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认识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选择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指标将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县域划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型、工矿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型等乡村发展类型;并以之为基础,选取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业产值比、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判断各县域的乡村性。结果表明,同类及不同类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工矿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仅有3个区,乡村性显著的有2个区县;均衡型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居中县域有4个,乡村性强和显著的也有4个县;第一产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县域乡村性强或显著,可见,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县域乡村性总体较强。最后,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方面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现代化水平和乡村文明水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使乡村和农民依靠自身拥有的资源要素增值致富,增强乡村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中部地区安徽省为例,构建出乡村性RI理论公式,测度出县域单元的乡村性;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县域乡村性空间关联类型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乡村性差异较为显著,整体上乡村性较强的县域所占比重略大;县域乡村性从皖南到皖北呈现出梯度递增的演化趋势;县域乡村性H-H关联型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霍邱、颍上及阜南等13县,L-L关联型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芜湖、和县及宁国等12县.相关结论可以为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划分县域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强度,探讨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的内部差异,有助于推进乡村转型与城乡协调发展.运用贵州省2000、2005、2010、2018年统计数据,划分乡村发展类型,计算乡村性指数,结果表明:依据产业结构,划分出4种乡村发展类型,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处在不断变化中;乡村性整体呈减弱趋势,各县域间乡村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乡村发展类型及其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有助于选择适宜路径推进新农村建设。运用数理方法和GIS技术,尝试从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商贸服务和生态旅游4种乡村功能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乡镇微观视角,对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福建省福清市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评定与分析。研究表明:福清市乡村发展具有功能主导和形式多样的特性,17个镇可划分为商贸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农工均衡型,农业主导型Ⅰ,农业主导型Ⅱ,生态主导型6种乡村发展类型;各类型区乡村发展特征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土地结构和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未来福清市各类型区乡村发展应采取差别化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0~2012年徐州都市圈工业发展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县域工业发展的相对差异呈波动性缩小之势,而各县域之间呈现正空间相关性且集聚态势有加强趋势,但空间集聚程度不高;该都市圈县域工业集聚程度呈以徐州市区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分布格局,且近年来沿东陇海线向沿海延展的轴线发展格局初现,而南部、西部地区的工业边缘化现象明显.根据相邻县域间的关系,将徐州都市圈各县域分为扩散发展型、极化发展型、过渡发展型和落后均衡型.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通过集聚效应、结构效应、投资效应、生态效应等动力共同作用,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通过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双重拉动,带动乡村旅游在规模、品质、效益等方面的发展.基于此,构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模型,对2010—2016年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互动性、协调性强,在年际变化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存在显著梯度差异,其中苏南地区两系统互动性最强,其次是苏中地区,最后是苏北地区,三大区域历年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其中苏南地区最高,属高度耦合,苏中、苏北地区属中度耦合;江苏省大部分城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已经进入高度耦合、良性发展阶段,并且耦合协调等级逐步提高,根据各市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优势互动型、持续增长型、波动增长型、滞后发展型四类;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要促进江苏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就要推动二者深度耦合,各地均衡发展,并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重庆市37县区10年间(2010—2019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县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23测算各县区乡村性指数(RI)、乡村性分异指数(Z′),深入剖析乡村性时空演化趋向及分异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乡村性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37县区10年间RI整体呈降低趋向,且降低幅度、速率迥异。(2)37县区10年间Z′整体呈缓慢波动增长趋向,显示其间乡村发展差异愈演愈烈,且在2015年出现波峰。(3)政策经济、科技经济诱因是推动乡村性演变的两驾马车。各因素间的制约与作用促使RI降低、城乡差距缩小。(4)37县区结合当地实情、乡情,创造性打造专属“山城”振兴样板。城乡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徐州地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借助ArcGIS软件为支撑平台,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乡村性比较高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乡村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乡村性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周边及县级行政所驻地附近,其它地区乡村性较高.研究区的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局部表现出“冷点区”和“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冷点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徐州市区附近及邳州市和新沂市县城附近;“热点区”主要位于沛县的西部及睢宁县和邳州市北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极具潜力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前沿,乡村旅游资源也逐渐进入游客和学者的视野.为有效保护和开发湖南省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以衡阳市268个乡村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在县域尺度上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南岳区;各县(市、区)之间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差异较大,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公路指向性及河流指向性;优势的旅游资源带动、强有力的旅游政策扶持、便利的景区交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是影响衡阳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乡村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在分析全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和强度效应的基础上,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资源价值较高,集聚性强,乡村旅游景区在全市40个县区的分布较不均衡,乡村旅游点和各区县的城镇人口在地域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这为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县域尺度的浙江省乡村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乡村特征与乡村性内涵,选取了人口与就业、用地变化、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建立了乡村性综合评价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了浙江省各县域的乡村性强弱.结果表明:1)社会与科技、交通与距离、用地与产业、生产方式是影响浙江乡村性强弱的4个主成分因子.2)从频数分布特征来看,浙江省乡村性较强的县域相对较多;从空间分布来看,浙江省乡村性空间结构呈现自东北向西南、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增强规律,形成浙西南和浙西2个乡村核心区.  相似文献   

13.
