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鸡法氏囊的正常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从鸡胚发育第五天到四个半月对鸡的法氏囊的发生,生长和退化进行了系统的显微和亚微结构的研究,法氏囊的正常发生可分为五个阶段。一、上皮性法氏囊的形成。从孵化第五天起到第八天是第一阶段。当鸡胚发育到第五天时,在原始泄殖腔的背壁的上皮细胞开始增殖,经历空泡化过程,空泡由小合大、到第八天形成原始的法氏囊腔,此即上皮性法氏囊。二、生血于细胞侵入上皮,淋巴泸泡髓部的形成。(从孵化第九天到十七天)、当胚胎发育到第八天时生血干细胞开始迁移到法氏囊的间质中,孵化第11天起始侵入上皮细胞间,12天或13天上皮芽形成,第13天上皮细胞开始分化,孵化第17天,淋巴泸泡的髓部基本形成,法氏囊表面上皮分化成两种形态和功能不同上皮即泸泡附着上皮(简称FAE)和泸泡间上皮(简称ISE)。与此同时法氏囊粘膜的成褶过程也基本完成。三、淋巴泸泡皮部的形成。从胚胎发育第18天到孵出后第八天,法氏囊泸泡中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并从髓部迁移到泸泡基膜外面形成皮部,淋巴泸泡逐步扩大。四、法氏囊进一步生长以至达到最高峰。从九天雒鹏到一个月的仔鸡,在这个阶段中法氏囊泸泡成熟,淋巴细胞大量转移到外周淋巴器管中去。五、法氏囊退化。从一个月以后法氏囊不再继续生长。到第二个月后法氏囊起始退化,四个半月泸泡髓部淋巴细胞基本空虚。  相似文献   

2.
取孵出后不同日龄的仔鸡法氏囊提取液直接注射到同日龄的正常仔鸡中,不仅明显提高机体的抗体产生能力,同样具有促使法氏囊淋巴细胞及脾脏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这为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治疗免疫缺陷症的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双酚A(BPA)的毒性作用,本试验对9日龄AA鸡胚和SPF鸡胚尿囊腔注射双酚A,待鸡胚孵化至22日龄,取鸡胚法氏囊和胸腺进行下述各项指标测定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鸡胚孵出率显著降低,法氏囊指数明显变小(p<0.05);染毒组法氏囊淋巴滤泡个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胸腺皮质、髓质厚度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光镜观察发现,双酚A染毒组法氏囊淋巴滤泡和胸腺髓质中的髓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间隙明显增大,显现针孔样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双酚A对AA鸡胚和SPF鸡胚中枢免疫器官有毒性作用,对鸡胚法氏囊和胸腺的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1年4月上旬,四川某鸡场对3570只13日龄依莎雏鸡作法氏囊病弱毒疫苗饮水免疫,14日龄时发病死亡9只,到23日龄9天内共死亡814只,病死率达22.8%。对20只送检病死鸡的沙门氏菌分离率为1/20株(5%).但病料人工感染小白鼠试验为阴性,证明非病原菌所致,用病料与新城疫血清(抑制价1:640)作用后接种非免疫健康鸡1组的存活率为75%,直接接种未与新城疫血清作用病料的2组存活率为50%,剖检回归本动物试验自然死亡和人为处死的病鸡发现了较为典型的法氏囊病变,由此认为:法氏囊弱毒疫苗饮水免疫是引起鸡群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于其原发及继发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很大,并且目前在黑河市的免疫鸡群中也有发生,我厂经两次免疫后的鸡群就发生一次,损失相当严重,后经中西兽医结合治疗,使病情得到了控制。发病情况我厂于7月11日进一批伊莎—褐商品蛋鸡,先后于19日龄、29日龄用中等毒力的双价细胞苗免疫,于36日龄即8月16日开始发病死亡,开始十几日,上百只死亡,高峰时达二百多只,于18日用中药治疗,20日得到控制。临床症状及剖位变化:病鸡、死鸡、死鸡尸体脱水,胸肌色泽发暗,胸肌和股肌有非常明显的斑块状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法氏囊水肿、…  相似文献   

6.
禽霍乱是鸡的一种常发性传染病,但与17周龄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混合感染尚属少见。现将我区小黑河村一养鸡户鸡群同时发生这两种病的诊断治疗结果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本地品种鸡100只,5月13日出雏自9月12日开始,有13只发病,其表现为:发蔫缩颈,翅下垂,独立一隅、食欲减退或拒食,渴欲增加,排表白色稀便。9月14日取三只死鸡到我站送检。二、病理变化喉头有大量粘液,肠肌及大腿内外侧肌条状出血,心包积有淡黄色透明液体。心外膜,心冠脂肪弥散性出血点,心内膜有大量淤血斑点。肝肿大质脆,色淡、表面有散在灰白色坏死点。肺充血…  相似文献   

