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颛顼大帝和洪荒时代的北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颛顼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从远古中国北方民族生存状态的整体出发对历史旧籍作了反思性解读,认定这一文明起源于北方辽西,它的考古学背景应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与阜新查海遗址渊源甚深.  相似文献   

3.
瓦材的出现,使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用草料遮盖房屋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进,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探索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三峡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瓦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在西周时期遗址考古中发现有板瓦和筒瓦,但数量不多。历史从西周过渡到东周时期后,瓦材使用才逐渐普及和推广,东周时期的瓦材除了板瓦和筒瓦以外,另还发现了瓦当。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瓦材由西周时期数量较少到东周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反映出该地区古先民们在生活中对瓦材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从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等发掘的墓葬资料,可反映出三峡古人类的埋葬习俗(直肢葬、屈肢葬、能肢葬等),出土的随葬品可判断同时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宗教意识、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形态等,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真实地复原当时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5.
遥感--现代考古研究的第三只"眼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遗迹遗址遍布各地,仅依靠传统的考古方法和手段远不能满足我国考古工作的需要.而遥感技术大量运用到考古研究中,为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活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仅从遥感技术的功能特点简要地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考古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及其在考古研究中具体应用,其目的在于推动遥感考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考古的发展,一系列巴人文化遗址被发掘,文化遗物得以面世。湖北长阳香炉石等遗址出土了诸多的巴人甲骨,这不仅对于了解巴人的占卜习俗,深化巴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就是在中国甲骨学上的地位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鸟崇拜是人类原始图腾崇拜的普遍形式.距今8000~5000年的红山诸文化曾经有过十分发达的“神鸟“崇拜.在考古发现的遗物中有许多各类鸟形纹样、鸟形雕塑和以石、陶、泥、木、玉等材质制成的鸟形器和佩饰物.鸟是北方诸族萨满的主神或主要保护神,在北方古代游牧民族中鸟崇拜和鸟祖神话十分流行.红山诸文化的“神鸟“崇拜与北方民族的“鸟神“崇拜,特别是萨满“鸟神“有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崧泽占文化遗址是目前在上海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场所。遗址出土了许多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它们是当时的“上海人”就地取材制成的?还是从外地输入的?这是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对分析当时人类社会已发展到哪个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研究石器和玉器的岩石类型着手,结合上海周围地区的地质情况,提出是就近取材制成的看法。过去很少从岩石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古研究,通过本文可看出,岩石学分析对于考古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辽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在我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迄今在辽宁境内发现了代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初步建立了辽宁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序列。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10余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存和生活状况、人类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古人类的迁移、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根据这些材料探讨与旧石器晚期文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古史传说还是考古发现的事实都充分表明,黄土高原在中华民族形成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都曾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远古人类的家园中华民族起源于我国的这片土地上,这是我国科学家通过对在我国发现的大量古人类遗址和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而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是迄今在我国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相对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在这片地区,有迄今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古人类文化遗存。该遗址年代为距今180万年,遗址中发现有用火的遗迹,还有经打制的刮削…  相似文献   

11.
彭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141-143
洪山戏是流行于来安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对它的历史、音乐、表演形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此来展现这个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12.
"文明"一词渊源已久,中外古今哲人智士都赋予其丰富的涵义。我们可从"文明"来源词的语法、历史哲学的角度与人类学的角度以及从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侧面对"文明"概念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涵义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农业之间存在着长久而密切的相互联系.中国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悠久的农耕文明,同时,中国文化的演进也一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发展直到现代的都市农业,文化对农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如此深切影响都市农业发展并形成中西方不同的都市农业形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分析文化的基本特质,并从这四个层次分析文化影响下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多层次文化影响下,中西方都市农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特征.对于都市农业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可以为都市农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为农业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多媒体数据库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建立“红山化”多媒体数据库的目的和意义,建库的指导思想,信息源的选择范围,数据库的质量控制,数据库系统的功能设计以及建库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是国内神话学研究的一次专家座谈会实录。河南省的学者专家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关于“中原话有熊”的文明探源报告,就神话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如何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具有前沿探索性的诸多新观点和人文研究创新思路。如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视野大拓展,神话研究如何重构失落的历史,凸显民族文化精神,四重证据法的应用推广,以及如何建构跨学科的人文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种类多种多样。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并在随后的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商周青铜器作为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期的青铜器具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一直是青铜器研究界的研究重点,对其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商周青铜器纹样发展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大禹作为古代的圣王,在中国古史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人神叠合的传说人物,更重要的是,由他而形成的大禹精神、大禹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对封建国家的政治意识、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学艺术的审美等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大禹传说成为上个世纪诸多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百年大禹传说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发期(晚清至民国初)、争鸣期(20世纪20至40年代)、萧条期(50至70年代)、繁盛期(80年代以来)。未来,大禹传说研究如能从历史考证、神话解读、文化阐释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解构,则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