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密度及均衡性等方面对海南岛1284 个乡村旅游资源点 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乡村旅游资源点空间上为典型的集聚型分布,空 间均衡度较低,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多中心圈层分布格局,且各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 呈现出“环水”“沿路”“绕城”等空间分布格局;(2)乡村旅游资源点发展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空间差 异明显,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为主;(3)空间格局受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交通条件、经济 发展、政策支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省县域为空间单元,在进行乡村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开展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相对较高,平均值均保持在0.5左右,但呈弱化的趋势,空间内部存在较大差异,强乡村性区县趋于集中分布;2)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整体呈现出"U"型空间格局,弱乡村性与较弱乡村性县域在后期明显增加,并向东扩展,强乡村性县域整体趋于向西集中分布;3)四川省县域乡村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性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增强,冷热点分布从边缘到中心整体呈现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的"类同心圆"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从系统层面构建四川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演变机制,包括稳定因子、动态因子和扰动因子三大类,并结合不同因子对乡村性格局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县域作为研究基本尺度,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发展差异指数等方法剖析1990年-2014年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并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揭示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类型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表现上升态势,但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发展水平苏南苏中苏北;根据县域经济与相邻县域的空间关系,将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扩散型、极化型、边缘型、传染型4种基本类型;其中扩散型主要分布在苏州、无锡等县市;极化型主要分布在南京、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市区;传染型主要分布在苏北的大部分县域;边缘型主要分布在苏中地区扬州、泰州以及南通的县市.  相似文献   

16.
河南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有效利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等定量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密度等方面探讨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空间分布趋于凝聚分布;各地市之间乡村旅游点分布不均衡,空间集聚区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市域范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多核心带动式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受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交通条件、政策因素、资源禀赋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美丽乡村数量及空间布局迅速变化.基于Voronoi图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2013-2017年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省美丽乡村总体数量急剧增加,在市域尺度美丽乡村数量趋于均衡化;省域尺度及区域尺度下空间分布模式均具有随机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的特征,但转变强度具有区域差异性,但区域之间空间分布模式的呈现趋同性特征;河南省美丽乡村空间分布重心总体向北移动,不同研究断面移动方向与速度不同;美丽乡村的分布呈现空间收缩,方向性减弱、分布轴线向正南-正北方向接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维度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划分出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1)2010-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逐步提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3年,波动增长阶段;2014-2017年,增长提速阶段;2018-2020年,快速增长阶段;(2)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地域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3)依据各市(州)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五个维度得分,划分出均衡发展型、生态环境主导型、生产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从县域尺度对2010年长三角75个县市(市区)进行城市竞争力格局分析,研究表明:影响长三角城市竞争力主要有县域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因子,以及发展结构、农业和环境、土地规模、教育水平因子.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呈现为以沪宁杭市区为核心,苏锡常甬市区为次核心,江苏省总体高于浙江省的格局.从城市各因子竞争力来看,城市发展规模因子呈现江苏高于浙江,杭州湾沿岸高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竞争力格局呈现出沪宁、沪杭和杭甬沿线县市等级较高;城市发展结构竞争力呈现通泰扬、杭嘉湖和台州地区较高;城市农业与环境竞争力格局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城市土地规模竞争力呈现为南高北低的格局;城市教育水平竞争力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72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分别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依照“推荐条件-文献梳理-模拟探测-定量分析”的思路,运用缓冲区分析、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54,呈现集聚分布特征;豫北和豫南地区为“多核心”集聚分布,豫中和豫西地区为“链状”集聚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依山、傍水、沿路、环城、近景”的特点.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对乡村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影响最强,自然环境次之,区位交通最弱;影响因素两两交互结果均为增强关系,其中海拔高度与旅游收入的交互影响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