理对移栽植株生长坐果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日本落叶松冬季休眠期,采取冬季移栽的办法进行幼林抚育,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抚育效果,同时还为移栽大型树进行造林提供了苗木来源。1999年1月中旬,在庄河市明阳镇国营业场进行了日本落叶松移栽试验,树龄5-8年,树高5-6m,带土坨移植,造林后成活率达90%以上,生长速度高于一般造林。与1-2年生幼苗造林相比,缩短了成林时间3-5年。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死树情况、砍伐情况、乔木胸径、地面果实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格华箐猕猴冬季偏好在坡度20°~40°、郁闭度在60%~100%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500~3 200m;比较喜欢常绿阔叶林,喜欢的乔木平均胸径>20cm;喜欢远离人群(>500m)的生境;较为偏好离水源较近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采自山西芦芽山3个海拔高度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 chtii)年轮样芯建立差值年表,通过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单年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法,探讨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发现各个海拔高度的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均受到气温、降水因子的综合影响,且与降水因子的关系均较与气温因子的关系密切.机制上,生长季中低海拔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受到土壤干旱的限制,而高海拔华北落叶松受到低温的限制.随海拔升高,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与生长季降水因子的关系从正相关逆转为负相关.在本次研究设立的低海拔(1 972 m)与中海拔(2 237 m)采样点之间,生长季降水量增加从而跨越了其对华北落叶松生长限制的阈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工增强UV-B辐射的方法,研究了蚕豆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不同强度UV-B辐射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强度UV-B辐射使幼苗植株矮化达50%以上,叶面积减小,干物质量减少23.3%~61.49%;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其中叶绿素a降低幅度比叶绿素b大;0.25W/m2的UV-B辐射使蚕豆幼苗叶片的Fv/Fm、Fv/F0、φPSⅡ、qP等荧光参数值显著下降.根据结果推测,增加不同强度UV-B辐射首先导致幼苗叶绿素含量减少,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进而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最终导致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减少了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在本试验强度范围内,辐射强度为0.25W/m2时,其抑制作用最显著.幼苗植株的矮化及叶面积的减小是植物对增强UV-B辐射的一种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以生长分析及树干解析法,分析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种群从幼苗幼树至成熟个体的生长特点及规律.①总生物量的增长从幼苗期开始便呈幂函数增长,直至整个生长旺盛期.②最初几年的幼苗,具较高的叶生物量和较低的根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0%~60%和20%以下,最低仅6%~7%).和径向生长相比.幼苗高生长较快.③自然生长的2、3年生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3.499×10~(-2)和6.618×10~(-2)g/g·week),净同化率分别为6.310×10~(-2)和0.227(g/g·wee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