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中国大沙鼠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大沙鼠的生态学研究工作进展较快.这些研究成果,明确了中国大沙鼠分为4个亚种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提出了食物、地形和植被覆盖度是决定大沙鼠对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素;鼠洞、洞群和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证实了大沙鼠繁殖三次,其种群的性比存在显著差异,年龄由幼体、亚成体、成体1组、成体2组和老体组成;描述了大沙鼠的生活习性;同时研究表明,大沙鼠与子午沙鼠二者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2.
1997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中的 3种优势啮齿动物 (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三趾跳鼠 Dipus sagitta和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及常见种 (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种群生产量进行了研究 .这 4种鼠种群生产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季节动态特点是由其季节性繁殖特性及各季节的种群数量所决定 .小毛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的繁殖生产量约占其种群生产量的一半 ( 44~ 4 7% ) ;而三趾跳鼠的繁殖生产量占其种群生产量的 1 4 % ,这与该鼠的低繁殖率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建立 SPF 级雌、雄远交群长爪沙鼠血液学及生长指标的正常参考值,为长爪沙鼠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 数据。方法 对不同日龄及周龄的雌、雄长爪沙鼠体质量、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实验得到长爪 沙鼠在不同日龄的生长曲线,不同周龄不同性别长爪沙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其正常参考范围。结论 不同日龄 长爪沙鼠的体质量增长速度不同,多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因此,在应用长爪沙鼠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性别和年龄对实验动物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 1 991~ 1 996年在在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 6年4 2个月的调查材料为基础 ,运用 PCA分析技术、移动平均等方法 ,对该地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及黑线仓鼠、黄鼠及五趾跳鼠等 6个啮齿动物种群的季节性、年季动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分析 .结果表明 :第一 ,6个种群数量动态基本都呈单峰型 ,除 6月份外 ,每个月都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6种鼠的季节性也有很大差异 ,三趾跳鼠季节性最强 ,其次依次为五趾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与黑线仓鼠 ,黄鼠的季节性最弱 .第二 ,三趾跳鼠与五趾跳鼠都表现为年间变动比较平稳 ,子午沙鼠与小毛足鼠都表现为抛物线型的年间变动 ,黑线仓鼠与黄鼠都表现为具有明显上升趋势的年间变 ;6个种群年间变动差异小于季节变动差异 .第三 ,6个种群数量动态均存在明显趋势 ,三趾跳鼠、子午沙鼠、黄鼠与黑线仓鼠都是呈上升趋势 ,小毛足鼠呈下降趋势 ,三趾跳鼠与小毛足鼠趋势相反 .最后 ,分析了该地啮齿动物种群时间资源利用模式 .  相似文献   

5.
沙鼠作为衰老实验动物模型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鼠常应用于老年医学研究。测定青年沙鼠和老年沙鼠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脑中单胺氧化酶、皮肤中羟脯氨酸、尿中 17-酮类固醇并比较其差别。老年沙鼠肝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尿中 17-酮类固醇及皮肤中羟脯氨酸的含量较青年沙鼠低 ,肝中丙二醛、脑内单胺氧化酶B活性较青年沙鼠高。沙鼠年龄变化与大鼠、小鼠相似 ,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衰老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用体重法对大足鼠年龄进行测定。用体重法将大足鼠种群年龄划分为5组即:Ⅰ幼体组42g以下,Ⅱ亚成体组42。1-72g,Ⅲ成年、组72.1-110g,且成年2组110.1-160g,Ⅳ老年组160g以上。组间均有显著差别。雌雄个体的繁殖主要是成年和老年。体重、体长和尾长存在着显著性差别,体长和尾长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体重与体长、尾长之间相关极显著,为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子午沙鼠各个发情周期,了解子午沙鼠的发情规律。方法每天间隔4 h连续20 d采集24只雌性子午沙鼠阴道上皮细胞涂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阴道脱落上皮细胞角化细胞形态及数量,确定子午沙鼠不同发情周期。结果子午沙鼠的发情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发情前期(22. 0±12. 0) h,发情期(26. 8±8. 1) h,发情后期(18. 20±9. 10) h和发情间期(50. 0±38. 2) h,发情周期为(4. 7±1. 2) d。发情前期有核上皮细胞比例为(80. 20±1. 83)%;发情期角化细胞比例占(88. 00±1. 86)%;发情后期角化细胞比例(24. 80±1. 43)%、淋巴细胞比例(48. 20±2. 05)%和角化细胞比例(24. 80±1. 43)%三种细胞均存在;发情间期淋巴细胞比例为(91. 70±1. 66)%。结论雌性子午沙鼠的发情周期为(4. 7±1. 2) d,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发情间期分别占发情周期的19. 5%、23. 8%、16. 1%和44. 