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节流口可调式减振器的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设计了一种节流口可调式减振器,阐述了该减振器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对其外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试验检验该减振器的性能,建立了阻尼力与步进电机转角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减振器设计合理,性能稳定,满足设计要求;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将该可调阻尼减振器应用于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可以获得良好的振动特性,改善车辆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非公路驾驶员座椅的乘坐舒适性,设计制造了一种基于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和磁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座椅,通过控制比例阀输入电压和磁流变减振器输入电流调节座椅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构建了座椅的振动特性实验系统。试验研究了激励频率、比例阀输入电压及磁流变减振器输入电流对座椅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座椅悬架的固有频率、位移传递率及加速度均方根值均随比例阀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减小;在高频振动区,磁流变减振器的输入电流对加速度均方根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将永磁体与传统弹簧并联做成一种新型减振器,克服了单一磁悬浮减振器大距离减振效果不好以及传统减振弹簧的适应范围小等缺点,并将该减振器应用与汽车驾驶舱减振系统中,通过mallab数值分析方法,对该减振系统的减振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比一般隔振系统更好的高频隔振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ADAMS环境下,开发出双筒液压减振器的虚拟样机,并研究了减振器强非线性。将减振器速度外特性试验曲线拟合为速度外特性不对称非线性迟滞环,取代了常规减振器建模中的速度外特性不对称双线性化模型。采用实际减振器的几何参数、物理特性以及动态约束,经动态仿真分析表明,数值仿真与台架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因此,该减振器虚拟样机建模是正确的,可以减振器优化设计和整车性能匹配改进提供开发平台。  相似文献   

5.
针对汽车悬架液压减振器建立了由路面不平度激励模型、非线性悬架振动模型、考虑温度影响的减振器阻尼力试验数据模型、减振器热动力学模型子模型组成的耦合动力学效应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减振器阻尼力特性试验数据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非线性阻尼力试验模型,利用减振器发热特性试验数据辨识了减振器热动力学模型参数.利用所建立的耦合动力学理论模型预测了减振器温度上升动态过程,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减振器的热机耦合效应在高速行驶和较差路面条件下表现突出,而在低速或者良好路面条件下不明显;行驶车速、路面等级、环境温度与减振器周围空气流动速度、悬架非簧载质量、减振器壳体换热面积对减振器发热平衡温度高低具有很大影响,而悬架等效刚度、簧载质量和减振器壳体比热容参数对之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车辆滑柱式减振器活塞杆侧向受力分析及应力测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轿车后悬架系统力学建模,推导了双筒减振器在车轮平面和车轴平面内的受力计算公式,并结合试验数据和实验参数对后悬架进行受力分析,从试验和系统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减振器出现偏摩现象的原因有;车辆装配后,减振器活塞杆不严格垂直而产生附加动载荷;道路不平和车速较高时,冲击过大而使减振器活塞杆产生突加弯曲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后者是导致减振器出现偏摩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织机用新型高阻尼减振器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织机用高阻尼减振器的工作机理、产品性能及试验应用。运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橡胶配方和胶圈形状,并用ANSYS软件对减振器的参数作了优化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非线性金属丝网减振器进行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工程实践应用的减振器非线性数学模型。对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减振器的数学模型能够反映减振器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叶片式减振器的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了叶片式减振器的液压模型.结合对试验台结构非线性的分析,提出了一套对叶片式减振器示功图试验曲线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对处理结果进行多项式拟合,可以识别出该减振器的液压参数,不同温度的减振器试验数据和利用拟合参数的计算结果对比,证明了所得参数的有效性;这些参数为该减振器的工艺改进和可控性改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种电磁阀控制的阻尼连续可变减振器,阐述了该减振器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对其外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试验检验该减振器的性能,建立了阻尼力与输入电流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减振器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将该可调阻尼减振器应用于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可以获得良好的振动特性,改善车辆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计算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具有吸声系数高、吸收频带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噪声控制的各个领域。根据马大猷的微穿孔吸声理论,总结了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吸声原理,并用基于此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在低频、中频驻波管中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采用微穿孔板吸声结构,进行汽车发动机隔声降噪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具有良好的降噪功能。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的初步研究,为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消振元件──可用于消除变频振动的液压式固有频率可控动力消振器。介绍了该消振器的原理、动态特性、动刚度的计算和实验曲线以及固有频率和油区的关系曲线。进行了手控变频消振实验。结果表明,该消振器对于变频振动具有令人满意的消振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粘弹性材料的分型本构关系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截面呈指数规律变化的梁类粘弹性波导吸振器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其进行力学分析,导出了粘弹性波导吸振器能量耗散量与波的频率、材料参数、结构参数等之间的关系方程.仿真结果表明,粘弹性波导吸振器有良好的减振效果,特别是对于中频和高频,效果非常理想,而且对波导吸振器的长度要求很低.  相似文献   

