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u+对 ZnS:Cu电致发光材料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ZnS为基质材料,在其中掺入Cu+,使其质量比分别为0.05%,0.10%,0.15%,0.20%,0.25%,制得5个不同的ZnS:Cu电致发光材料样品.通过对样品材料光致发光光谱的分析和电致发光亮度的测量,发现随着Cu+含量的增加,样品材料的光致发光光谱波长由480 nm逐渐变为520 nm,即由蓝色变为绿色.当Cu+的质量比高于0.15%,虽然发光中心数目增加,但光致发光光谱的强度降低,电致发光亮度减弱.得出结论:Cu+与ZnS的质量比为0.15%时,ZnS:Cu电致发光材料的光致发光光谱峰值最大,电致发光亮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掺杂2种激活剂制备了粉末电致发光材料ZnS:Cu,Au,发现激活剂Cu+,Au+的掺杂量对材料亮度有较大影响.当掺入激活剂Au+与基质ZnS的质量比为0.05%,而掺入Cu+的量比达到0.29%时,得到了在400 Hz,150 V激发下,亮度可达105 cd/m2的绿色电致发光材料.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掺杂后并没有改变发光材料的颜色.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ZnS:Cu,Au颗粒进行了尺寸和形貌表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法定量测定了不同Cd2+含量下,(Zn,Cd)S:Cu,Cl电致发光粉的晶体结构成分.发现随着Cd2+的增加,材料中立方结构的含量逐渐减少,发光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而且亮度逐渐降低.利用相变使材料结构由六角结构向立方结构转变,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发光亮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贴片机关键技术中的视觉定位进行了研究。由于图像的亮度对定位的影响比较大,给出一种结合相位一致性与Hough圆的方法。利用相位一致性分别对采集到的PCB板上的一对对角线上的两个Mark圆进行边缘检测,用Hough圆变换分别检测两个Mark圆在图像坐标系下的圆心坐标。由两坐标系间的关系,将其转换成机器坐标,计算出PCB板的偏转角;再以其中的一个Mark圆为参考点,利用PCB板中的数据库信息,计算出PCB板上各元件的实际机器位置,上传到控制机。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定位精度较高,对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影响较小,抗干扰性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包铜退火和淬火对浅蓝色粉末ACEL的影响。发现包铜退火,淬火和不包铜退火都可使发光的稳定性得到改善。淬火和不包铜退火处理的材料的亮度大大下降。采用包铜后退火,亮度只有很小的下降,是制备浅蓝色粉末ACEl材料最实用的方法。通过研完不同退火温度处理的材料的亮度,发现浅蓝色材料和绿色材料内在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以硅酸乙酯和氧气作为前驱体在ZnS:Cu电致发光粉表面包覆S iO2薄膜,并对样品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AgNO3抗腐蚀,发光亮度和光谱等测试. 结果证实当温度为 500 ℃时,包膜样品具有良好的防潮抗腐蚀性能,材料发光寿命得到明显改善 ,包膜样品的发光光谱峰没有产生大的移动.  相似文献   

7.