7.
近期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有所上升,我们用自制的次氯酸钠消毒液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杀灭效果进行试验,以便寻找一种更好、更有效的预防方法,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海口市某鸡场雏鸡爆发一次 IBD 进行了临床、病理剖检观察、细菌检验及病毒分离,并与标准抗体的琼脂扩散试验以及病毒复制,确诊该次流行病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使用蛋黄抗体液治疗病鸡,有效地控制疫情。此外,还对海南省六个县(市)的10个鸡场及三个专业户鸡群进行了 IBD 血清学调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阳性率达64.2%.其中1—3日龄阳性率为18.41%,17—48日龄为92.42%,成年鸡为34.38%,不同品种鸡阳性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1991年4月上旬,四川某鸡场对3570只13日龄依莎雏鸡作法氏囊病弱毒疫苗饮水免疫,14日龄时发病死亡9只,到23日龄9天内共死亡814只,病死率达22.8%对20只送检病死鸡的沙门氏菌分离率为1/20株(5%)。但病料人工感染小白鼠试验为阴性,证明非病原菌所致。用病料与新城疫血清作用后接种非免疫健康鸡1组的存活率为75%,直接接种未与新城疫血清作用病料的2组存活率为50%。剖检回归本动物试验自  相似文献   

10.
1. 试验用的鸡胚和雏鸡都是"芦花鸡♀×浦东鸡♂"的第一代杂种,遗传型雄性都是芦花斑纹,遗传型雌性都不是芦花斑纹.试验分二组,第一组是把雌性激素已雌酚、雌二醇、催情素、卵巢组织液及雄性激素丙酮睾丸素在入孵前或入孵后3~4天注入鸡蛋内,第二组是把鸡蛋在入孵前浸泡在己雌酚油剂、乳剂或其它溶液中.2. 蛋内注入或浸泡雌激素后,遗传型雄性鸡胚的性腺趋向扁平、皮质部增厚,形成卵睾.把丙酮睾丸素注入蛋内,少数遗传型雌性鸡胚的卵巢成长圆形、有形成精索的迹象.但都不能引起完全的性别转化.3. 用性激素处理鸡胚,不论是遗传型雌性的还是遗传型雄性的,都可诱导双输卵管的存留,不过在外观上左侧输卵管比较正常些,右侧多成盲囊等不规则形态,管内充满液体或淡黄色物质.4. 性腺有二个部分,外侧是胚质上皮,内层是雄性髓部.鸡胚性腺的分化最初是由雌性基因与雄性基因的量的平衡决定的,当性腺分化到一定程度后,性腺本身所分泌的性激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注射或浸泡后进入鸡胚的相反性激素只可使性腺分化发生局部改变,因为(1)进入的性激素是单一种类的,而鸡胚或雏鸡所分泌的性激素是有一定比例而且相互制约的,(2)性分化的方向最终还是受雌雄性基因的量的平衡决定的.所以性分化方向的改变是不完全的,而且随着时日的增进,逐渐回复到原来的性别.5. 性激素处理可以使鸡胚的的两个Müller氏管存留,不论是遗传型雌性的还是雄性的.这可能由于输入的性激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的不正常,也可能由于性激素促进性腺的分化不正常,转而引起Müller氏管的不正常存留.6. 用性激素处理鸡胚,研究性别分化的机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因处理后出雏率降低,性腺转化不完全,所以在处理技术进一步改进前,在生产实践上尚无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用SPF鸡胚,从江苏溧水某鸡场病死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接种健康非免疫鸡,能致鸡3~5 d内全部发病,死亡率达55%以上,腿肌和腺胃出血,肝和肾肿大出血,脾脏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该病毒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可以与IBDV阳性血清产生沉淀;应用RT-PCR进行检测,扩增IBDV VP2基因,并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为IBDV毒株.  相似文献   

12.
中等偏弱毒力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疫苗免疫鸡不产生免疫抑制而中等毒力以上的传染性IBDV疫苗免疫时会导致鸡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试验转移因子(TF)拮抗这种免疫抑制的作用,将180只试验AA肉鸡10日龄雏鸡分为6组,每组30只,其中第6组为对照组.第1组免疫中等偏弱Bj836株IBDV疫苗,第2、3、4、5组鸡在10日龄时免疫中等毒力B87株IBDV疫苗,其中第3、4、5组使用不同剂量的TF.免疫24h后,6组鸡均免疫新城疫(ND)疫苗.在鸡17日龄、24日龄、31日龄时,各组随机抽取鸡检测免疫器官指数和ND抗体水平.试验结果显示:第3、4、5组鸡免疫器官指数及ND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第2组,且分别稍低、接近、高于健康鸡第6组.表明了TF可拮抗IBDV免疫时引起的免疫抑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孵化小鸡时要注意种蛋的选择、保存和消毒,不然会影响小鸡孵化成活率和鸡的品质。 种蛋的选择(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判断): ①种蛋要大小适中,每个品种都有一定的蛋重要求范围,如来航鸡的蛋重为55~60克,超过或低于要求范围15%的蛋就不应留作种用。 ②种蛋的形状应成卵圆形。过长、过圆、或其它畸形蛋。不但孵化率低,还经常孵出畸形小鸡。不能留  相似文献   

