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优化压铸工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不经变质处理的基体合中离异共晶Si的形成机理、形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随后的热处理中发现针状Si球化,材料强度得以提高;复合材料中大量界面及高密度位错吞噬了淬火空位,阻碍硬化相析出,纤维比大于10%以后,热处理后使其硬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硬脂酸溶胶-凝胶法合成SrTiO_3纳米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硬脂酸、醋酸锶和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硬脂酸溶胶-凝胶法(SAG)合成凝胶,经过热处理获得SrTiO3纳米晶.IR、TG-DTA分析了凝胶的热处理过程;SEM、XRD分析了纳米SrTiO3的形貌及晶相.在650℃保温3h合成四方相SrTiO3纳米晶,颗粒均匀呈球形,平均粒径60nm.  相似文献   

3.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光学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在线温度和提拉速度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iO2光学膜光学性质的影响,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SiO2光学膜表面散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溶胶-凝胶法制成的SiO2光学膜随着在线温度的升高,膜的厚度呈线性减少,减少的速度为0.09nm/℃;室温下SiO2光学膜膜厚提拉速度呈指数增长,指数等于0.54;SiO2光学膜表面散射率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400℃左右有一个增大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SiO2基nm复合薄膜.FT-IR分析表明,薄膜中羟基(-OH)的含量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减少;通入CCl4热处理,可以使-OH含量明显降低.SEM及电子能谱显示薄膜中存在亚μm的不均匀区域,此区域含C量较高.经800℃通氧热处理,不均匀区域的含C量与均匀区域相同.X射线衍射的掠入射分析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晶粒尺寸沿膜厚方向的差异增大.  相似文献   

5.
用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镜等技术研究了几种不同热处理制度下Cu—6.31Al—18·47Zn(wt%)合金试样的马氏体结构、有序畴尺寸及社度、有序度、亚结构,并计算了马氏体的能量.结果表明:试样经不同的热处理制度后,18R1马氏体结构由M型变为N型,层错由基面变为非基面层错;有序畴衬度与热处理制度无关;马氏体有序度S越大,对应的能量越高,马氏体越不易稳定化。  相似文献   

6.
热-力循环对热处理硬质合金钴相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leeble-1500动态应力应变/热模拟试验机对WC-20%Co(质量分数)热处理硬质合金进行热-力循环实验,借助XRD技术分析计算了合金中钴粘结相的相组成,并在SEM下观察了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合金经热-力循环后,钴相中面心β-Co含量降低,密排六方a-Co含量相应升高;热处理合金钴相中面心钻相对体积百分含量下降的程度低于常规烧结合金。热处理硬质合金制品使用寿命的提高与合金中钴相相结构动态变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富硅超稳八面沸石研究:组成与结构参数及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H4)2SiF6二次俣成法制备了Si/Al比不同的FSY样品,再经500℃水热处理制得相应的US-SY系列样品。用XRD技术测定诸样品的晶胞参数a0和相对结晶度;用DTA分别测定脱水峰温和晶格崩塌峰温,以IR法测定其骨架振动谱带。  相似文献   

8.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酯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交联单体)核/壳型胶乳,用TEM、AUTOSIZER、DSC、TG及IR等手段对胶粒进行表征,探讨3种不同交联单体及含量以胶粒结构形态、胶乳性能及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交联单体不同,但胶粒都量核/壳结构;随交联单体含量减少,粒径逐渐减小;交联单体尽可能地分布在粒子表面;热处理过程中功能基团之间发生交联反应,使得胶  相似文献   

