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江波 《科技信息》2009,(14):334-334
目的:初步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方法。材料与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采用对比剂团注示踪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对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36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探讨形成高质量冠脉图像的最佳成像方法。结果:36例共108支冠状动脉中,图像质量优者84支(77.7%),良21支(19.4%),差3支(2.9%)。结论:心率的快慢与稳定是影响图像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各种后处理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清晰、直观、立体地显示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
心脏心肌功能的判断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心肌存活属于可逆性心肌损害,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获益。存活心肌的检测,区分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心肌损害,具有决策价值和预后价值。通过回顾近年来单光子心肌断层显像(SPECT)评价心肌存活的各种方法以及对比研究,以综合阐述SPECT对心肌存活评价的价值和最新进展,并对SPECT的未来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MSE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有586支冠状动脉被评价,其中有钙化的血管283/586(48.29%)支;检测有意义的狭窄(≥50%的狭窄)214/586;直观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连接情况及其与心脏各房室的关系;可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伊伐布雷定是高度特异性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I f通道)阻滞剂,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If电流降低窦房结节律,由此减慢心率,而对心内传导、心肌收缩力、左室收缩功能或心室复极化无影响。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伊伐布雷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预后有明确的改善作用,对快速型窦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现对伊伐布雷定在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心力衰竭和不适当性窦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芪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顿抑心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10例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针每次30ml静滴,1次/d,连用3周。结果再灌注后心肌均表现不同程度顿抑现象,两组顿抑程度并无显著差异(P〉0.1),但随着时间推移追踪观察发现治疗组顿抑心肌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对溶栓后再灌注心肌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可提早恢复顿抑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对3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同时在1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 10例患者共40支血管无狭窄;7例患者12支血管无法评价,可评价16支血管当中10支有狭窄,6支无狭窄;3例患者共12支血管完全无法评价;300例患者共1 200支血管当中,785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415支血管无狭窄;320例患者当中15例检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和筛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碳-11标记的匹兹堡化合物B(11C-PIB)正电子放射断层摄影术(PET)显像的特点,评价MCI患者11C-PIB PET脑显像的临床价值,严格筛选3组受试者:MCI患者8例,阿尔茨海默病(AD)对照组6例,健康对照(HC)组7例。每位受试者均采用连续动态采集程序采集脑PET图像。通过视觉分析各组受试者的图像,总结成像特点。采用感兴趣区域(ROI)方法划取大脑皮层各叶和皮层下核团,得出各个脑区不同时间点的标准吸收值(SUV),根据SUV绘出时间-放射性曲线。并选取45min时间点的SUV,计算出45min时各脑区与小脑的SUV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MCI组中一部分受试者PET图像特点与HC组相似;脑内放射性清除较快,而另外一部分受试者的脑内放射性清除则较慢。将MCI按照显像结果分为AD类似组及HC类似组进行分析后发现,AD类似组与AD组之间的清除率及脑区/小脑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D类似组与HC组之间的结果比较类似于AD组与HC组的比较结果。HC类似组与HC组之间的清除率及脑区/小脑比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C类似组与AD组之间的结果比较则类似于HC组与AD组的比较结果。11C-PIB PET脑显像在不同MCI患者脑内的显像特点不同,因而有可能成为判断MCI预后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MSCT对42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予以评价,分析其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索.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3.3%(35/42).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较可靠的冠状动脉评价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CT表现,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90例CT冠状动脉成像中,56例冠状动脉呈粥样硬化,26例钙化性斑块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前降支病变25例,左回旋支病变14例,支架术后21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筛查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苏木素碱性品红苦味酸(HBPF)染色对诊断缺血/再灌注心肌缺血缺氧程度的价值.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缺血15min,再灌1h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用HBPF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同时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HBPF染色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1h心肌明确显示心肌细胞红染呈灶状分布,而HE染色无改变.结论HBPF染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1例为试验组,40例不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s-CRP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试验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高于对照(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hs-CRP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及影像学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07月至2015 年7月间的 102例孤立性肺结节(SPN)病例,搜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在102例病例中,70例确诊为肺癌,32例为良性病变,男 46例,女56例,平均年龄(58.0±11.5)岁,结节标准化摄取值(3.70±3.54)(SUVmax值),均经病理学诊断或者随访3年以上;18F-FDG PET/CT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精确度分别为88.1%、85.7%、87.4%,SPN为肺癌结节中,年龄≥55较年龄<55 的明显多,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良恶性结节中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N有无分叶、毛刺、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在良恶性结节诊断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DG糖代谢比值(T/NT)良恶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102例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及影像学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研究分析,表明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对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18F-FDG PET/CT可为无法获得病理结果患者提供理想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和胆红素(Bil)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以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85例患者为CHD组,并将其分为单支和多支病变组,根据血尿酸和胆红素浓度与36例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CHD组血清uA、血清总Bil(TBil)、直接Bil(DBil)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血清UA和Bi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尿酸和胆红素水平可能是反映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可间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PET是继CT和MRI(核磁共振)之后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的影像技术,其全称为: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PET。它是当今最高层次的核医学技术,也是当前医学界公认的最先进的大型医疗诊断成像设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心脏病,它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国内外学者都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概述其相关危险因素,同时探讨可变的危险因素的干预方法,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显像相位分析技术在评价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tis,VMC)患者左室非同步性及心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确诊VMC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进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图像经常规处理重建后应用专用软件(cedars quantitative gated SPECT,QGS)分析,获得相位标准差(phase standard deviation,PSD)、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PHB)、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VMC组与HC组相比,PSD、PHB、EDV和ESV显著升高(P<0.05);LVEF显著降低(P<0.05);PSD或PHB异常的心肌炎患者左室功能明显低于PSD或PHB正常的患者(P<0.05)。结论:门控心肌显像相位分析技术能有效地评价VMC患者左室非同步性,并为可能发生心功能受损的VMC患者提供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危险因素,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168例,按有无2型糖尿病(DM)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onDM组),对其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冠状动脉受累血管及严重程度DM组比nonDM组显著高(P〈0.01)。临床危险因素: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GHbA。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DM组比nonDM组高(P〈0.05),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 A1)DM组比nonDM组显著低(P〈0.01),且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两组年龄、体重指数(BMI)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除糖尿病外,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特征。结果13例患者CT表现小结节影12例(92.3%),其中8例HRCT显示小结节近侧端有“Y”字型或线状高密度影;支气管扩张11例(84.6%);空气潴留征6例(46.1%);肺间质纤维化3例(23.0%);多形态病变7例(53.8%)。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HRCT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医学影像技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信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医学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PET/CT作为一种新兴的诊断技术,同时具备PET和CT的功能与特征,对癌症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PET/CT的双模态特征,使传统的用于处理单模态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PET/CT的图像处理。PET/CT双模态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