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异修辞的特点是辞面和辞内不吻合,具有离异性。辞面仅仅是言语现象,辞内才是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正因为这样,变异修辞具有含蓄美。也正因为辞内和辞面不吻合,它丰富的含义容易被歪曲。在对变异修辞的理解和欣赏中,应该充分借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语境,对其进行再创造,切忌受“实证”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修辞手段的运用是每一种语言都存在的现象,在具体的语义组合中,某些修辞手段的构成恰恰是利用了义位的某些隐含义素。词语的变异,往往就是隐含义素催生的结果,使语义在原有义和新增义的和谐与矛盾中显得更为新奇别致、富有吸引力,语言也在这种情形中鲜活起来。要想准确而恰当地把握发话者所表达的修辞话语的意义,就必须突破话语的表层,通过隐含义素直入其深层含义去理解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3.
英语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同形或近形异义词、同音或近音异义词,并被巧妙地融合在一定的语境中,使这种类同现象自然地涉及到词语的表层和深层意义,即一个词在句子中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可作不同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话里有话”或者“言在此而意在彼”,以达到幽默滑稽、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这就是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格——双关语(Pun)。  相似文献   

4.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篇教学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利 《科技信息》2008,(10):261-261
本文旨在分析语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偏重对词汇、句子等表层语言形式的分析,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篇教学跳出了语法与句子的格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使学生具有统揽全篇的能力,即语篇能力。语篇教学从整体入手,分析语篇的中心思想、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分析语篇的逻辑结构、特征、文体风格、写作技巧、写作特点、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修辞运用等。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从字里行间理解作者藏而不露的深层含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文从段落层次结构,学生参与教学和对教师的要求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能有效的将语篇教学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中去。  相似文献   

5.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层,发掘其深层含义,这是提高鉴赏水平,培养优良的阅读习惯,形成个性化阅读的必由之路。对潜语言的发掘可以通过修辞、反语言、标点符号、描写方法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语境和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语境使深层修辞与语法、逻辑内在地得到统一;语境还是辞面与辞里、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条件。修辞作为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是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目的的,若脱离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生存价值。语境是修辞之基础,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修辞内涵的展示,审美效果的体现,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中有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在英语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英汉语言中对这些特性看法总体相同,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大多数动物词或词组含义都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意义相反。它所反映的语用含义依赖于对英汉文化的理解。因此,探讨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词汇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将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人们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必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人们的阅读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语境则是其中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语境”这个词是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界广泛使用且理解各异的一个术语,至于“语境”究竟指的是什么,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和使用相当灵活,似乎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总的来说,对“语境”的解释和使用则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即狭义的理解和广义的解释。所谓狭义的“语境”概念,它相当于同英语语词“Context”对译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它通常只包括言语内的环境;而广义的“语境”概念则不限于此,它不仅包括言语内的环境,而且还包括言语外的环境,甚至还  相似文献   

11.
“辞采”考     
“辞采”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刘珍等人编撰的《东观汉记》。辞采有四种不同的写法,即辞采、词采和词彩。古代,辞采的含义主要有三个:一是专指华丽的辞藻或文采,二是泛指文辞的色言,三是特指词汇的色彩。如今,辞采是指语言表达中某个片段的语言特色。它是一个既不同于文采、辞藻,又不同于语体、修辞和语言风格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探寻了古代汉语特殊词义的修辞审美效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词中特殊意义的修辞审美效果;二是词类话用中词的特殊意义的修辞审美效果。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古文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而且有助于人们对汉语艺术品格的体味、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词是音义结合的符号,是语言的基本存在单位.因此,词语修辞便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修辞活动之一。 词语修辞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人一般把词称作宇,所以词语修辞又叫炼字。 在长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古人深切地体会到用字对立言造语的重要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句不妄也。”这就从词、句、章、篇的相互联系中突出了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既然词、句、章、篇是由小至大递为条件的,那么,用词作为吐语行文的第一关,其得失、妍蚩、巧拙对整个言语作品的影响就必然是直接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林丽军 《科技信息》2013,(10):180-180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通俗易读,但并不意味着简单易懂。仅仅停留在单纯地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就无法触及其深层含义。弗罗斯特往往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象来表达其对人生的思考。本文从诗歌选词上分析《美景易逝》中的各种悖论,揭示其中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用词、造句、谋篇中,往往按照思维规律,遵守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之间合乎逻辑的组织关系,以求意义表达清楚,信息传达准确无误。但在诗化语言中,有种修辞手段却“逆潮流而动”,蓄意违背思维规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造成一种不合逻辑的语言现象来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语言情趣。分析这一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的修辞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精妙形象的语言情趣。  相似文献   

16.
浅谈辞格Zeugma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eugma(轭式搭配法 )是指一个词用来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其中只有一个搭配合乎逻辑或语法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有多种表现形式。这种修辞手段的巧妙运用 ,能达到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使所表达的语言生动形象 ,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语篇理解的过程,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读者对词汇、语句的解码,更是激活或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认知语境的可建构性、认知语境建构的主体性和认知语境的建构模式等所建立的认知语境影响人们对语篇的理解。语境的建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建构跟作者相似的认知语境可以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理解语篇主题意义及其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就业是城市重要就业领域和再就业主渠道1、对城市社区就业基本内涵的理解在给城市社区就业下定义之前,首先应对城市社区这一概念有所了解。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最早将社区一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提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社区”概念自滕尼斯提出以来,人们赋予它的含义不断变化。城市社区就是由社会学的概念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批判”一词在这里借用了康德的意义,意在考察由培根、笛卡尔开启的近代知识论哲学,如何由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发展到对此的超越,为近代哲学的发展勾勒出一条基本的规律,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产生的内在必然性。当然,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内作一番清理的工作,在这里只能是表层的。所谓知识论,按一般的理解就是:关于知识的起源、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但是,本文中所要考察的知识论具有着更为一般的性质,即它不单纯研究知识本身,而带有浓厚的本体论色彩。所以,在这里,我称之为知识论哲学。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是词汇的基本属性。词汇存在着深层语义和表层语义两个层次。深层语义是词汇向多义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本文借助丰富的语例,分析了深层语义与表层语义之间的各种认知关系,旨在对词汇习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