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海西州太阳能光伏发电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太阳能发电在青海电网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本文通过对海西太阳能资源、土地、交通、电网、电力需求、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14,(23):76-77
荷兰建成全球首条太阳能自行车道 荷兰近日启用全球第一条将太阳能转换成能源的自行车道。这条道路位于荷兰北部城市克罗曼尼,是由含有太阳能电池的模块建成,能将太阳能转换用在街灯、交通信号灯或让附近民宅使用。  相似文献   

3.
<正>荷兰13日启用全球第一条将太阳能转换成能源的自行车道,并将对民众开放。这条道路位于荷兰北部城市克罗曼尼,是由含有太阳能电池的模块建成,能将太阳能转换用在街灯、交通信号灯或让附近民宅使用。该太阳能自行车道长约70米,在水泥板里嵌入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并输送给电网。而道路最外层是起到保护作用的保温玻璃层,外层路面是透明的,以保证阳光可以射入,但也相当坚固。  相似文献   

4.
<正>荷兰近日启用全球第一条将太阳能转换成能源的自行车道。这条道路位于荷兰北部城市克罗曼尼,是由含有太阳能电池的模块建成,能将太阳能转换用在街灯、交通信号灯或让附近民宅使用。该太阳能自行车道长约70米,在水泥板里嵌入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太阳能转化成电,并输送给电网。而道路最外层是起到保护作用的保温玻璃层,外层路面是透明的,以保证阳光可以射入,但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技》2006,(7):66-66
三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集智能交通(ITS),交通机电工程,电信增值业务,公共安全应急指挥平台,行业软件研发,系统集成,通信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光伏系统城市与道路照明等工程服务为一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6.
2004年8月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门门前,新竖起一个头上有顶“帽子”的人行横道信号灯,吸引了过往游客的眼球。这是北京市首个太阳能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在现场你可看到,这个信号灯高有3米多,顶上能够吸收太阳能的光板显示着它的与众不同,它靠阳光的能量就可保证信号灯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7.
2007年5月8日,瑞士一艘双体全太阳能动力船在成功完成横渡大西洋的航海计划后抵达美国纽约,这是世界上第一艘不用一滴燃料仅仅依靠太阳能就实现穿越大西洋壮举的动力船。2006年10月中旬,瑞士联邦总统米什琳·卡尔弥-瑞(Micheline Calmy-Rey)在巴塞尔将这只太阳能动力船命名为“太阳21号”(Sun21),她称赞此项计划为“未来机动交通的榜样”。而“太阳21号”也已经证明,  相似文献   

8.
在公路隧道的运营费用当中,照明占了很大的比例。本文介绍的公路隧道照明系统是采用节能环保的太阳能LED照明,使用基于CAN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对隧道交通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6,(5):33-33
“十一五”期间12个方面重大科技需求;90%交通信号灯实现智能协控;太阳能照明灯超过5万盏;废旧轮胎回收率提高到70%;引进5家以上文化旗舰企业。  相似文献   

10.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我国交通,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研究在低成本内对空气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测,做到提前预防,课题结合PM2.5污染颗粒物的特征提出一种太阳能式多功能空气检测方案.该方案采用智能跟踪太阳能高效发电,通过单片机对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并采用显示器显示温湿度值、PM2.5数值与变化曲线,LED灯提示不同空气质量状态.系统将数据通过EM310模块远距离传送至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因特网技术实现对空气质量进行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11.
压电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绿色能源技术,在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随着智能道路的发展,压电技术在公路中的应用日渐成熟。本主对于压电技术在智能道路中的应用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压电能量收集系统和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及交通监测技术,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压电技术进行能量收集储存为周边设施提供所需电能以及监测交通流量和混凝土内部结构是否有损伤等数据,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增加道路使用时间。对压电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适当的建议,使压电技术能够更全面、更高效地应用在道路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电子收费(ETC)通道设置的必要性,研究高速公路收费站路段的交通流能耗模型。【方法】在元胞自动机NaSch交通流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单向单车道的收费站路段提出交通流的能耗公式,并数值模拟周期边界条件下车辆在收费站的滞留时间对交通流能耗的影响。【结果】车辆在收费站的滞留时间越长,道路上交通流的能耗值越小,对应的流量和平均速度也越小,交通堵塞现象就越早发生;人工收费站路段的交通流能耗比电子收费站路段的交通流能耗值小。【结论】人工收费站路段比电子收费站路段更容易发生交通堵塞现象。  相似文献   