14.
吸振器是振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汽车NVH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发现在特定频率下,由于频率耦合产生了较大的轰鸣声。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整车的车内噪声测试,确定了安装吸振器的位置。然后,基于振动理论建立吸振器数学模型,推导出单自由度动力吸振器的解析解,并采用Lms.Test.lab和MATLAB软件对吸振器质量参数进行设计。并通过有限元进行初步验证和优化,根据计算结果,制作动力吸振器并应用于某车型的研发中。整车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安装吸振器后,汽车振动噪声皆有了显著改善,整车的NVH特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舰船的艉部振动与动力吸振器减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舰船艉部振动的特点与动力吸振器的应用;讨论了经典动力吸振器和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理论,并将其扩展到弹性系统和多频、多模态动力吸振的可能性。应用实例表明其在舰船尾部振动减振应用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对基于涡旋谐振环的AMC结构引入介质损耗,得到了一种“完美”吸波体,实现了单一频点2 GHz下较强的窄带吸波;然后加载集总参数元件拓展吸波体的频带宽度,在低频超宽带1.7 ~ 2.2 GHz范围实现了90%以上的吸收率,并对其吸波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宽带吸波体敷设到开缝腔体内壁上抑制腔体谐振,解决了屏蔽腔体的高谐振问题,开辟了超材料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大型高频煤泥筛动态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型高频煤泥筛的动态特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GFS2445型曲面筛实体模型,分析了筛机的固有特性和动力响应。结果表明:该筛机低阶模态分布较为集中,属刚体振型,运动形式为平动、转动、沉浮运动;高阶模态属扭转弯曲,频率均较高。在24 Hz频率下筛机各项动力学响应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筛机最大Von Mises应力远小于钢板的疲劳屈服极限,不存在应力集中破坏断裂现象。该研究为大型高频煤泥筛的设计改进及动态强度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结合减振器正向建模与关键参数计算反求的建模技术研究.根据有限元与最小二乘法结合的思想,建立基于大挠度变形的正向阻尼特性模型,并分析得出影响减振器工作特性的关键阀片参数;在减振器阻尼特性曲线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计算机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误差为目标函数,减振器阀片关键参数为待求参数的反求模型.最后采用遗传算法辨识出对阀片变形的关键参数,使优化反求后的参数模型能与试验特性良好吻合.论文提供的方法可以在减振器内部重要参数未知的情况下,对减振器进行参数优化设计,为调试减振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交系大鼠DNA指纹图和微卫星DNA多态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动物常规生化标记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蛋白质的变化来推测相应的基因的变化 ,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DNA指纹图和微卫星DNA是对遗传物质DNA的直接监测 ,比生化标记更准确、更可靠 ,更直观。实验中选取国内常用的SHR、SHRSP、WKY、F344、RCS、LEW等 6个近交系大鼠群体 ,采用DNA指纹图和微卫星DNA技术对 6个近交系大鼠群体进行DNA多态性分析 ,以期筛选出具有精确可靠、快速简便、灵敏性高的遗传监测方法。结果 :(1)DNA指纹图①在 4 0kb— 2 3 1kb之间各组的平均图带数在 14— 19条 ,同一群体不同个体间的相…  相似文献   

20.
火炮身管振动吸振的原理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小炮口振动,提高射击精度,提出了采用“吸振”措施消减身管炮口振动的思想。应用假设振型法,对炮口有无吸振器情形下炮口的响应进行了一般分析,并考虑了后座复进运动,建立了吸振的数学模型,初步证实采用吸振是可以抑制炮口振动的。模拟射击实验证明,在炮口处安装吸振器后,其振动幅值消减50 % 。理论研究还表明,虽然火炮身管振动的频率成分丰富,但其主要成分为一阶频率,吸振器的设计必须依此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