隧道侧壁涂刷反射率较高的材料有利于改善隧道内部照明环境,对隧道安全救援也有积极作用。本文利用自发光材料蓄能释光的功能,分析自发光材料的施工工艺,对7种光源条件下自发光材料的余辉亮度进行模型隧道试验测试,得到自然光照射下初始余辉亮度最大,光源停止照射10 min 后,自发光材料的余辉亮度衰减至初始亮度的10%。同时依托云南保腾高速公路鹿山隧道,现场开展了 LED 灯源条件下的余辉亮度实验,探讨了余辉持续时间与安全救援的关系,发现断电30 min 后墙面的视觉诱导作用仍较明显,能对突发事件中隧道内人员的紧急避险和安全救援起到积极作用,为今后进一步合理利用和开发自发光材料在隧道应急救援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ZnS:Cu,Cl,Er薄膜的不同直流场致发光极性和光生伏特极性,系因不同的薄膜结构引起。初步理论分析与观察到的亮度-电压、电流-电压关系以及主要发光谱线的亮度-电压关系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HS(HornSchunck)变化光流模型难以应对图像中全局或者局部光照变化、非刚体运动、大位移运动、局部区域内存在多运动目标及难以保留边缘不连续性等实际应用问题,提出一种联合数据约束的分数阶光流模型;该模型分别对传统HS光流模型的数据项及平滑项进行了改进。数据项中,除了包含亮度常量约束外,同时还包含梯度常量约束(应对全局或者局部光照变化)、海森常量约束(应对大位移运动)、拉普拉斯常量约束(应对非刚体运动)。平滑项中,把传统HS的整数阶平滑约束方程改进为分数阶平滑约束方程,以此应对局部区域内的多运动目标问题及保留光流场运动边缘的不连续性。算法的性能体现在能应对各种对亮度常量约束的违反的实际应用;且能获得高准确率的光流场。大量试验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增强空穴注入能力是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光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碱金属化合物Cu I掺杂NPB结构作为器件的空穴注入层,制备了空穴注入能力增强的有机磷光器件.当发光亮度为1 000 cd/m2时,器件的驱动电压为6. 44 V,相比于参考器件降低了约2. 11 V;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为7. 7 lm/W,相比于参考器件提高了约71%;器件的最大亮度达到41 570 cd/m2.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的Cu I:NPB结构有效促进了器件的空穴注入和传输能力,从而降低了驱动电压,提高了发光亮度,改善了功率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制备几种不同基质成份的绿色ACEL粉末材料,并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ZnS基质中加入适量CdS改变了发光材料的晶体结构。在(Zn、Cd)S:Cu、Br发光材料晶体中出现了六角结构,使其寿命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厚度的具有上转换特性的电子俘获材料ZnS:Cu,Pb,Mn薄膜,利用短波红外激光及双通道功率计测试了它们的上转换效率。指出了ZnS:Cu,Pb,Mn薄膜的上转换效率不仅与厚度有关系,并且存在“耗尽”现象。ZnS:Cu,Pb,Mn薄膜的上转换效率随着厚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厚度在30μm左右的薄膜上转换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橙黄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TFEL)和采用陶瓷厚膜作为绝缘层、ZnS:Mn作为发光层的橙黄色陶瓷厚膜电致发光器件(CTFEL).测量了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和亮度-电压曲线,研究了效率-电压等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以ZnS为基质材料获得蓝色电致发光 ,烧结了ZnS :Cu ,进而制备了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测量了其电致发光光谱 ,发现它具有 4个峰 .研究了发光强度随电压、频率变化的规律 .结果表明 ,利用ZnS :Cu可获得蓝色电致发光 .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法,以十六烷三甲基溴化氨(C16TAB)作为表面活性剂,在填充度为75%和温度180℃的条件下,制备了ZnS:Mn的纳米发光粉体.利用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光学特性和形貌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与未进行表面修饰的ZnS:Mn纳米粒子相比,ZnS:Mn纳米颗粒发光亮度增加数倍,而且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ZnS:Mn发光强度显著增强.当质量比m(C16TAB):m(Zn)=1:5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粒径分布均匀,呈球形,平均粒度为50 nm.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分散剂,乙醇和水作为溶剂,合成ZnS:Mn/PVP溶液,主要研究了ZnS:Mn/PVP溶液合成时,加热或不加热分别对膜的光致发光谱所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热有助于Mn2+在硫化锌基质中的掺杂。荧光光谱的发射峰在600nm附近,为锰的4T1→A61的跃迁发射峰,Mn2+在ZnS中为分立发光中心。通过XRD测试发现,ZnS:Mn为立方晶型结构,平均尺寸10nm。通过荧光照片更直观地看到了ZnS:Mn/PVP的发光颜色,这种材料在光电材料方面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 ESR谱与浓度的猝灭关系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在文献[1]提出的浓度猝灭机理,观察了一组在870℃灼烧、不同浓度的ZnS:Mn,Cu DCEL粉末样品的ESR谱(与[1]中Fig.1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