9.
利用真空下氩气保护液相重结晶的方法,对热蒸镀和磁迭射制得的InSb薄膜进行热处理,X射线衍和组织分析的结果表明:热处理前薄膜为InSb,In,Sb各相的混合物;重结晶后,基本为InSb单相,InSb晶粒呈规则状外形长大,热处理后室温下的电子迁移率大大提高,由原来的1.31×10^4cm^2/(V.s)提高到4.47×1064cm^2/(V.s)(热蒸镀)和2.15×10^3cm^2/(V.s)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用多种微结构分析方法及高温电阻方法研究了原位法制备的Cu-20%Nb(纤维)/Sn复合材料在350 ̄450℃低温热处理中Nb纤维(等效于惰性标记)向背离Cu-Sn合金方向迁移并富集的机理。结果表明:Nb纤维的迁移和热处理过程中Cu/Sn扩散形成ε相时的体积膨胀有关。处于高度拉伸应变状态的Nb纤维在热处理过程中因应力释放而弯折或卷曲则为Nb纤维的移动提供了主要驱动力,使得其富集程度与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蓄能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硬脂酸/二氧化硅复合材料,并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是三维网络状纳米材料,而且具有良好的蓄热能力,可用于太阳能利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对分别由P变质和P-Sr复合双重变质的过共晶Al-Si类合金进行挤压铸造,将这两种铸件在T6处理前后的组织和性能作了试验对比。同时讨论了P变质和热处理对合金中Si相形态的影响,提出了在铸造冷速度较快的条件下,用P变质细化初晶Si,而以热处理粒化共晶Si来改善该类合金性能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着重讨论了热处理对共聚酯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同时还对它的超分子结构和纤维形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共聚酯复合冷拉伸纤维较其热拉伸和聚酯纤维有高的热收缩率和潜在卷曲性,但强度略低,伸长稍大。经过热处理,共聚酯复合纤维及其加弹丝将呈现出极好的三维卷曲形态和卷曲性能,且热收缩率、卷曲度和卷曲弹性率均随热处理温度提高而增大,断裂强度下降,伸长变大,其强度下降程度和伸长增长率均比聚酯纤维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全腐蚀的方法,考察了热处理时共晶硅立体形态的变化过程以及Na变质的影响,表明Na变质使共晶硅在热处理时迅速粒状化为近等轴颗粒。从理论上分析了共晶硅立体形态对铝硅合金力学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对合金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断口电镜分析进行验证,指出了可以通过Na变质和热处理综合控制共晶硅形态以提高合金的韧性。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工艺对铝硅合金共晶硅粒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扫描电镜为主要手段研究了Sr变质的共晶硅在不同的固溶热处理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对共晶硅粒化中的若干现象及其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固溶处理温度、保温时间以及由变质状态决定的硅相铸态结构对共晶硅的粒化过程和效果有重要影响,将变质处理与适当的热处理工艺相配合,有利于提高铝硅铸造合金热处理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陶瓷/微晶玻璃复合材料耐磨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将玻璃与BMT(Ba(Mg1/3Ta2/3)O3)复合,烧结后进行热处理,合成陶瓷/微晶玻璃复合材料,通过比较材料切削时间的长短,研究不同热处理制度对材料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热处理制度确实能够影响材料的耐磨性。样品的XRD图显示材料的耐磨性变化是由于材料中的相组成发生了变化,耐磨材料中有新的结晶相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掺氮的CZ硅中与氮有关的七条红外吸收峰的形成,指出所谓的“氮氧复合物”实质上是在氮对-硅四面体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氮对-硅-氧复合体。文章还分析了热处理后的掺氮CZ硅的红外吸收,由此找到了研究硅中氮氧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对水中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和纯多孔硅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考察了溶液初始pH、温度、吸附剂加入量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吸附铜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在相同铜离子浓度下的吸附性能优于纯多孔硅,其吸附速率也明显大于纯多孔硅。利用SEM、FTIR、BET等方法分别测定了改性前后多孔硅材料的形貌和物理化学性质。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式计算出海藻酸钙/多孔硅复合材料在60℃下和pH为5.0时的铜离子最大吸附量为49.02mg/g。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不同硅含量的高强韧低合金冷模具钢系列(代号GD钢)进行试验,探讨了GD钢经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处理后,组织中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数量及其对GD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GD钢的硅含量时,GD钢复相组织中的下贝氏体组织形态和数量也随之改变.当硅含量达到1.82%(wt-%)时,复相组织中下贝氏体呈准下贝氏体形态.马氏体加上约28%(vol-%)的准下贝氏体的复相组织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20.
电沉积镍-磷-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镀层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镍-磷复合镀层和镍-磷-纳米金刚石纳米复合镀层,对镀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镀层硬度、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电沉积Ni-P合金镀层相比,镍-磷-纳米金刚石复合镀层具有较高的酎磨性和较低的摩擦系数,硬化峰值出现在673K左右.另外,对纳米复合镀层性能改善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