3%,各期上皮细胞角化细胞形态及数量的比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5年在鄂尔多斯高原库布其沙地不同生境类型上鼠类构成、植被以及土壤因子的调查结果,以对应分析排序(COA)技术分析了沙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etraitis种群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常见啮齿动物种群空间生态位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相应于该地区最典型的沙地、草甸低湿地与农田三种植被类型,相应的鼠类组成依次有三种典型构成,即固定、半固定及流动沙地基本上是以三趾跳鼠、小毛足鼠与子午沙鼠为主,草甸低湿地以五趾跳鼠、黄鼠与黑线仓鼠为主,农田及其他人工植被乃至植被条件较好的固定沙地上,以黑线仓鼠为主;三种植被类型上三类鼠的空间生态位存在较大分离.其次,三趾跳鼠、小毛足鼠与子午沙鼠是该地鼠类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种鼠,也是沙地生境的代表鼠种,它们较适宜的栖息生境均在沙地上,它们之间的空间资源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对9只健康子午沙鼠的消化道作了元素定性探测,并对测得的Al、Si、P、S、Cl、Ca、Fe和Zn等8种元素作了组分的定量分析(Wt%)及元素各组分和含量与子午沙鼠生理功能间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铝过负荷大鼠体重的影响,探讨褪黑素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将21只Wistar大鼠(1月龄、体重160~180g)随机分为乙醇生理盐水对照组、三氯化铝组、三氯化铝+褪黑素组.大鼠每3d称体重一次,记录用药后30d、40d、50d各组大鼠的体重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氯化铝+褪黑素组大鼠的平均体重增长缓慢,在30d、40d、50d大鼠的体重分别是(268.57±28.74)g、(275.71±20.42)g、(262.85±37.21)g,与乙醇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三氯化铝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褪黑素使幼年大鼠体重增长缓慢,抑制幼年大鼠的生长,提示褪黑素与机体的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柽柳沙鼠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鉴定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已知柽柳沙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结合已公布啮齿类动物Cyt b基因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并基于极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获得柽柳沙鼠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其与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柽柳沙鼠与沙鼠属和仓鼠科动物遗传距离较近。柽柳沙鼠Cyt b基因碱基组成与沙鼠属和家鼠属动物相似,具有哺乳动物mt DNA基因特点。结论本研究为以柽柳沙鼠Cyt b基因序列为参考,初步计算了柽柳沙鼠与沙鼠属、家鼠属、仓鼠科及其它啮齿动物的进化关系,本研究为柽柳沙鼠及沙鼠属动物进化、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维医沙疗对兔膝骨关节炎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维医沙疗对兔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血液流变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为维医沙疗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选用20只模型新西兰兔,用右后肢固定的方法建立兔膝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A组为自由活动组,10只,解除石膏固定后,让其自由活动;B组为沙疗组,10只.解除石膏固定后让其自由活动,同时进行沙疗.待沙疗结束,检测血液流变学及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①与自由活动组比较,沙疗组在干预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压积均降低(P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蒙古长爪沙鼠( Mongolian gerbil) 颌下静脉丛真空采血的技术与方法,提高蒙古长爪沙鼠实验的成 功率。方法 选取 40 只蒙古长爪沙鼠,麻醉后将静脉输液针刺入颌下静脉丛血管取血。结果 成功获得沙鼠静 脉血,每只沙鼠的采血量可达 0. 3 - 0. 6 mL。结论 此方法可多次重复采血,血液标本质量高,创伤小,是一种简便、安全、采血量多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对内蒙古乌梁素海疣鼻天鹅种群的迁徙时间、迁徙行为和种群数量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上旬)成体和亚成体集小群分批迁来;秋季(11月上旬至下旬)成体、幼体和亚成体集大群分批迁离;亚成体春季迁来后离开繁殖成体单独成群活动;2015和2016年春季种群数量分别为153和132只,2014、2015和2016年秋季种群数量分别为411、302和281只,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迁徙期间应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植物自然种群大都不是以单种种群的形式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群落环境之中.群落演替必然包含着构成其群落的种群的变化.就演替机制而论,是构成群落的种群的变化导致了群落演替发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是中国亚热带森林植被演替的先锋种群之一,几乎贯穿其演替过程的始终.研究其数量动态对亚热带森林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亚热带次生林的经营管理.“样地编年序列”的应用为长命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提供了捷径.缙云山马尾松种群密度在约七龄前随时间增长;增长率随时间减小;在约七龄后随时间下降,增长率随时间增大;在约三十年后,种群密度仍随时间下降,但增长率显著增大.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的植物量,在灌草丛到松阔混交林初期的演替中,呈现logistic增长,符合公式:P_p=40/(1+89.837~(-0.285A))在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中,表现出随时间而下降的趋势.导致缙云山马尾松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动力是种内光资源竞争引起的自疏和种间光资源竞争导致的他疏.主导因子是光.  相似文献   

16.
