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试着分析庐隐小说的特点:浓厚的自叙传性质;以情感人的悲剧意识;对女性命运的追问;融情入景的笔调。旨在说明庐隐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应当切实加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翻开庐隐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悲凉哀怨之气;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在人生苦海中艰难挣扎着的苦闷的灵魂;是一颗颗被眼泪浸透了的破碎的心灵;是一道道抚慰不平的伤痕;是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读庐隐的小说,总伴随着抑郁难平、苦涩凝重的心情,伴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究其原因,在于庐隐小说的悲观的情调,郁闷的氛围。就连庐隐本人也说:“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悲哀的色调了”,“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庐隐自传》)。本文拟就庐隐的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古典文学的熏陶诸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庐隐小说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庐隐是一位在新思想冲击下觉醒的女性。她的作品给人留下的表象只是“庐隐式的悲哀”和“庐隐的停滞”。但事实上,侄“悲哀”和“停滞”的背后却潜藏着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的矛盾与分裂、自我主体构建和价值实现危机等深层次内涵。本文试从创作主体意识、作品中人物的情绪体验及作者对文本形式的自觉驾驭等方面对庐隐的自我意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庐隐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她运用了"五四"时代作家惯用的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并将这种主题模式推向了更深层。庐隐是一个觉醒者,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她始终关心妇女的命运,寻找妇女解放的道路,但在无路的荒原上,只感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时代决定了庐隐小说的主题模式,也造就了一个悲哀的庐隐。她看不到前途,悲哀成为她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庐隐是一位感伤主观主义者,她把自身的悲惨经历融人她的小说,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浓重的主观性色彩,感伤而哀怨。本文试探讨庐隐小说主观性色彩的表现:在题材上,写自身的自叙传小说;在小说的组织形式上,运用书信、日记体形式;在抒情上,具有浓重的感伤情调。并分析形成这种浓重的主观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庐隐散文的感情世界和艺术世界既丰富多彩又时有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段:即敏思多愁阶段、人生剧痛阶段、转悲为喜阶段和激情重燃阶段。所谓庐隐散文情感单一说、创作停滞说是难以令人认同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庐隐,因其英年早逝在文坛上曾沉寂多年。经过几I一年的历史沉淀,人们终于拭去了覆盖在她身上的尘埃,使她的芳名发出应有光彩。尤其是90年代以来,她的小说、散义等不断受到出版社青睐,陆续以各种版本的形式出现,这实乃庐隐的一大幸事,她若英灵有知,也应含笑九泉了。再看前些年曾因"人生三部曲"而饮誉文坛,备受推崇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近年来在新写实的道路上却显出步履维艰的衰微之势。本文试图比较现代女作家庐隐和当代女作家池莉小说的异同之处,以探求她们在文坛上此热彼凉的内在原因。庐…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比照中对庐隐、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论述,探讨了两位女作家在反映我国女性意识觉醒方面的贡献,充分肯定这种贡献对当前健全女性意识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有一位与冰心同时出现于中国文坛并享有齐名之誉的女作家庐隐。那时候,“凡是略微看过新文学书籍的人,没有不知道庐隐女士的”(周乐山《悼庐隐女士》)。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她留下了篇幅众多的小说、散文,真实展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下一部分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表达了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光明境界的心声。茅盾先生曾将其誉为“五四的产儿”,称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文化显赫地位来自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特殊的文化禀赋,以及与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人格精神.然而,文化的急剧转型开始撼动鲁迅固有的文化地位:1.文化的急剧转型带来了新的文化诉求,前所未有的文化诉求需要新的人文建构资源与价值支撵,新的社会问题与新的文化格局使鲁迅思想处于被审视、被反思的位置;2.文化的急剧转型引发了社会对新的文化偶像的欲求,新的欲求迅速消解着作为文化偶像的鲁迅的“当代性“.贬鲁思潮是鲁迅文化地位波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大学中文系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鲁迅概论(鲁迅研究)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下大学生对鲁迅的接受状况并不乐观。如何能够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的走进鲁迅,如何切实改善当下大学课堂鲁迅教学的现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教材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成为我们改善鲁迅教学现状,实现真正走进鲁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至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指出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余华深以取法西方现代文学为荣,至于与其有着整体相似性的鲁迅,他一直讳忌莫深。余华的"鲁迅论"始终重叠在几篇小说的技巧之上,并未涉及两人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广泛师法西方文学的迫切性与直接性所致;二是余华与鲁迅有着相异的创作诉求;三是余华面临着"两个鲁迅"的阅读。隐言与鲁迅的承继关系,既是影响的焦虑,也说明了余华尚未超越技术写作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7.
以卢世荣理财改革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币制、财政、行政、民生四个方面的改革内容,以及卢氏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汉法儒臣的反对、忽必烈的支持与否、改革弊端和卢氏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意在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全面、客观的卢世荣。  相似文献   

18.
1998年出版的三巨册近百万字的《许广平文集》包括三部分:回忆和纪念鲁迅以及记叙作者自女师大时代就开始的与鲁迅并肩战斗、工作与生活;有关鲁迅著作出版的筹划、介绍以及拯救鲁迅藏书、评论研究鲁迅的著作等;作者冲出封建大家庭,走向社会,成长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这部内容丰富的巨著,清晰地记录了一位终生不渝勇敢捍卫鲁迅精神,保卫鲁迅文化遗产的坚强卫士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9.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为我们呈现了蒋少祖这一与高觉新、祈瑞宣等软弱的知识分子迥然有别的典型形象。处于时局动荡中的蒋少祖,表现出了成熟、沉稳,具有力量感的精神气质;同时,在其与民众关系的膈膜中,和与政治关系的疏离中,也衬托了其独立、孤独的精神内核。在蒋少祖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笔下孤独者的精神气质的再次复活。路翎延续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现实困境和出路的思考,所不同的是,都曾在历史的重压下肩扛黑暗闸门的知识分子,在最终道路的选择上却出现了分野,这让我们从中领略了鲁迅的深刻和路翎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