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该项目根据板栗采后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确定了板栗的冰点范围,提出了板栗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为保鲜贮藏工艺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提出了抑制板栗萌发技术,确定了γ射线处理抑制萌发的最佳辐射剂量;提出了新型板栗低温冷藏工艺技术,确定了板栗低温冷藏的温度为-4℃~-2℃、相对湿度为93%~96%;提出板栗气调贮藏的O2和CO2浓度,为板栗气调贮藏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参数。与现有技术相比,商品好果率提高5%~10%。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录了恩施州板栗病害15种,板栗虫害55种。其中湖北省尚未报导的板栗病害7种、板栗虫害47种。对发生较严重的病虫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板栗肉似蛋黄,味道鲜美,香甜可口,含有蛋白质、脂肪、糖、淀粉、各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等成份,是一种食疗俱佳的保健食品。祖国医学上认为“栗为肾之果”,具有补肾固精、健脾止泻等功用。但板栗的贮藏却很困难,保藏不好不仅会影响其风味与营养价值,还会发生大量霉烂。现将有关板栗霉烂机理及相应的保鲜包装技术加以简单介绍。一、板栗腐烂变质的机理成熟的板栗含水率为47%~50%,结冰点在-3℃。板栗采摘后,在常温下生理活性强,在20℃时呼吸热高达460kJ/t·h。因此,板栗属于易腐果品,铁路运输部门也将其列入鲜…  相似文献   

4.
以胡萝卜、板栗粉为主料、魔芋精粉、卡拉胶为凝胶剂研究了板栗糕的加工技术。根据原辅料对板栗糕的色泽、口感、成型性和质地的影响,经研究认为,板栗糕的最佳配方是:栗粉15g,胡萝卜20g,水130ml,卡拉胶1.0g,魔芋精粉0.5g,白砂粉30g。其工艺流程是:先用少量水将主料胡萝卜和板栗粉充分混匀成糊,再用水溶胀卡拉胶和魔芋精粉,然后将两者混合,微火熬制,不断搅拌,趁热装模,冷却后,脱模制得产品。制品色泽浅红,有板栗清香,口感软而富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罗田县板栗种植地生态环境的样点调查观测资料和气候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罗田县板栗产量与生态环境各因子的相关分析获得该县板栗种植的最优适宜生境及各因子的适宜范围;同时通过板栗产量与经营管理状况的相关分析,提出了该县板栗生产中应加强的经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板栗病虫害是影响板栗丰产优质和制约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本文通过对板栗主要病虫危害习性和防治技术探究,相信对汉中板栗科学健康发展有所帮助和借签。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板栗产品加工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板栗加工中的褐变原因及其控制措施;介绍了机器视觉技术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方法;详细介绍了板栗破壳新技术——气体射流冲击技术的特点、实验装置和破壳工艺;阐述了板栗精深加工中系列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工艺,包括板栗脆片系列产品、低糖板栗果脯系列产品、板栗制蓉、五香板栗、板栗罐头系列产品、板栗奶饮品、天然全板栗饮料、板栗营养粉、板栗酒、板栗花精油、板栗花保健饮品、板栗壳提取色素等。最后对板栗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板栗果实脱蒲沙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板栗贮藏过程中呼吸速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果肉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阐明板栗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农业产业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出农业产业形成的三个阶段.通过分析罗田县板栗产业环境,指出罗田县发展板栗产业的优势与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该县板栗产业的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信阳板栗7种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微生物侵染板栗果实(Castanea hungeana fruit),形成黑斑病,给生产和储藏带来损失选10%-40%。对板栗黑斑病进行病茸分离和鉴定,发现信阳板栗黑斑病常见7种病茸真茸,对这种病茸进行了生长温度测定、复感梁等研究,为最蚌防治黑斑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阳山油栗等6个板栗品种为父本,对农大1号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1.cu.Nongdnyihao)授粉品种的花期相遇情况、花粉量、座果率和花粉直感现象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阳山油栗雄花盛花期与农大1号板栗雌花相遇期为4d,铁粒头为3d,双季栗、河源油栗和韶栗18号都为2d;雄花长度及重量、花粉量的大小依次为:阳山油栗,铁粒头,双季栗,农大1号;以铁粒头作为授粉树的农大1号结实率最高,以双季栗为授粉树的次之。花粉直感现象对坚果单粒重存在一定影响。综合各种性状认为,铁粒头、韶栗18号和河源油栗是农大1号板栗的优良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12.
板栗不同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着差异,矮化型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一般品种。所测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与冠径、树高、干周、新梢长度呈负相关。因此,可以把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作为矮化型板栗品种早期预选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板栗品种(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比较(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48个不同板栗品种(系)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8个品种(系)的POD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迁移率、酶量(酶带宽窄)及酶活性(酶带深浅)等方面均存在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依酶带条数的多少,初步将48个品种(系)划分为8大类,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几个亲缘关系最近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4.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板栗林栗皮夜蛾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地栗蓬刺束间或树皮裂缝中结茧化蛹(化蛹于白色丝茧中)越冬,或以幼虫在被害栗蓬总苞内越冬.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为第1代成虫盛发期.第2代幼虫在7月初孵化.化蛹场所高度集中在原被害蓬上.第1、第2代为害板栗较重,第3代为害较轻.豫南丘陵板栗产区采用农业和生物方法防治该虫,6年防治实验表明,该方法平均株杀灭效果可达90%.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金寨县板粟栽培历史与现状、品种资源、栽培技术、贮藏方法等项目的调查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为该县乃至其他产区板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新鲜板栗为主要原料生产酿制酒香和板栗香浓郁的板栗果酒,并研究其挥发性香气成分。方法新鲜板栗经烤制、匀浆、液化、糖化、澄清离心、调整发酵液成分、发酵、过滤、装瓶及杀菌等工序,得到板栗果酒,用GC-MS分析出板栗果酒中挥发性香气的成分。结果液化时用α-淀粉酶液化45min至DE值21%,再用糖化酶糖化24h至DE值96%,主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液糖度调整为22g/L,酵母添加量为2%,发酵温度20℃,时间6d。结论板栗果酒中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主要香气成分有16种,即棕榈酸甲酯(15.06%)、苯乙醇(13.53%)、(2R,3R)-(-)-2,3-丁二醇(13.35%)、11-十八碳酸甲酯(13.10%)、亚油酸乙酯(8.39%)、2,4,6-三溴苯丙烯酸酯(6.94%)、棕榈酸(5.10%)、亚油酸甲酯(2.74%)、丁酸-3-羟基丁酯(2.38%)、十六酸乙酯(1.94%)、甲基-α-L-岩藻吡喃糖苷(1.86%)、对羟基苯乙醇(1.65%)、1,3-丙二醇二乙酸酯(1.53%)、亚油酸(1.45%)、硬酯酸甲酯C18(1.33%)、1-己基-2-硝基环己烷(1.32%),其占总体香气成分的91.67%。  相似文献   

