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鸿  徐国兴 《海峡科学》2007,(3):50-51,54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来自脉络膜血管的病理性新生血管侵入视网膜下腔形成.CNV可发生于许多眼底疾病,可引起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继而可形成瘢痕,造成黄斑部损伤,严重影响中心视力.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任何原因引起血管生成因子相对或绝对增多就会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在CNV的临床分类和形成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评价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112眼)AMD的患者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发病年龄为(62.0±8.4)岁;FFA图像显示112眼中,萎缩型85眼,占75.89%;造影早期玻璃膜疣呈透见荧光,晚期背景荧光减退;渗出型27眼,占24.11%,渗出型中有典型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0眼,隐匿型CNV3眼,瘢痕期4眼。结论:对AMD患者早期应用FFA检查有助于发现CNV,并显示其范围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532 nm激光的不同功率诱导棕色挪威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以探求成模率最高的激光功率。方法 将45只挪威棕色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15只,激光功率依次为400 mW、300 mW、200 mW,光斑直径100 μm,曝光时间100 ms,每眼光凝10~12个点。对各实验组大鼠激光造模后的第1周、2周、3周、4周行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眼底彩照可见激光诱导后的视网膜因玻璃膜的破坏呈现水肿状态;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功率200 mW的激光与300 mW、400 mW的激光诱导后第1~4周的渗漏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对比渗漏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3周和第2、3周的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视网膜破坏后结果紊乱,然后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最终趋于稳定,部分视网膜结构萎缩变薄。结论 200 mW、300 mW、400 mW的532 nm激光均可以诱导挪威棕色大鼠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其中300 mW的成模率最高,脉络膜新生血管于1周后开始形成,第3周达到高峰,第4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观察和血明目片对激光诱导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 是否具有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 8 周龄雄性 C57BL / 6 小鼠为实验动物。 CNV 小鼠进行 577 nm Nd:YAG 激光诱导( 能量 180 mW、光斑 100 μm、曝光时间 100 ms、光斑数 6 个) ,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日进行生理盐水与和血明目片灌胃。 对照组小鼠除激光诱导外,其余操作同实验组小鼠。 对照组与生理 盐 水 组 生 理 盐 水 灌 胃 10 mL / ( kg· d ) , 小 剂 量 组、 中 剂 量 组 和 大 剂 量 组 分 别 给 予 0. 34 g / ( kg· d ) 、0. 68 g / ( kg· d) 、1. 36 g / ( kg· d)和血明目片灌胃,在干预后 1 周进行视网膜电流图、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和脉络膜铺片新生血管染色。 结果 视网膜电流图结果显示各剂量和血明目片干预组的暗视 3. 0 反应 b 波幅值均高于生理盐水组( P<0. 05) ,且与和血明目片剂量呈正相关。 活体动物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显示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眼底血管渗漏程度明显轻于生理盐水组( P<0. 05) 。 离体脉络膜铺片测量新生血管面积结果与眼底荧光造影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 本研究从功能和形态两个方面证实了和血明目片对 CNV 小鼠病理损伤 CNV 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为下一步开展相关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眼挫伤后眼络膜、视网膜、视盘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中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眼挫伤患者进行眼底务管造影检查。结果:16眼视盘缺血性改变(g42.1%),视网膜震荡伤23眼(占60.5%),脉络膜破裂10眼(占26.30%),1例视神经撕脱伤。结论:FFA可显示眼挫伤后视盘、视网膜、脉络膜的循环改变,对眼损伤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特征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者150例,收集患者的病史、一般情况并记录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对入选患者进行FFA检测.记录患者眼底FFA的渗漏类型、渗漏点位置和渗漏面积等.治疗6个月后复查患者视力及眼底造影,统计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与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回访率88.00%.共81例89眼可评价为预后良好,51例56眼预后不良.患者年龄40岁、病程长、墨渍样渗漏或多病灶渗漏、渗漏点与黄斑中心凹距离近、渗漏面积大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Spearman法分析发现年龄与患者预后不良无显著线性关系(P0.05),而病程、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05).结论:中心性桨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不良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FFA诊断特征对患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致盲性眼病.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了, 尚无确切疗法.目前, 治疗多围绕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或消退而展开.光动力学疗法、激光光凝及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患者, 有一定的效果, 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制剂的开发改变了AMD 治疗的方法,使AMD的治疗出现曙光.因此有必要探求新的治疗方法, 开辟一条有希望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徐朝阳  刘安  金威尔 《海峡科学》2007,(3):14-14,62
