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痛定思痛”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用得最多的成语之一。“思痛”乃举一反三,深刻反省之谓也,而“思痛”必须在痛苦消停(痛定)之后,惟其如此,方能使反省更科学,更客观,且不情绪化。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大量病人治愈出院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具有显著作用。中医与西医联手打了一场漂亮的战“疫”,再次证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中西医结合的构建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韧性城市”的理念,建构了韧性城市公共空间概念,并阐述了其内涵及特征;结合各国在新冠疫情中的防疫措施,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技术韧性-制度韧性”体系。研究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的技术韧性依赖于健康精明的规划干预,包括规划全过程纳入健康影响评估、完善城市应急服务能力规划、建立“枢纽-节点-应急流”的韧性公共空间体系、统筹应急空间的“平疫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韧性依赖于健全智慧的社会治理,包括健全应急响应系统、匹配基层社区应急责权能、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工具、应用智慧平台精准防控。技术韧性协同制度韧性,可建立城市公共空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国城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及缺憾,以创造健康、宜居、韧性、生态的城市环境为目标,设计“区域-系统-节点”三类健康城市设计路径;提出“生态健康-生活健康-治愈健康-环境健康-设施健康-救治健康”六位一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城市设计策略,并细化为健康城市在城市空间上的形象化设计表达。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中的“精准联系人”角色逐步向“精准联系”功能丰富和拓展。发挥和提升“精准联系”功能成为澳门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下“国家所需、澳门所长”和“一国两制”发展新实践的重要保障。面对来自土地空间、产业、区域合作、人才等方面的挑战,澳门应强化优势、强调协同,采取“精准连接”“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和“精明增长”的策略,高质量提升“精准联系”功能,全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暴发,以“大数据”为资源链的新兴技术群未能及时发挥应有作用,导致疫情防控的精准施策缺少技术抓手,在信息时代依然不得不依靠最原始的全社会动员,造成几万人感染、十几亿人被物理隔离的被动应对局面。“大数据”为引领的新兴技术群在疫情精准防控方面,不适时宜地“缺位”,凸显了电信、电商、物流、出行、社交等各大平台已经存在的公共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不足,也暴露了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群的实际能力与应用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应当及时梳理发生与存在的问题,推进“大数据”技术群的适时应用,能够应对“精准防控”措施落地落实,更有望在构建疫情有效预警机制、布局精准防控体系、筛选并优化突发危急重症的应急治疗方案和新型病毒药物疗效评估方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更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源自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贸易科技交流,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今天的丝绸之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合作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交织”的状态。中国和俄罗斯科技合作历史悠久,基础良好,双方基于科技经济融合的共同目标开展科技合作前景广阔。通过分析当前中俄科技合作的新背景,包括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共同面对“科技冷战”,共同面临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科技挑战等,阐释了中俄双方科技合作的新目标,包括聚焦科技经济融合、强化基础研究、打造创新生态系统。针对新背景与新目标,提出中俄科技合作应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合作目标,突出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的合作导向,巩固体现比较优势的合作基础,拓展基于创新要素的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目前已成为中国综合性发展战略。中东、中亚各国虽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十分丰富,但污染严重,加剧环境恶化,急需大力开发包括地热能在内的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世界科技革命变革趋势,先后提出“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确立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引领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战略方针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战略重点从“推进国防和重工业发展”走向“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攻关力量从“研发机构”走向“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协同创新,战略体系从“单一拳”走向“组合拳”。面向未来,要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新时代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粮食安全战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面对国内外新格局、新形势,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政策不断引入和补充,持续丰富和扩宽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的内涵和边界。在此背景下,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粮食安全战略指导下中国粮食安全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意义,梳理了当前粮食安全战略的演变路径和重点转变特征,即从“顾全面”到“保重点”、从“促产出”到“强产能”、从“压产区”到“一盘棋”、从“重数量”到“提质量”、从“生产端”到“全链条”的5大转变。