13.
温坚  田欢欢  康三军  薛郁 《广西科学》2010,17(3):227-231
在周期边界条件下,通过引入确定(随机)减速过程中动能减少的车辆分布,研究单一交通流元胞自动机Fukui-Ishibashi模型(FI模型)的能耗问题.研究发现,FI交通流模型的能耗在最大流量处发生不连续的变化,急剧减少趋近零,其左右各存在交通能耗极大值.在最大流量处,确定(随机)减速过程中动能减少的车辆分布最小,交通能耗随着车辆最大速度的增大,车辆长度的增长和随机减速概率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FVD)模型,通过考虑期望间距,提出了一种推广的车辆跟驰模型,即扩展的全速度差(extended FVD,EFVD)模型;并给出能量耗散的计算公式,对EFVD模型的能耗进行了研究。信号灯车队启动问题的模拟结果表明EFVD模型的启动延时时间和启动波速均在允许的范围内,加速度较优化速度(optimal velocity,OV)模型和FVD模型略小,且加速过程更贴近现实情况。车队刹车问题的仿真结果表明EFVD模型不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减速度问题。通过车队碰撞问题的模拟,可知EFVD模型模拟的车头距大于车辆长度,避免了车辆的碰撞。车流扰动问题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期望间距的影响可以增强交通流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交通阻塞。能耗仿真结果表明,EFVD模型的能耗比FVD模型的能耗小。  相似文献   

15.
莫业柳  时伟  薛郁  唐铁桥 《广西科学》2008,15(4):389-395
从提高车流的稳定性和降低车流能耗的角度,考虑多辆车相对速度的总体阻尼效应,提出一种多重"向前看"多速度差交通流跟驰模型(MRVOV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几种典型的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及能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充分利用前方车辆运动信息的情况下,MRVOV模型能较好的反映现实交通的跟驰效应,仅仅考虑前方较少车辆对当前车的影响,就可以增强车流的稳定性,降低资源浪费,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频率非选择性瑞利衰落信道中,具有不对称业务特性的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能效问题,其中两个源节点在不同信息发送速率情况下,借助全双工中继节点进行消息的互通。基于解码转发中继策略,在瑞利衰落信道环境下,将能效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递进式两阶段优化子问题:首先固定传输时间,优化各个传输节点的发射功率;再对传输时间进行优化,从而给出能效优化问题的闭式解。基于此解,提出一种最小化系统总发射功率的节点功率控制和传输时间分配的联合实现算法,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源节点具有不对称业务情况下,所提算法具有能效性能优势,并随着业务不对称度的提高,能效性能优势越加显著,在强不对称业务情形下,比“仅发射功率控制”算法可节约60 dB总发射功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异构网络中,以优化系统能效为设计目标的动态流量卸载。综合考虑了用户移动性和业务动态性的影响,利用动态规划理论对异构网络中的流量卸载问题进行了建模分析,将系统能效在连续时间上的优化问题转化成多阶段决策的最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延时流量卸载的思想,利用动态规划的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系统能效优先的动态流量卸载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的流量卸载算法相比,提出的动态流量卸载算法能有效地提升系统的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中国近年空气与水的污染情况及对人们健康与全球室温效应的影响。介绍了中国能源(燃料、清洁交通能源、清洁再生能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与国外的开发情况相比较,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元胞自动机NaSch交通流模型,提出弯道交通流的能耗公式.在开放边界条件下研究不同弯道曲率半径、弧长、摩擦系数等因素对各种能耗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影响因素情况下,对应的各种能耗随进车概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安全能耗总是最小的,趋于零;弯道的曲率半径和摩擦系数越小、弯道弧长越长,出现能耗平台的临界进车概率点越小,...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至2020年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由此导致了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同时也加重了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应用IPAC-AIM/Local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在确保广州市客运交通需求正常增长的前提下,研究了以个体交通为主导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两种发展模式,对未来能源需求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整交通出行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够显著减少能源需求,是保障能源安全和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