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固态一氧化碳电化学传感器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还原方法制备了Pd-Nafion复合膜电极作为催化传感电极,研制了室温全固态电解质型一氧化碳传感器,考察了复合膜电极对一氧化碳/氮气体系产生电流响应的适宜电位,响应时间常数以及响应电流与一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关系,并探讨了检测环境温度对传感器响应输出电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电位溶出速率常数物理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汞膜和金膜电极的电位溶出过程的速率,由溶液中的氧化剂在电极表面的极限流量所决定,与氧化剂本身的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数无关,从而获得了完全的常规电位溶出的过渡时间方程式。  相似文献   

3.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方法,研究了0.1mol/L H2SO4溶液中甲酸在Pt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甲酸电氧化行为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向电位扫描中甲酸在Pt电极上氧化产生3个氧化电流峰,与有机小分子醇类的氧化特征不同;负向电位扫描中出现甲酸氧化电流峰,表明甲酸在Pt电极上氧化遵循双途径过程。从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甲酸反应机理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4.
以旋转线扫伏安和旋转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甲醇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电极旋转速度的影响.电极旋转增加了CO在电极表面上的吸附量,增大其毒化作用,较大程度地减小氧化和还原电流.转速的影响随电位区域不同而不同,在较低电位下(<0.65 V),氧化过程为电化学动力学控制,旋转的影响较大;电位较正时(>0.65 V),氧化过程为扩散控制,旋转的影响较小.CO在电极表面上的吸附量的相对增加,使CO脱附引起的氧化电流也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5.
利用恒电位沉积方法将HAuCl4直接还原成纳米金并沉积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对苯二酚异构体具有不同电催化作用纳米金修饰电极。在PBS缓冲溶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苯二酚异构体及其混合物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苯二酚异构体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具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质。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在纳米金修饰电极上出现峰型良好的氧化还原峰,而间苯二酚几乎不产生氧化还原峰。比较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在纳米金电极的的氧化还原峰。两者峰电位有较大区别,相互之间没有干扰,据此建立同时测定苯二酚混合物中的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世钢  张占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8):2170-2173,2177
采用将氯金酸溶液直接分散于多壁碳纳米管中,用该复合物制备修饰电极。在该修饰电极上进行电位还原,得到金纳米粒子/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研究了对壬基酚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能显著提高对壬基酚的氧化峰电流。研究了这种修饰电极测定对壬基酚的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对壬基酚在3×10-7—4×10-5mol/L浓度范围内与氧化峰电流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4 6),检出限为1.5×10-8mol/L。对实际样品进行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2.6%—100%。  相似文献   

7.
Pt电极上1,4-丁二醇吸附和氧化过程的CV和EQC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原位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0.1mol·L~(-1)H_2SO_4溶液中1,4-丁二醇(1,4-BDL)在Pt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1,4-丁二醇电氧化行为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密切关系.正向电位扫描中1,4-丁二醇在Pt电极上氧化产生2个氧化电流峰,峰电位和峰电流分别为0.62V、3.87A·m~(-2)和1.00V、13.2A·m~(-2);负向电位扫描中还出现一个1,4-丁二醇氧化电流峰,峰电位和峰电流为0.39V、12.0A·m~(-2),说明1,4-丁二醇在Pt电极上氧化遵循双途径过程.本文还从电极表面质量定量变化的角度提供了1,4-丁二醇反应机理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化学石英微天平(EQCM),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金电极上的吸附及其对金电极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⒚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在金电极上吸附能力不同,对金的氧化还原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⒚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易在金电极表面吸附,更易在氧化态金表面吸附,阻碍了金的氧化还原⒚相比之下,十二烷基磺酸钠在金电极上吸附能力较弱,在氧化态金形成后还有些脱落,对金电极的氧化还原影响不大⒚TritonX100介于以上两种表面活性剂之间⒚还对金电极在磷酸缓冲液中的氧化还原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利用电化学方法在石墨烯表面上沉积金-钯纳米粒子,制备了金-钯纳米粒子/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修饰电极组装过程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 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对乙酰氨基酚在修饰电极上出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其氧化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334V和0.299V.在最佳条件下,对乙酰氨基酚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7-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0×10-7mol/L.利用该方法对药片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进行检测,获得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1.3-丁二醇(1.3-BDL)-丁二醇(1.3-BDL)在Pt和以Sb原子修饰的Pt/Sbad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1.3-丁二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Pt电极表面吸附Sb原子后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可显著提高1.3-丁二醇电催化氧化活性,与Pt电极相比较,1.3-丁二醇在Pt/Sbad电极上氧化的峰电位负移了0.25V,峰电流增加了近1倍。本文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1.
Pt−Au-SPE electrodes made by the successive chemical deposition of Au and Pt on Nafion membranes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metal-SPE electrodes for surface oxidation, CO 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Part of the surface of the binary metal electrodes behaves differently from either Au or Pt single metal-SPE electrode for COads oxidation, revealing surface modulation effects in the binary metal electrode. However, these mudulated surfaces have no appreci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electrode activity for CO oxidation. The electrode activity for CO oxidation is mainly governed by the total Pt surface area of the binary electrodes. The predeposited Au was found to be favorable for higher dispersion of the successively deposited Pt.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iography: YANG Jing (1972-), female, Lecturer,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旋转圆盘电极并结合线性扫描、恒电位单阶跃、恒电流电解、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综合考察了Ni_3S_2在硫酸盐溶液中的阳极电化学溶解动力学规律,查明了其活性溶解反应的控制步骤;并利用Au-Hg齐环电极检测到中间硫氧离子的还原电流,提出了Ni_3S_2阳极分段溶解逐步氧化的反应机理。求取了反应速度常数、固相扩散系数、反应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本文是冰镍电化学行为研究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宋爽  He  Zhiqiao  Ye  Jiexu  Chen  Jianmeng 《高技术通讯(英文版)》2006,12(3):333-336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was investigated on nickel and platinum electrodes in 0.5 mol dm^-3 KHCO3 solutions. The main products were formic acid and carbon monoxide during the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and the Faradaic efficiency for this process depend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d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Faradaic efficiency was measured to be 8.6% and 2.5 % respectively for the production of formic acid and CO with Pt electrode at - 1.3V vs Ag/AgCl (saturated KCl). At this same potential, the Faradaic efficiency was measured to be 8.9% and 1.7% respectively with Ni electrode. Tafel plot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was not limited by the mass transfer process in the range of -0.8 to - 1.2V vs Ag/AgCl (saturated KCl).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发现:当在碱性无机盐(如K2HPO4,Na2CO3或Na2B4O7)水溶液中施加适当调制的双脉冲电信号时,可以在电极表面观察到发光.通过研究发光光谱以及各种单线态氧抑制/增强剂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规律,确定该体系的发光体为单线态氧.其发光机理为负电位下溶解氧被电还原为过氧化氢,在随后的正脉冲下产生超氧基阴离子,两者以Haber-Weiss反应机理生成单线态氧并产生光发射.  相似文献   

