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传统车辆称重装置存在的不足,开发了一种车辆电容称重装置,其核心部件电容称重传感器,根据电容变化情况反映出车辆载荷大小.文章中从结构设计、称重原理对车辆电容称重(装置)传感器作了介绍,重点讨论了动态性能测试过程,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测试分析得到了称重结果与速度及加速度无关的结果.该装置不仅适用于静态测量,同时适用于动态测量.  相似文献   

2.
电容式车辆称重装置静态性能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车辆称重方法的不足,开发了基于电容传感器的车载式车辆称重装置。文章从结构设计、测量原理对称重装置作了介绍,重点讨论了其静态特性测试过程,提供了相应的试验数据,根据试验数据,从非线性、重复性、迟滞性等方面进行了误差分析,给出了迟滞补偿办法,显示了该电容称重装置的突出优点;电容式车辆称重装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萌 《科技信息》2009,(34):I0340-I0340
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军事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本文主要讨论传感器技术在收费公路车辆动态称重系统中的应用,介绍了称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动态称重的主流技术,并展望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嵌入式μC/OS II平台设计了一种车辆动态称重系统,该系统采用两组压力传感器直接判断汽车行驶方向,判断更加准确;有效解决了由于传感器的非线性和车辆速度因素导致的称重误差,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过往的车辆进行称重,实时计算、存储、显示,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控制。车辆的称重实验表明,相比以往动态称重系统,本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称重精确。  相似文献   

5.
浅析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传感器技术及其作用,着重从电阻应变计技术发展动向和称重传感器技术发展动向阐述了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称重传感器正向着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差动电容车辆载荷检测装置有线数据传输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实现了载荷检测数据的无线采集和传输.该系统采用差动式电容传感器作为车辆载荷检测传感器,采用STC89LE516AD单片机作为ZigBee网络终端节点的MCU,采用CC2430芯片作为无线收发装置,无线通信网络采用星形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车辆动态称重的抗干扰能力,设计了包含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称重板,并依据此系统的结构和特点,提出了三种数据融合计算方法:同一传感器多测量周期的数据融合、同类传感器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异类传感器数据融合,以保证参数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试验证明,该系统的测量精度较高,并能满足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电容称重传感器高速数据采集的方案设计,采用GPIF模块控制,使GPIF与内部的FIFO协调工作,实现USB接口芯片与高速AD之间的逻辑连接和高速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9.
在基于压电薄膜的车辆动态称重系统中,提出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的信号突变点检测方法检测称重信号的奇异点,利用该奇异点进行称重信号面积以及车辆速度的计算,进而提高称重算法的精度,同时考虑环境温度对压电薄膜称重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提出基于温度的动态称重补偿系数,对称重算法进行补偿。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温度的动态称重补偿系数可明显降低称重误差,平均降低22.28%。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载重大于40 t的车辆,称重误差小于5%的车辆可达76.76%。  相似文献   