目的评价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MD)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13例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AMD进行TTT治疗.光斑2.0mm,能量150-225 mW;光斑3.0mm,能量200-325 mW,照射时间60S.治疗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4个月,通过视力、全视网膜镜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5只眼视力提高,占35.7%,只眼视力稳定,占57.1%,只眼视力下降,占7.1%.FFA检查显示TTT治疗后1个月6只眼渗漏停止,占42.9%;2只眼渗漏好转,占14.3%,只眼渗漏持续,占42.9%;对渗漏持续的6只眼经多次TTT治疗后,渗漏完全停止.再次行TTT治疗者6只眼,占42.9%.治疗随访期间无明显治疗副作用.结论TTT治疗能使大部分高度近视患者的AMD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封闭CNV,使用安全,但激光治疗参数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构建长期微重力暴露所致眼部损伤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M4组和M8组)和对照组(N4组和N8组)。M4组和M8组采用30°尾部悬吊后肢去负荷的方法进行长期微重力效应的模拟,分别在造模4周和8周后,对相应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情况进行检查。采用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视网膜功能,采用OCT和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形态,同时通过小动物眼底成像系统进行眼底血管观察。结果 大鼠尾部悬吊处理4周后,其视网膜功能和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尾部悬吊处理8周后,大鼠视网膜功能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具体表现为ERG暗适应3.0反应振幅明显下降[(686.60±86.20)vs. (158.80±23.69)μV, P<0.05],VEP的P1波峰时值延长[(89.83±4.98) vs. (96.67±4.41)ms, P<0.05],OCT观察眼底可见其外核层变薄[(35.13±1.02)vs. (20.32±1.92)μm, P<0.05],眼底可见脉络膜血管血流增多。结论 SD大鼠尾部悬吊8周可以很好地模拟长期微重力环境暴露所致眼部损伤,可作为该现象发病机制研究较好的疾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疗效比较,分析阐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难点。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将41例(4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A组(20眼)行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B组(21眼)行睫状体冷凝术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观察1周内眼压及眼内情况,随访1年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A组眼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A组疼痛消失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P〈0.01)。术后1年A组眼压90%(18/20)正常,B组49%(10/21)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P〈0.05)。两组病例中虹膜新生血管均有减退,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0.05)。结论: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疗效更优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5例(36眼)进行前瞻性观察.其中男性7例7眼,女性28例29眼,年龄12~81、平均(53.2±11.4)岁.所有患者UCP术前6 d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UCP术后随访10个月,包括视力、眼压、疼痛等级、裂隙灯检查新生血管退缩情况、房水闪辉光度值测定、睫状体体积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UCP术后1 d仅表现为轻度疼痛.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变化.眼压缓和下降,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平均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65、11.438、16.927、7.685、13.311,P<0.05);但9眼在随访第6个月时眼压再次升高,联合降眼压药物局部应用后,3眼眼压降至小于25 mmHg,6眼眼压仍大于25 mmHg再次接受UCP,眼压逐渐降至正常范围.房水闪辉值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术后1周明显下降,至术后1个月时接近正常.术后第1周,31眼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完全退缩,但第6个月有4眼(眼弓蛔虫病继发视网膜脱离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眼)虹膜再次出现新生血管,接受第2次抗VEGF治疗.睫状体呈皱缩趋势,与术前基线相比,术后第1个月体积减小约5%,随后变化稳定.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结膜充血水肿(24眼,发生率66.7%)、前房积血(5眼,发生率13.9%)和前葡萄膜炎(13眼,发生率36.1%),所有患者无眼内炎、持续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眼球萎缩等.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UCP降眼压效果可靠并可反复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轻微,患者耐受性更好,因此可作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优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