17.
以雾灵山低山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板栗、玉米、玉米和板栗间种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海拔高度玉米和板栗间作方式下0~20 cm、20 cm~40 cm以及40 cm~60 cm三个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单种板栗和单种玉米的土地利用类型,山地坡底土壤不同剖面层次水分含量均高于坡顶和坡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地形、植物郁闭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质对北方枸杞出苗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宁地区的联栋温室内设7个基质配比,进行枸杞出苗和苗期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基质为泥炭60%+珍珠岩40%时,枸杞的出苗率、地上部分生长量、根生长量、生物产量最高,是最适合于北方枸杞育苗的基质。泥炭80%+珍珠岩20%;泥炭40%+珍珠岩60%;泥炭80%+原土20%的基质较好,泥炭60%+原土40%;泥炭40%+原土60%的基质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9.
应用气流式粉碎机制备超微板栗粉,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度,根据设计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工质压力、分选频率、进料速度三因素为影响板栗超微粉粒度的主要因素.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和建立了板栗超微粉粒度随工质压力、分选频率、进料速度变化的标准回归模型,确定了板栗气流式超微粉碎最佳工艺:进料粒度为0.10...  相似文献   

20.
燕山板栗是我国名产,又是重要出口商品.历史上多为实生繁殖,果实性状良莠不齐,产量低,易感染种实霉烂病,影响商品价值.为了选育矮化、抗病、优质和丰产新品种,1976年我们与沙峪乡合作对板栗进行快中子辐射育种的研究.经过11年的工作,已育成辐射76-6的3个优良品系,经繁殖和试种总产量平均提高40%,经济效益显著.该成果于1987年11月通过市级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