10.
张力 《科技资讯》2014,(34):72-72
近年来,我国交通行业飞速发展,一条条公路应运而生,车载量日渐增加,给交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大量的车辆超载现象出现。目前我国动态称重电子衡器尚无摆脱机械衡器的影响,仍然采用在传感器上跨接秤体平台,不仅称重系统结构和质量大,携带和布置不方便,而且车辆称重误差较大,且测试效率低,直接影响了交通运输的畅通,难以适应于现代化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寻求新的称重技术和称重设备,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压电传感技术,实现对车速、车轴数以及车辆载重信息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使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遏制车辆载重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海量数据环境下大型ISP网络流量爆炸性增长造成网络阻塞。当前网络流量卸载方法通过预测确定待卸载网络流量,卸载准确率较低,服务质量差。为此,提出一种新的海量数据环境下大型ISP网络流量卸载方法,通过最大熵法,依据采集流量中的语义信息对流量类型进行识别。依据海量数据环境下大型ISP网络流量源节点的位置关系,通过图论法确定最佳传输路线,实现对大型ISP网络流量的卸载。依据中继节点数量与总卸载时间最少原则,通过Dijkstra方法对海量数据环境下大型ISP网络流量最佳卸载路线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对大型ISP网络流量进行卸载,不仅流量类型识别精度高,而且卸载率高,服务质量高。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管理车辆超限超载,并为道路设计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基于聚偏二氟乙烯(PVDF)传感器提出一种适应高速公路动态称质量系统。针对压电膜传感器信号设计了电荷放大电路、单片机信号采集电路和SD卡存储电路等,提出用滑动平均滤波算法进一步处理采样信号,并对软件系统的设计流程进行了分析。为验证数据处理方案的准确性,进行了室外场地模拟试验,又进一步进行道路现场试验获取车辆载荷谱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此路段实际交通量的结构组成。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称质量系统能够满足动态称质量的精度要求,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线数据融合方法在网络流量检测中一直有融合精确度低、接收点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网络流量监测中在线数据融合方法,采集网络流量监测中的实时在线数据,通过卡尔曼滤波法对在线数据进行预测,获取网络流量状态值;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时空综合分析,计算节点的量测实时方差;并依据最小二乘准则,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求出加权系数,引入加权数据融合算法,实现在线数据的融合。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融合方法不仅融合精度高,而且所需能耗低,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四阶段法基于起讫点调查,要获得全部路段交通量比较困难。经济增长因素、转移交通量、路网条件的 变化还影响其准确性。建议采用起讫点调查与区域内路段交通量历年实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前期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在标定交通量与分配模型时采用非平衡模型中的静态多路径分配方法,着重考虑出行时间、出行距离以及路况等因素对出行者选择出行路线的影响,使预测交通量更接近实际交通量,确定出相应的、合理的费率标准,让投资者在政府允许的年限内还清贷款和利息。  相似文献   

15.
基于桥梁响应的车辆动态称重方法具有成本低、易维护和耐久性好等优点,但其称重精度依赖于称重系数的准确性。以典型三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小箱梁桥为应用背景,首先推导了车辆重量与桥梁响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数学表达式,给出了车辆称重系数的定义和理论解析解,同时指出针对实际宽幅桥梁,根据车辆横向位置修正对应的称重系数;其次,利用两车道随机车流对该桥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并提取桥梁响应,得到车重与响应之间的相关曲线和相关系数;最后,在实桥上设计安装了桥梁动态称重系统和路面动态称重系统用于监测通行车辆信息,通过匹配算法得到大数据统计下的车辆称重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车辆称重系数解析解与仿真结果误差为1.8%,实测称重系数与理论解析解、数值仿真结果绝对误差为1.73%。研究结果对诸如简支梁、不等跨连续梁等其他类型桥梁提供了研究思路,以得到桥梁不同位置处的车辆称重系数,同时建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分别对理论、仿真和实测的称重系数相互校核,提高标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路段二级模糊评判的路网运营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影响路段全天候运营安全的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在规范和一定的数据统计基础上,建立了模糊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采用梯形隶属函数,对道路运营安全服务等级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提出根据各路段在路网拓扑结构中的重要程度、两端连接路段的数量、路段历史交通量以及道路设施类型等4个方面,确定路段权重的思想,并通过对路段评判结果的加权求和来评定高速公路路网安全性.最后以算例说明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17.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近年来出现的立足于统计学习理论(statislical learning theory,SLT)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基础上的机器学习方法,在数据挖掘及分类中具有特点和优越性.为了提高交通流状态预测的精度及效率,研究支持向量机应用于数据泛化及分类的方法,并建立模型,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交通流状态的判定及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学习及预测速度快、效率高,并且误差可控,具有较高的精确度(本文中实例精度高于95%),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8.
O-D矩阵通常被看成常数.本文将它作为随机矩阵来研究.在O-D矩阵有几种可能取值的假设下,用神经网络中的Kohonen网络及相应的竞争学习算法,估计了O-D矩阵的值,并用模拟数据作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可以估计O-D分布的数值.还可以将交通流量按O-D分布的不同来分类,从而为交通控制和交通规划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