15.
SmFeO3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SmFeO3钙钛矿结构用XRD测定。SmFeO3的CO脉冲及O2再氧化脉冲实验证实CO氧化为Redox机理。用外循环流动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CO的氧化稳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旋转盘-环电极及他种电化学处理方法,研究氧气(O_2)在黄铁矿表面的还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9.1的0.05MNa_2B_4O_7溶液中,氧气在黄铁矿表面还原时,用或不用黄药,都分两步进行,有中间产物O_(?)和O~(2-)_(?),反应电子数n_((?)1)=n_(e2)=2,黄药的存在能加速氧气被黄铁矿表面吸附及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温州市手足口病2014—2017年周发病数据及同期空气质量数据,建立了广义加性模型,研究了空气污染对周发病数影响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4种空气污染物SO_2、CO、NO_2和O_3对手足口病周发病数的影响显著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均为1周.单污染物模型显示,SO_2、CO和NO_2这三种气态污染物都是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滞后1周时周平均浓度每增加1μg/m3SO_2、1 mg/m3CO、1μg/m3NO_2,手足口周发病数将分别增加2.8%、43.8%、0.9%;而O_3在滞后1周时周平均浓度每增加1μg/m3,手足口周发病数将减少0.4%.在SO_2、CO、NO_2和O_3组成的11种多污染物模型中,依据QAIC最小原则选出最优模型为双因素SO_2+CO模型.研究结果将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溶胶法制备了氢氧化铁溶胶纳米粒子及镧掺杂氢氧化铁溶胶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负载后,化学修饰在碳纤维簇电极上,制备出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镧掺杂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碳纤维簇电极,该电极对CO_2有光电催化还原作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后增加了电极的表面积,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后还原电流变大增强了电催化还原功能,镧掺杂后起始电位正移增加了光催化还原功能。以MOPAC2012提供的PM7半经验分子轨道方法在设计的铁-氧-氯构成的氢氧化铁分子簇模型上进行半经验分子轨道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热力学,能级,分子轨道组成以及光谱分析表明,氢氧化铁溶胶纳米粒子及其镧掺杂对CO_2有光电催化还原行为。所设计的分子簇模型是具有热力学稳定的结构,镧掺杂加强了其稳定性。氢氧化铁分子簇具有较好的电子转移性,镧掺杂降低了其费米能级高度,有利于光催化,与实验结果相对应。且催化后的CO_2在键长、分子结构以及红外光谱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具有碳酸的前体结构,实现了对CO_2分子的活化和光电化学催化还原。  相似文献   

19.
紫色甘薯花色素苷色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酸、碱、空气、食品添加剂和氧化剂、还原剂等因素对紫色甘薯花色素苷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甘薯花色素,在强酸条件下较稳定,几乎不受温度、光照等的影响,但随着碱度的增加,花色素的色泽由红变紫、变蓝;在空气中是比较稳定的;葡萄糖、蔗糖、K2Cr2O7和Na2S2O3几乎不影响花色素的稳定性,而食盐、可溶性淀粉、5%和5% Vc则能较明显地降低花色素的稳定性.紫外扫描和红外扫描结果推测紫色甘碧花色素色泽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其主体骨架由三环共面结构转化为三环不共面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