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杭甬高速公路软土路基,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和有限元计算,分别对采用三种不同的土工格栅对控制地基沉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高速公路路基垫层土工合成材料的优选和加筋机理,同时指出了部分国产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的公路工程、建筑工程等工程项目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众所周知,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物的施工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建筑物的承载力不足并且十分容易出现建筑物沉降的现象,这就加快了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地基的出现,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地基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物的沉降并且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同时还具有施工成本低、施工方法简单并且快捷的特点。在当代的工程项目,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地基在路堤、海堤、房屋建筑以及围堰和油罐等等基础地基的加筋的过程中被广泛的应用。本文便对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作用机理、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布置形式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设计分析方法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析,从而详细的分析了土工合成材料加筋的设计过程及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双参数地基模型和土与加筋体之间的库仑摩擦假设,提出了相应的简化分析模型,考察了公路加筋路基的受力变形特性和相关参数对加筋路基施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路基沉降变形控制要求相同的情况下,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可使颗粒填料层厚度降低50%左右,筋材应变最大值出现于距对称中心1.5~2.0倍的加载范围内;在路基填料层厚度保持不变时,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可使路基承载力提高33%;在不考虑筋材的抗弯刚度时,加筋处理可使路基承载力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4.
方清泉 《科技资讯》2012,(19):55-55
本文介绍了土工合成材料的工作机理、使用方法及铺设工艺。通过实体工程的检验表明,土工合成材料在处理加宽路基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关于土与土工合成材料界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近几年来在土与土工合成材料界面摩擦特性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 ,特别是国外的研究进展 ,总结了关于试验设备、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取得的有规律性的成果 .对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接触面摩擦特性的试验研究工作对于我国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弄清土与土工合成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同时为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应用提供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6.
介绍土工合成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的发展简史 .分析土工合成材料的种类、特性、作用原理和功能 ,指出土工合成材料在设计、试验中的关键所在 .最后 ,指出土工合成材料存在的问题 ,以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土工合成材料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管运华 《工程与建设》2009,23(4):542-543
土工合成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道路建筑材料在道路建设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文章主要结合工程实例简要介绍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布和土工格栅)在路面裂缝防治及处理路基软土地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治理深圳河二期工程使用的土工合成材料种类多、使用量大、使用较规范,在1999年被国家经贸委、建设部、水利部评为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应用示范工程.本文对土工合成材料在深圳河工程中的应用设计进行综述,对应用过程中的体会作总结,期以提高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冉旭波 《科技信息》2011,(2):355-356
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最早的应用是路堤加筋,近几年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处理软土路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软土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地基破坏和过大的沉降和变形,需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和加固。将土工织物、土工网、土工格栅铺设于软土地基和路堤之间,加筋软基路堤,从而保证路堤的稳定性,在碎石垫层顶部分别铺设土工网处理软土地基基础,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0.
张业雷 《科技信息》2011,(12):I0322-I0323
土工合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路面的排水设施中,随着大量新产品新功能的不断出现,现有的规范标准已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新型排水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要求,因此土工合成材料的防排水性能和应用研究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本文总结了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排水设施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提出了排水土工合成材料施工方法,为施工单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储罐CFG桩复合地基按承载力控制的设计方法没有充分考虑桩间土和CFG桩的实际承载力的问题,根据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和CFG桩的变形受力特性以及储罐基础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沉降控制的储罐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根据复合地基沉降与不同加固深度和不同置换率的关系,按复合地基的允许沉降,确定某一经济可行的地基处理技术方案,并验算复合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从而实现优化设计,并通过工程实例应用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CFG桩的加固机理和竖向的应力传递特征。通过一个工程实例,验证了CFG桩的设计计算思路,分析弦线模量法和复合模量法在计算沉降方面的利弊,并与实测沉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弦线模量法比较适合关中地区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常规设计时,一般把上部结构与基础隔开,柱底固结,然后计算上部结构的荷载,进行内力分析与梁柱设计,但是,这与实际工程不符,地基、基础的刚度会影响到上部结构的内力.本文针对一个框架.筏板基础-Winkler地基模型来分析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考虑和不考虑上部结构与基础共同作用时柱子的弯矩和轴力、梁的弯矩和剪力及筏板的沉降与变形.结果显示:常规设计与考虑共同作用相比,常规设计时,上部结构边柱设计偏于不安全,中柱偏于浪费;对于筏板的内力与差异沉降计算值偏大,筏板设计偏于浪费.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层风化、水土流失等原因,隧道围岩极易形成风化土层,对浅埋隧道开挖沉降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利用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对这类土石混合体围岩的拱顶沉降因素进行具体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岩石含量、岩石最小粒径和最大粒径的增大,拱顶沉降量逐渐降低;随着土和岩石参数的下降,拱顶沉降量明显增加,进而得出拱顶沉降值的范围。最后结合隧道的实际工程情况,验证了该预测范围的有效性。本文对拱顶沉降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结果可为土石混合体围岩拱顶沉降预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上海饱和含水软土地层及地铁隧道维修保养的实际工况,提出了革新劈裂注浆的土层微扰动注浆治理方法.利用夜间地铁停运的积累时间,采用适合上海运营地铁隧道实际条件的简易设备和施工操作方法,在地铁隧道内部治理运营隧道的不均匀沉降,选取适合的注浆工艺、材料、设备和参数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注浆设计、施工的过程及其效果.结果表明,所用方法能够减少注浆对地层的扰动,对地层沉降具有良好的补偿效果,可以较好地治理运营地铁隧道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差异沉降控制问题,最新修订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提出了变刚度调平设计新理念.群桩基础变桩长、变桩距是变刚度调平设计手段之一.在7组变刚度物理模拟试验及ANSYS有限元分析3组数值模拟试验的基础上,用MATLAB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变刚度群桩基础沉降的计算公式,推导出物理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方程,对某高层变刚度布桩基础进行了沉降预测分析.实测沉降结果表明:变刚度沉降计算方法比《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更接近实际,可为变刚度调平设计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渭波  周磊  张四化  周同和 《河南科学》2010,28(9):1161-1163
针对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修编工作中有关复合地基沉降计算问题的讨论,基于郑州地区较完整的高层、小高层住宅楼及河南省体育中心等14栋建筑沉降监测资料,研究了复合地基变形计算中分层总和法模型参数的取值问题.分别采用地基处理规范方法和本文分析方法对刚性基础条件下复合地基工程沉降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和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可采用规范的"当量模量法"和上下分别计算附加应力系数的应力扩散法,其中的下卧土层沉降变形经验系数,可通过地区沉降数据回归获取,无经验时也可参考建筑地基处理规范.  相似文献   

18.
膨胀土路基沉降的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膨胀土路基沉降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等特点,以膨胀土的膨胀率、线收缩系数、初始含水量、工后沉降期始末的孔隙比变化量和固结度变化量、工后沉降期末的含水量等为基本变量,提出了膨胀土路基沉降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和可靠度指标的迭代计算步骤,并就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膨胀土路基沉降可靠度计算.结果表明按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原则设计的路基的工后沉降超过容许沉降的失效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9.
沿海地区平原水网区高速公路的软土路基,其压缩层范围与应力控制法确定的深度通常相差很大.而与应变控制法确定的厚度比较吻合.规范规定的应力控制比值与一些实际情况不符,对大宽度路基条件下的软基不太适用,导致用应力控制法计算出的沉降量比实际沉降大许多.文中结合工程实例,研究出现这一问题的机理,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纪文娟 《科技信息》2012,(7):142-142,12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持农村人居环境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的目的是以现有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情况,探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