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日本的东洋史研究,中国史占绝对多数。回顾东洋史研究,是按王朝和地域确定研究范围;文学的两大中心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有着不同的治学风格;对中国各时代的研究都有代表性的学者涌现。最近证实个别问题的研究较多,题目多种;人们关注新发掘的资料;中日历史学界考察、交流情况越来越多。日本除了在大学增设东洋史专业教育外,还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刊载东洋史的学术刊物陆续涌现。  相似文献   

2.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属于"支那史"、"东洋史"的分支;冈仓天心的中国美术研究较明显地带有军国主义思想的印记;即使比较纯粹的学术研究的大村西崖等采取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将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准确地判断中国美术品的价值和地理分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为日本掠夺中国珍贵文物资源奠定了基础。由此,从日本的中国美术研究亦可窥见日本侵华的图谋。  相似文献   

3.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骈人、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8会议室举行(图1)。会议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北京大学理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学学科史"研讨会于2009年12月24日在承泽园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官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负责人、"中国化学学科史研究与编纂"项目组主要成员、有关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及研究生共31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界关于朱舜水的研究,迄今已历百年.特别是1986年12月日本九州历史资料馆分馆柳川古文书馆将"安东家史料目录"公诸学界以后,朱舜水在日本的书简、笔语等新史料陆续被发掘,随之引发另一波研究热潮,在量与质的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日本的朱舜水研究集中在以下六个领域:德川光国与水户学的发展;朱舜水的学艺;朱舜水的乞师活动;朱舜水的思想与日本儒学史之发展;明末遗臣与人物交流;朱舜水对中日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能海宽是日本藏学研究的一名先驱者,也是最先提出“西藏探险”的日本人。利用第一手日文资料,对能海宽的入藏活动夏其对日本藏学方面的贡献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地方之间的关系史,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日本藏学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从热带林的减少和森林资源状况两个方面,对日本与中国自然环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林问题上,日本应减少进口热带林木材;中国必须重视现存热带林的保护、恢复和更新。在森林资源状况方面,日本应加强人工林的管理,提高国产材的利用率。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很低(13.7%),木材消费量则很高。当务之急是,提高林业用地利用率,继续开展全国范围的植树造林,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沙漠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9.
王志军 《今日科技》2006,(12):13-13
日本一直提倡科技进步,非常看重科技研究开发,政府投入相当大。日本文部科学省,下设科学技术学术政策局、研究振兴局、研究开发局。此外,日本科研机构、大学和地方振兴科技的组织也非常多,有科技振兴财团、产业活性化中心等,和他们交流多的话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中日科技交流历史较长,项目也比较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从日本获得了很多技术的信息,日本松下在中国建立市场,吸引大批技术人员。随后企业大批进入中国,以各种形式进驻我国的日本企业有35000家,有10万人在我国工作,为我国解决了920万人就业。当然,日本在中国也得到了更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非常繁荣,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小说、乃至当代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这段翻译史非常值得研究。在借鉴翻译文化学派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比较法,对日本近现代小说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进行研究,这将在近现代中日文学交流史、译介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立或全国性的科学机构和组织的历史研究与编撰,是存史、资治和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科技发达国家倍受重视.如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专设历史委员会,编辑出版有探讨该中心历史的专门刊物;俄国科学院有专门的院史研究机构,发表了大量著作;英国皇家学会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科学团体,该会出版有两种该会历史刊物,有关的研究著作更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总结和比较了中国与日本国债的种类构成、发行方式和还本付息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早日建立起一个“发行市场化、品种多样化、券面无纸化、交易电脑化”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1月3~6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浙江大学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200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与国家文科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商定,在近年召开一系列小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研究解决宋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浙江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建国后,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地方史资料,为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五六十年代,国内区域史论以乡土教材为主。八十年代以后,这一分支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在省区研究还是城市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亦存在研究对象在区位,范围,专题方面的失衡和理论建树较为薄弱等局限,必须加以改进,方有利于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当前日本最大的国家级公共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推动产学官合作研究和成果的发布、普及活动,进行工业科学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高技术的研发,为提高国家未来的产业竞争力做贡献。研究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的发展,特别是其现行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2):249-249
2011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8会议室举行(图1)。会议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北京大学理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部分成果,高度肯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许院士说,“北大理科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北大理科史不仅是北大校史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整个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研究员,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北大物理学院赵凯华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分享了自己对北大理科史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温公颐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论涉及一般原则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其中,一般原则主要包括"贵有创见"、实事求是和发展的观点3个方面。具体方法主要有比较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等。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近代以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简单比附这一思路与方法的有力矫正。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个性气质、主观心理、传统文化、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崛起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周作人对日本的民间文学艺术、民俗风习、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极为偏爱和依恋。他对日本民族和日本民俗文化有独特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甚至“超出日本人之上”。他对研究对象倾注着浓厚的兴趣和喜爱,善于在中日文化的比较、印证与反思中阐释其历史联系,其研究著作喜欢采用文学笔法,在闲适的谈话中作出自己的情感评价。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26日至30日,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及港、台地区的共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9篇,将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20.
劳埃德和席文合著的《道与名》一书中提出的"文化簇"概念,其意义不同于此前人文学者们使用的同样短语,是一个研究科学史的新工具,它超越了科学智识史、建制史和社会史之间的分野,对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尤有意义。北京大学任定成讨论班成员已经将其用于宋代医学知识扩散、秋石史、斗蟋史、针刺镇痛机理研究史、中国现代制碱技术史、中国科学化运动史和中宣部科学处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