冷暴露对长爪沙鼠BAT及UCPmRN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爪沙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温组 .对照组动物生活在 12h光照∶12h黑暗 (12L∶12D) ,(2 5± 2 )℃温暖环境下 ;低温组生活在 12h光照∶12h黑暗 (12L∶12D) ,(4± 2 )℃环境下 .低温组动物又根据暴露时间不同随机分为 7组 :12h组 ,2 4h组 ,3d组 ,7d组 ,14d组 ,2 1d组 ,2 8d组 .与对照组相比 ,长爪沙鼠BAT的体质量和总DNA质量在冷暴露 12~ 2 4h降低 ,而 7~ 2 8d则增加 .长爪沙鼠BAT总蛋白质的质量含量在冷暴露 2 4h时就明显增加 ,并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继续增加 .低温环境下 ,长爪沙鼠解偶联蛋白 (UCP)的基因表达也比对照组增加 .结果表明 ,冷暴露能够诱导长爪沙鼠的BAT细胞增补 ,UCP基因表达增加 ,从而使其适应性产热增加 .  相似文献   

17.
短光照对长爪沙鼠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爪沙鼠 (Merionesunguiculatus)分 3组驯化 :①长光温暖组即对照组 (LW ) ,14h光照 ,10h黑暗 ,(2 5± 2 )℃ ;②长光低温组 (LC) ,14h光照 ,10h黑暗 ,(4± 2 )℃ ;③短光低温组(SW ) ,10h光照 ,14h黑暗 ,(2 5± 2 )℃ .驯化 4周后 ,短光低温组与对照组动物相比 ,其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率、褐色脂肪组织的质量、线粒体蛋白的质量含量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α磷酸甘油氧化酶、钠钾ATP酶活性以及肝脏的线粒体呼吸量、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 ,而长光低温组动物的以上各个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大 .结果表明 ,短光照不能刺激长爪沙鼠适应性产热能力的提高 ,而低温则可以诱导其产热能力的增强 .  相似文献   

18.
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分3组驯化: ①长光温暖组即对照组(LW),14h光照,10h黑暗,(25±2)℃; ②长光低温组(LC),14h光照,10h黑暗,(4±2)℃; ③短光低温组(SW),10h光照,14h黑暗,(25±2)℃. 驯化4周后,短光低温组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其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率、褐色脂肪组织的质量、线粒体蛋白的质量含量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α磷酸甘油氧化酶、钠钾ATP酶活性以及肝脏的线粒体呼吸量、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而长光低温组动物的以上各个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大.结果表明,短光照不能刺激长爪沙鼠适应性产热能力的提高,而低温则可以诱导其产热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臼齿磨损度与牙齿牙骨质生长线年龄鉴定法,对福建南平采集的一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种群42例成体样本进行年龄结构及相关特征的研究.臼齿磨损度是对左侧第1上臼齿磨损情况进行测量,以臼齿齿冠磨损面的宽度与臼齿外侧牙龈线至中间齿尖的高度之比估算,再根据其分布人为划分4个磨损年龄组.同时对标本左侧第1上犬齿切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以观察其牙骨质生长线,用以鉴定其年龄.最后综合比较分析二者结果,探讨了2种方法对年龄鉴定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利用牙齿磨损度推算的蝙蝠年龄与牙齿生长线鉴定的年龄基本一致,但是前者对头骨和牙齿不产生损伤,操作简单方便,是科学可行的鉴定蝙蝠年龄的方法.同时也表明福建南平种群应为稳定型种群,在繁殖期间雌雄比近似1∶1;雌性个体一般在2龄及以后才参与繁殖.此外,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无法通过外形指标和头骨指标对成体中华菊头蝠进行年龄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20.
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对于准确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仪器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各器官碳含量范围为456.91~502.60 g/kg,各器官平均碳含量大小为:叶(494.32 g/kg)干(484.75 g/kg)根(475.39 g/kg)枝(473.92 g/kg)。灌木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41.23 g/kg,草本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03.37 g/kg,凋落物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14.52 g/kg。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4.58~31.55 g/kg,同一龄组内,随着不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同一土层深度内,中龄林碳含量最低,成熟林碳含量最高。该研究可为杉木林的固碳机理研究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