提出了在政策选择方面,应从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建立“双碳”目标下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机制,打造立足国内生产与统筹国际资源的“双循环”体系,构建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全方位食物保障系统5方面着手,推动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实现东北振兴也需要更加关注人特别是“创新人”的因素,构建以“创新人”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充分挖掘现有“创新人”潜力,加大“创新人”引进力度,注重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建设“大数据+创新人”服务平台,激发“创新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通过“创新人”的持续创新支撑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被认为开启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功能逐渐从“基础教育”转变为“研究型培养”,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力倡导“产-学-研”与“科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从自然界“聚集”现象出发,通过分析“聚集”的目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在3个城市中的科教园区为例,提出了以师法自然和中国传统工艺生产的“模件化”为“聚集”策略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规划与设计中结构秩序的重要性,以典型模件单元的建构作为设计组织的起点,将模件单元在结构秩序基础上形成同构异型的多样化组合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尺度层级;展示了“模件化聚集”方法在创造“科学共同体”上的优势,3个案例也呈现出该设计方法历时性的传承、延续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从天文设备和科学研究两大方面,回顾了2020年天文学热点事件和研究进展。在这一年,火星正值大冲之年,火星探测迎来新高潮,“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挖土,“老将”阿雷西博望远镜宣告“退役”,“中国天眼” FAST接过接力棒,在揭秘快速射电暴产生机制方面做出贡献,LIGO/Virgo引力波探测器硕果累累,明亮的新智慧星划过北半球的天空,金星生命信号引起学界争议,eROSITA和盖亚卫星分别绘制了新的银河系精细地图等一系列天文事件精彩纷呈,重大发现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概述了李四光作为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分别分析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家”“科技帅才”与“战略家”的战略科学家特征,为发掘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穿越”是时下流行词汇之一。各种“穿越神剧”纷纷上映, 在引发收视热潮的同时, 也伴随着很多争议。如果我们分析“神剧”走红的原因, 人们希望回到过去、置身历史的心态肯定是其中之一。娱乐化的“神剧”并不能带着我们回到真实的历史中, 但是科学却可以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 去了解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前世界的模样。  相似文献   

18.
 南海深部计划与国际大洋钻探航次取得了一系列创新进展与重大突破:1)发现南海陆缘岩石圈减薄之初未出现地幔蛇纹岩出露,且岩浆迅速出现;2)新提出南海不是“小大西洋”,而是“板缘张裂”盆地,与经典的大西洋型“板内张裂”陆缘模式不同;3)揭示南海受到俯冲带的强烈控制,提出俯冲诱发地幔上涌并影响南海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9.
 从“为了外交的科学”“外交中的科学”和“为了科学的外交” 3个方面出发,梳理了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科技活动。以色列通过“为了外交的科学”,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中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巩固和提升了双边关系。通过“外交中的科学”,以色列在中国建立了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当前,以色列加大在华吸引投资力度,进一步助力本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现了“为了科学的外交”。  相似文献   

20.
 时间和空间存在,尺度存在,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本体论意义上的,又叫“本征尺度”)也存在。对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认识的基本原则是让“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操作尺度”(方法论意义上的,又叫“表征尺度”)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相契合(认识论意义上的)。这是生态学实验时空尺度关联实在论。在具体的生态学实验过程中,有些生态学家或坚持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不存在,或坚持其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认识,从而走向工具论和经验建构论(反实在论)。这种立场与生态学认识的基本宗旨--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违背,应该抛弃。而且,某些生态学家或出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本身认识的困难,或出于“不发表便出局”及其他原因,一是将生态学实验对象的时空尺度之时空简化为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而没有考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普里戈金的“内时间”乃至引伸出来的“内空间”时空观,以及莱布尼兹的关系“空间观”乃至引伸出来的关系“时间观”,二是没有选择恰当的“粒度”和“幅度”进行实验,造成“用度失当”之误,三是没有进行充分的多尺度分析,造成“聚集偏差”,四是没有建构合适的模型,造成“鼠夹捕象”现象,五是没有正确识别“特征尺度”,造成“生态学谬误”。生态学实验者应针对上述不足,坚持正确的时空观,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得对生态学实验对象尺度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