14.
从河北省昌黎县不同鸡场发生的法氏囊病鸡群中,分离到JD1,JD2,JD3,JD4,JD5共5株IBD病毒毒株,通过初步分离与试验,并对其作了致病性、鸡胚适应性和免疫保护性等项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5株均为IBDV,且可使易感鸡100%发病,致死率在0~40%。其中JD2和JD5可以在鸡胚中稳定增殖并使鸡胚规律性死亡。尽管通过鸡胚驯化,使分离的IB-DV毒力有所下降,但其灭活后免疫鸡,仍可使鸡对IBD流行毒株的攻击达到85%的保护率。JD2可作为IBD囊组织抗原的种毒,也可作为IBD鸡胚抗原的种毒。  相似文献   

15.
对虾白斑症病毒体内外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SSV可经注射、投喂或共居感染克氏螯虾和日本沼虾,病毒感染的组织匀浆物注射后发病很快,但蔗糖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较慢,Ficoll-400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时间介于前二者之间。中国对虾细胞内WSSV一般每个囊膜只含一个核衣壳,但此毒种经克氏螯虾反复增殖后,多粒包埋的病毒粒子明显增多。从病虾的每克鳃可提出约0.66mg的WSSV。含WSSV的血淋巴或组织匀浆液感染8种昆虫细胞后,传代2次仍未观察到病毒在其中复制。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胚细胞上的优化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鸡胚细胞上繁殖上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鸡胚细胞体外增殖培养后对IBDV的敏感性并不减弱,而且有提高。维持培养基中血清浓度的变化对病毒的繁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理论与经验,并希望在无性杂交的问题上得出较明确的实验论据,自1955年做了通过血液注射进行鸡品种间无性杂交的实验。实验的进行,分作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年):所用的供血者为四只洛岛红公鸡,受血者为来航母鸡及寿光母鸡各一只;另外有两只来航母鸡及寿光母鸡留作对照。每五天注射血液一次,五次以后每周注射两次,共注射25次。注射量每次5—7毫升。用皮下注射法注至腿部皮肤下。第二阶段(1955年冬季至1956年):实验是分为下列几组进行的: 甲组受血者:为1955年接受过洛岛红公鸡血液的寿光鸡。供血者:来航公鸡。对照组:仍为1955年的二只寿光对照母鸡。乙组受血者:为1955年实验寿光母鸡(即甲组的受血者)所产的三只无性杂种母鸡。供血者:来航公鸡。对照组:为1955年对照组寿光鸡所产的二只母鸡。丙组受血者:1955年孵出的4只来航母鸡。供血者:寿光公鸡。对照组:为1955年对照组来航鸡所产的同年龄来航母鸡。血液注射开始于1955年11月12日,每周一次,至1956年3月7日起增加为每周3次(但丙组因吸收情况不良,自4月17日起减为每周2次),直至5月11日止,为期6个月。注射量每次5—10毫升。兼用皮下及肌肉注射。经过两年来的实验,初步得到下面的几个结果: Ⅰ、产卵量的增加表现在:(1)在第一阶段内血液注射前对照组产卵量较实验组为高,但在血液注射期内,实验鸡的产卵量超过了对照组。(2)连续两年接受血液注射实验母鸡所产的卵,无论是在重量或数量方面,都较对照组为高。(3)所有实验组的平均产卵量均较对照组为高。Ⅱ、卵壳颜色的改变实验组母鸡所产的卵壳色接近供血者的卵壳色。Ⅲ、受精率的提高。Ⅳ、外部性状的变化。我们的实验证明:通过血液注射进行无性杂交是提高动物生活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前使用的多种疫苗仍未能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发生,原因是疫苗质量难以保证和免疫程序或方法不发。解决的办法:病毒培养宜选用无特定病原(SPF)鸡胚或非免疫健康鸡群的鸡胚,消化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细胞数在100-150万/mL,接毒量为0.1%-0.2%,小牛血清使用浓度为3-5%;疫苗冻干过程应在不断搅拌病毒培养液的同时控制加入保护剂的速度。免疫程序: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不清雏  相似文献   

19.
一、目的及方法鸡的寄生虫病对养禽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尤其是集中饲养的雏鸡群很易受害,常造成大量死亡,或延缓其生长。例如我校养鸡场今年所饲养的200多只雏鸡,有105只死于寄生虫病,死亡率高达50%以上。未死亡者生长也很缓慢,从7月15日孵出到10月20日治疗时为止,这些年令三个多月的鸡,体重一般仅有六七两,这样的体重,只及正常发育鸡雏的三分之一。又如小雁塔人民公社综合商店养鸡场所饲养的1500多只雏鸡,由于寄生虫病致死者竟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长江大学研制出新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引起的鸡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具有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等特点,能在鸡群中迅速传播。因其产生的免疫抑制常伴发生一些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导致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